尾纤怎么用:古代童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7 06:32:23
寻找古代童谣内容!!!!!
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伴随着神话传说而生的,还有一种童谣。它传唱于儿童之口,但有许多简直与儿童的生活和理解力毫不相干,而几乎是纯粹的政治斗争的反映和产物。从性质看,它应该列入“低幼读物”,但其实内容深奥难解的程度.几乎超过所有的“成人文学”。也许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它的研究如凤毛麟角,资料也很少;仅有的一些记载中,又混杂着许多奇怪的传说和荒唐的附会,这些都增加了研究的困难。童谣本是一价值得重视而且应该加以研究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很长的时期内,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根本的改观。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应该结束。

什么是童谣?古人说:“童,童子。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大体说来,童谣就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其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的。名称虽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

童谣的历史真可以说是“久矣夫”的了。《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综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同时,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这时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谣,只是由于无人搜集记录下来,所以就湮灭了;即使记下来一点,也往往被附会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大量产生的时期,当时有一批人,冲破宋元理学的束缚,思想比较解放。他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许多领域,加上当时印刷业的兴盛,童谣的创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较好的成绩。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 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此后,这方面的专集才逐渐多了起来。

从现有材料看,我国古代童谣大体上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状况: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内外战争频繁,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童谣也就比较多。在每一个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汉末、元末.明末等时期,都是童谣大量流传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乱世和末世,政治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现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谣为自己造舆论。所以,有着产生童谣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这时统治者的钳制力则相对削弱,使那些生产出来的童谣不至于全部被扼杀。新上台的统治者对那些替自己造舆论的童谣,固然会乐于保留,就是对那些诅咒被推翻的统治者的童谣,也往往持一种容忍的态度,甚至也乐于记录下来,以作为自己“顺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证明。反过来,在每一个王朝的初中期,统治阶级的统治相对稳定,除了歌颂升平的东西之外,真正有战斗力的童谣就不容易创作和保存下来了。

例:《一去二三里》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

还有一些神奇而荒诞的传说。据说,在夏朝的末年,褒这个地方的神化为两条龙,降于夏王庭,说:“我是褒的二君。”夏后卜卦,先是卜得杀、去、留,都不吉利,后来再卜,得到“神示”:如果求到龙的唾沫而加以珍藏,就大吉大利。结果夏后照卜卦行事,请得龙涎用柜子收藏起来。经过殷周数百年的时间,宫中没有人敢去动这个柜子。到了周厉王的晚年,忍不住去打开来看了。这下可闯了涡:龙涎破柜而出,流淌到王庭之中,怎么也没法除掉。厉王让官中的妇女们裸体呼叫鼓噪,龙涎却又化为玄鼋,爬到王宫里去了。宫中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不小心碰到了它,等长到十六岁时,未婚而有孕,到周宣王时,生下一个小女孩。姑娘因为害怕,将小女孩丢弃在路边。这时,恰巧有一对无儿无女的卖弓箭的夫妇经过,听到孩子的哭声,觉得可怜,便收养了她。为了远祸,后来又带着小女孩逃到褒这个地方住下来,并取名为褒姒。女孩长大后,出落得很漂亮。有一次,褒人的头领因为犯罪入狱,就将她进贡给幽王以赎罪。幽王一见褒姒,大加宠爱,封她为皇后,但她总不肯欢笑。幽王为了讨她的欢心,便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下令烽火台举火。诸侯将士们信以为真,纷纷赶来救援,她见状忍不住大笑起来。后来外敌真的来入侵时,幽王再次举火,各路诸侯以为又是在开玩笑,都不加理睬。结果周幽王因此被敌人杀死,西周也宣告灭亡。

中国古代童谣谶语/预言

五铢钱与帝位更迭

西汉末,公孙述称帝后不久,蜀中儿童四处传唱着一首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当时,公孙述废止了西汉的货币——五铢铜钱,而用铁官钱代替,致使百姓的利益遭受到很大的损失;于是便有了这首童谣的流传。只是人们还不理解“黄牛白腹”是什么意思。

一日,有位好事者向一群正在议论纷纷的群众走来,只见他头戴儒巾,身着长衣,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当他听见人们正为黄牛白腹感到困惑而窃窃私语时,便压低声音对他们说:“黄牛是指王莽,王莽的新朝是崇尚黄色的;白腹当然是指我们公孙皇帝了,因为我朝正是尚白。五铢是汉钱。这首童谣怕是在预言我们主人会像王莽一样被消灭;看来,汉朝江山就要恢复了。”此语一出,人们惊诧万状,又激动不已。那好事者遂悄然而去。

公元36年,公孙述被东汉刘秀政权消灭,其结局一如王莽。汉政权得以“光复”,刘秀亦被称为“光武帝”。(见《后汉书·公孙述传》)

童谣暗示长安陷落

唐僖宗乾符六年,长安宫中,唐僖宗忧心忡仲,哀声叹气;他这一段时间被黄巢起义军的胜利弄得身心俱疲。就在此时,一位太监闯进宫来,报告说外面街头议论纷纷,盛传一首童谣,其词是:八月无霜塞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

年仅十九岁的僖宗皇帝听完这首童谣后,感到莫名其妙,但本能地觉得它不吉利。

第二年,黄巢起义军从采石渡过长江,跨过淮河,迅速占领了洛阳。黄巢挥师西进,直扑潼关,内外夹攻,占领了这座长安门户。消息传到长安,宰相卢**服毒自杀,僖宗皇帝狼狈向西南逃窜,往成都奔命。据史书解释,“八月无霜塞草青”,是说草还来黄,暗示还未遇到黄巢。再稍晚一些时间,就会遭霜变黄,那时将遇到黄巢。因此应快速逃出长安,留下空城,此乃“将军骑马出空城”之意。“汉家天子西巡狩”,正是预言僖宗将西窜成都。“犹向江东更索兵”,乃是预言僖宗逃到四川后,派使者到江东调兵勤工一事。(见《新唐书·五行志》)

卫州城万劫不复

元朝是游牧民族蒙古的贵族建立的朝代,带有一定的野蛮性及侵略性。元贵族在进攻金朝的过程中,烧杀掳掠,给金朝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金宣宗完颜珣贞佑元年十二月的一天,一群儿童神秘地出现在卫州街头,边走边诵:团恋冬,劈半年;寒食节,没人烟。

第二年正月,元朝铁骑杀向卫州,将城市团团围困。不久,城破,元兵进城后,不分官兵百姓,不管男女老幼,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房子就烧。等他们撤离之后,卫州绝了人烟,成为一片废墟。其时距寒食节不远,史书以“遂丘墟矣”数字,描写了当时的惨景。(《金史·五行志》)

南台江出了章宰相

福州市南边的闽江,在宋代被称为南台江。这里地肥水美,一派生机。当地一直流传着一首神秘的谶语:南台江合出率相。

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姓章。原来世居泉州,高祖章仔钧曾为闽地建州刺史,遂举家迁于此地。章家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章得象,好学勤奋,人们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步入仕途后,他果然官运亨通,吉星高照,连升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

终有一天,章得象荣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在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简称同平章事,它就是宰相的代称。

章得象当上宰相的消息传到南台江时,乡人惊诧万分。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南台江正好沙滩隆起,江水暴落,两岸几乎连成一片,人们已经可以从沙滩上走到对岸。对于颇为迷信的乡亲们来说,他们坚信得象当宰相与南台江谶语有关。(《宋史·章得象传》)

《中国古代童谣》 上海文艺出版社

http://www.baidu.com/s?wd=%B9%C5%B4%FA%CD%AF%D2%A5&c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