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有大小没文件:人之初性本善(恶).你同意哪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6:48:41

我认为人之初并没有善也不是恶,而是"空".
如果说性本善,它善在那里呢?
单纯?
单纯并不代表是善良,它只是无知.
如果说性本恶,它恶在那里呢?
欲望?
除了本能之外,一切的的欲望都是在出接触这个世界后才产生的.

我们来做个比喻:
婴儿一出生就像一个没有程序的电脑.
人们看到它没有病毒就说它是好的电脑,
人们看到它不能工作就说它是坏的电脑.
其实电脑在没有输入程序之前,根本不能用好与坏来形用它.
因为它是空的,只有一些基本的运作功能.
没有程序就当然没有了病毒,但没有病毒也并不代表它好.

我们再来做个假设:
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把他送到一个没有任何善与恶的环境下生存.
相信他长大了之后不会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不会是一个恶霸.
而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虽然这个假设有点不设实际,
世间上根本不会有没有任何善与恶的环境.
但从这个假设我们可以想到,
人一出生的思维只有本能,并没有善与恶.
一切的善恶好坏都是接触了外界之后才产生的.

中国古代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说,后来也有人提出,人之初,性本无.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人的性情性格确定有先天遗传,这种遗传只能是急与缓,躁与柔,动与静的不同,不能说脾气急点躁点就坏,但将来则可以产生暴力倾向,也不能说生下来比较安静、脾气温和的就好,就一定善,也要看后天培养和生存的环境如何。

所以说性善论性恶论都是不科学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不知善不知恶,自心自性不生分别,故不善不恶.亦可善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