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d小孩绑定骨骼模型:2006年邓论考试复习重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7 07:53:11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实践上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第二次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理论上的主要(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⑴1982年9月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
⑵1987年十三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⑶1992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⑷1992年10月十四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且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97年十五大;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直接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党章。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四个新)
第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 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三.邓小平理论对时代特征和和国际形式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科学体系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过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解决了一个涉及社会主义命运的历史性课题。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三个代表”是什么?每个代表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⑶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⑴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⑵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4)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第三章专门阐述),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三大根本要求: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思想。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党的建设总目标。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防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五)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的全过程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相互关系)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⑵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⑶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辨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践相符和。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
“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经济改革中始终强调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根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确立这一任务的根据
首先,马克思主义最关注发展生产力
其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社会主义的命运。
第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更具迫切性。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4)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平演变”。(5)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内涵
(1) 所谓第一要务是相对其它各种要务而言的。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2) 把发展与执政兴国联系起来表明我们党要以发展位目标,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取向,突出发展与执政兴国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
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内容、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 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3)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 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 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以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从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我们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就是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我们说尊重中国国情,就是尊重初级阶段的国情;我们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分析: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⑴首先是由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⑵从现实的国情来看,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⑶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它的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所以我们要用很长时间去实现。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 理论意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 现实意义: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3) 是防左反右脚踏实地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4) 是我们澄清种种分歧和困惑,提高人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的科学指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分析“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分析: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践说明如何处理好我国现阶段存在的 (就业/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等事关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或(事关改革) 或(事关通货膨胀)等影响目前稳定的因素]
a) 改革是动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c) 稳定是前提,是保证,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d)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个原则:1。按统筹兼顾的精神协调好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矛盾;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3。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4。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基本目标是重点,基本政策看看
①经济纲领的基本目标与经济纲领的基本政策:
⑴经济纲领的基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⑵经济纲领的基本政策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②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与政治纲领的基本政策:
⑴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⑵政治纲领的基本政策:
a.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文化纲领的基本目标与文化纲领的基本政策:
⑴文化纲领的基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⑵政治纲领的基本政策:
a.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c.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条红线,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新的执政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各项工作既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努力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个统筹”即统筹城 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新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二.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⑴“邓三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
[粗放型:] 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
[集约型:] 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经济增长;
改变增长方式,关键是: 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益于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
[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基本要求:] 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8.实行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相互关系:①发展经济就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否则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人;②在经济发展中,速度和效益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同时又要以效益为中心;③讲究效益,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发展才有后劲;④比例协调,就够合理事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来就是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
四.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包括: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追求的目标: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三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2).共同性原则;3)。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正确处理: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几个阶段:]
1)。1978-1983,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思想。
2)。1984-1992,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3)。1992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和最突出的特征:] 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⑵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
⑶在宏观调控上,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分析题 [简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确立这一经济制度,使我们党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客观依据)
⑵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客观依据)
⑶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理论依据)
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结合。(理论依据)
⑸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是历史的正确选择。(历史依据)
2.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股份制,跨所有制经济组成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方针:]
⑴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注:辨析题的解题思路:
⑴判断正误:全部正确/全部错误/有正有误;
⑵需要运用的基本原理;
⑶分析上述错误①错误原理②错误性质(僵化教条或自由化观点)③错误的实质和危害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要分配方式:]
⑴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农村专业户,个体户);
⑵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私有企业、三资企业);
⑶资产收益(3与5形式相同,公有制企业和个体户);
⑷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知识产权);
⑸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任务?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7)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8)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9)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