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酶蔬果速洗液:什么是汉乐府民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7 08:31:05

乐府是汉代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乐谱的编写、收集等工作.乐府民歌就是他们收集来的民歌咯,象《古诗十九首》就是汉乐府的代表作

汉乐府

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东汉仍设有乐府。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的各地民歌共有一百三十八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加上东汉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而以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所收最为完备。《乐府诗集》是根据音乐类别分别排列作品,与汉乐府有关的凡四类,其中《郊庙歌辞》中首列的《汉郊祀歌》是西汉文人为宗庙祭祀作的乐歌;《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题下标明“古辞”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汉民歌。《杂曲歌辞》收录的文人作品中有一些出自东汉。

汉乐府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精华。人们提到汉乐府,就一般意义而言,往往是指汉乐府中的民歌。这些民歌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如《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等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有所思》、《上邪》等篇,则是感情真挚的情歌;《陌上桑》赞美了一名劳动妇女对权贵人物的蔑视和反抗,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以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高尚情操为主题的《孔雀东南飞》,又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前所未有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居有较高的地位。汉代文人所写的乐府诗也有佳作,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等,但这些诗歌也是在民歌的影响下创作的。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

汉乐府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人称乐府机关所演奏的诗为歌诗,魏晋六朝时开始称诗歌为乐府或乐府诗,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诗体的名称。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一、郊庙歌词,二、燕射歌词,三、鼓吹曲词,四、横吹曲词,五、相和歌词,六、清商曲词,七、舞曲歌词,八、琴曲歌词,九、九曲歌词,十、近代曲词,十一、杂歌谣词,十二、新乐府词。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歌词一类,全部是文人所作;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词、鼓吹曲词和杂曲歌词3类中,相和歌中尤多。相和歌是南方的民间俗乐,鼓吹曲是北方民族的乐曲,多用于军乐。杂曲歌词是一种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曲歌词。

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所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说,乐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现实生活,根据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遭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而进行创作的。它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现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不过40余首,但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反抗斗争,如《妇病行》描写一个贫苦家庭的妇女,贫病交加终于死去,临终时叮嘱丈夫照看孩子,但在残酷的剥削压榨下,劳苫人民无以为生,父子不能相保,最后不得不违背妻子的遗言,忍心抛弃了自已的孩子。《东门行》则写出了贫苦善良的人民在无衣无食、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官逼民反铤而走险的过程。有的揭露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与痛苦,如《十五从军征》写诗中主人公15岁从军,80岁才返回家乡,遥望故家,只见坟冢累累,回到家里,满目荒凉,空无一人,这时,老人万念俱灰,倚着门呆呆地远望,不知如何度过这孤苦的残年。短短的十几句诗,写得凄楚感人。有的写出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被压迫妇女的命运,《有所思》和《上邪》写的是热恋中的女子为爱情所折磨的痛苦复杂心情和专一执著的深情。《上山采蘼芜》写的则是妇女无辜被弃的不幸。此外还有写官家豪富对人民的欺凌和上层社会的腐朽与无耻等等。胡应麟《诗薮》卷一说:“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后世言诗,继自两汉,宜也。”这几句话意思是说,两汉乐府来自民间,它运用通俗自然的语言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陌上桑》是汉乐府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称颂。这首诗最早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也收有此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汉乐府

中国诗歌史上楚辞(诗)向汉赋(非诗)演变发展过程中,汉乐府填补了这一时期诗坛的一段空白。“乐府”本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据考,最早在秦代就已有乐府的设置。乐府兴起则是在西汉武帝时代,乐府官署大规模收集民间歌辞,据《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斜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87580.html

乐府”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汉代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乐谱的编写、收集等工作。

  汉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它在配乐的时候不免经过文人或乐工的改动,但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它是我们学习乐府诗的主要对象。乐府民歌题材范围很广泛:有暴露战争罪恶的,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有描写家庭男女问题悲剧的;也有些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的。这一切都有其活跃的生命,有广大人民呼喊的声音,它使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看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

  关于暴露战争罪恶,表现人民大众痛恨战争、反对战争的情绪的,如“鼓吹曲辞”里的《战城南》:

  战域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袅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在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侍描述了在战争中不幸阵亡的士卒,他们的尸体都得不到埋葬,正好成了乌鸦的美餐。战场上一片荒凉景象,清冷的河水在无情地缸淌,岸边是昏茫茫的蒲苇丛,勇敢的士兵战死了,只有几匹受伤的马围着旧日的主人徘徊悲鸣。一望无际的疆场上,到处是一片死寂,再也见不到人们活动的踪迹了。战争不但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竟然在桥上盖起了营房,构筑了工事,致使交通阻塞,无法南来北往。诗中发问,“庄稼不能收获,君王您将吃什么呢?”年轻的将士们,早上出征时还是那样生气勃勃,晚上却不见他们归来的身影,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战城南》叙写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但略去了两军对垒时刀劈剑砍、血肉横飞的厮杀场面,紧紧抓住战斗结束后战场凄凉悲惨的景象加以描绘,把笔墨用在众多的死难壮士的遗体、驾马的悲鸣以及乌啄兽食、水深草长等方面,使人们通过这一切去感受战斗的激烈、残酷。表面上虽然没有明白提出反对战争的意见,字里行间,却散溢着人民大众对战争的愤恨和诅咒。作品中那摄人心魂的悲剧力量,使人为之动客。

  与《战城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杂曲”中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并上生旅葵。各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写一个老态龙钟。衣裳褴楼的老兵,他整整度过了65年兵役的漫长岁月,今天才得以还家。这65年中,他历尽了千辛万苦,但这一切都熬过来了。他在还家的途中,离家还远远的,就急切地询问乡里人,家中还有谁?得到的回答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抱着绝望的心境,走近了他的家门,在他的眼前,呈现着一派凄惨的景象:家屋久已衰败残破,当今已成为雉兔的栖身之所,以致见到人时,兔入狗洞,雉飞梁上,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他的心啊,完全碎了!当他走进家门时,映入他眼帘的是院子里长起了野谷,井台上生着野葵,满目苍凉。他还有什么希望呢?亲人已经死绝了,无奈他只好自己动手捣谷采葵,持做饭羹;饭羹熟了,他送给谁吃啊?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这怎能不叫他感到悲痛欲绝呢?他茫然地走出家门,望着苍茫的东边,老泪纵横,衣襟都湿透了。

  《十五从军征》.全诗没有一句是诅咒战争的,但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处境的细致刻画,得出这一切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结果,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血泪控诉。

  也有从描写征人漂流异地不得归家而显示战争和徭役所加给人民的痛苦的,如”杂曲”里的《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诗是写征人怀念乡土的心情的。征人远离家乡,那种悲痛的心情,好像车轮一样滚来滚去。在汉代的战争中,许多农民被迫去当兵或做劳役,结果不是命丧疆场,腐肉为乌所啄,便是漂流异乡,难得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

  乐府诗里面有很多是反映阶级生活的,如揭露统治阶级奢侈淫佚生活的“清商曲”里的《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一作如何两少年),夹(一作挟)毅问君家。君家戏易知,易知友难忘。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一作中子为中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啾啾,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大人且安坐,调丝方未(一作未遽)央。

  这首诗把统治阶级黄金作屋,狎妓饮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无忌讳地反映出来。

  统治阶级生活得越奢华淫佚,劳动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统治阶级的那种花天酒地生活的背面,隐藏着千千万万无依无食的劳动人民的血泪。乐府诗里好些歇辞都深刻地描写了这种情景,最富有斗争性和深刻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痛苦生活的是“清商曲”里的《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来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艰久居。”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被贫困所迫而欲铤而走险的男子,他本已不考虑后果,愤而出走,欲作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事,以寻求一家人的活路。但又放心不下,再回转家中,心情更加悲伤。他看到家里罐中无米,架上无衣。这就使他再下决心拔剑出走。善良的妻子不忍心丈夫去冒险,牵衣啼哭,动之以情,晓以利害。

  最后主人公愤然表示,我头上的白发已渐脱落,再不能苦捱下去了。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急征暴敛,摇役繁重,因此,农村经济破产,广大人民食无米,穿无衣,无法生存下去。翦伯赞先生曾说,赋税、徭役、武装的压迫和刑法的威吓,这就是东汉政府对当时农民的恩典。在这样浩荡的皇恩之下,当时的农民,如果不甘饿死,那就只有两条出路:不是自卖为奴婢,便是合伙为盗贼。这诗就是不甘饿死的农民起来反抗的一种表示,有很积极的意义,是乐府诗中斗争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既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面目,又刻画了一个敢于反抗的坚贞、美丽、机智的女性形象。全诗三解,第一解写罗敷的美,作者用烘托等手法,写出罗敷之美,美到了让众人倾倒的程度。第二解:

  便君从南来,五马立踯躅。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一解写“使君”(东汉时对州太守或刺史的称呼)在春巡时遇到了采桑的罗敷,便立即被她的美貌惊呆了,顿生邪念,企图占有罗敷,派小吏前去询问罗敷的姓名、年龄,提出了“共载”的要求,被罗敷巧妙地拒绝了。

  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才貌。官职,以反击使君,使之无所施其技。

  罗敷本是一采桑女,但她不仅有着容貌美,更有着美丽的灵魂,她不慕钱财、不慕权势,甘于过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断然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表现出一名普通采桑女的高尚情操。而且,她拒绝的方式也是非常巧妙的,她用有夫、夸夫这种方式来拒绝,表现出她的机智和无奈。

  东汉权贵劫掠、调戏妇女是屡见不鲜的事,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反映。罗敷以一个柔弱女子,怎能脱得堂堂使君之手?硬顶是不行的,含糊其辞以求遁逃,也是不行的,何以杜彼觊觎之念?她用“夸夫”作为回答,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使使君自渐形秽,哪里还敢再生邪念。

  乐府诗里关于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人民大众对它的抗议和愤慨的作品也不少。

  反映封建制度之下的家庭悲剧的,如“清商曲”里的《孤儿行》。这首诗描写了孤儿受兄嫂虐待的昔况,从而揭露当时的封建家庭的黑幕。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思想的支配,一般人都竟于扩大自己的私有时产,这就使得同根兄弟在接受父母的遗产时,往往互相残害,私有时产制度的存在必然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偏狭心理。因此,封建社会的一个孤儿在忍受不住压迫的痛苦时,只能喊出:“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的沉痛呼声,其实这只是当时千千万万孤儿呼声中的一个而已。

  反映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最典型的是“杂曲”里的《孔雀东南飞》,这诗表现了一时牺牲于旧家庭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下的夫妇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有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等级限制,如“七去”条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使得做媳妇、子女、弟妹的在某些问题发生时,只有一味听从,任凭摆布,否则就是大逆不孝、大逆不道。在这种情形之下,不知屈死了多少男女青年,这篇诗就是以这种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所普遍遭受的痛苦情况作为描写的题材,用单纯朴素、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把它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向旧札教提出控诉的,是一篇暴露封建家庭问题和妇女问题的最有力的作品。

  《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焦仲卿和焦母、刘兄,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兰芝是一个知书明理、勤劳能干的女子,她长的也是相貌出众,无与伦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妙世无双”的美人儿,却被婆婆看成眼中钉,恨不得一口把她吃掉。她嫁得焦家二三年,深感“君家妇难为”、“徒留无所施”。所以她不得不割舍对小姑的顾恋,与丈夫的恩爱,自请遣归。离开焦家,摆脱焦母的蛮横驱使,算是跳出了一个火坑。但是兰芝预料到性情暴如雷的哥哥,不会听凭她的意愿,让她再与仲卿团聚,想到这里,便感到心如油煎。兰芝回到娘家后,果然阿母劝嫁,阿兄逼婚,使她难以忍受,她与仲卿的磐石、蒲苇之盟又不能够实现,最后只得举身赴清池,用死来表现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抗争。

  仲卿是个府吏,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始终站在兰芝一边,以死殉情。

  诗中通过对刘兰芝、仲卿爱情命运的描述,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并表示了对兰芝、仲卿的同情和赞美。

  同样揭露封建婚姻罪恶的,还有《上山采蔗芜》:上山采蔗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诛。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濂,故人工织素,织濂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濂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生动的叙事诗,通过夫妇的对话,真实地把新人、故人的容貌、才能,以及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心理都活生生地描绘出来了。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当时妇女悲惨的命运,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弃妇的勤劳的描绘,有力地讥讽了男子遗弃行为的愚蠢和不正当。

  由于汉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儒术,封建礼教更加残酷地束缚着人民,男女恋爱是得不到自由的。但是,当时的青年男女并不因此而畏缩或屈服,甘做封建礼教的奴才,恋爱风气仍是很盛的。乐府诗里也有描写男女恋爱的歌辞,如“鼓吹曲辞”里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诗是描写男女恋爱不为任何环境所吓倒的,是一首民间的恋歌。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被统治阶级剥夺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他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思想、感情仍是相当健康的,因而表现在爱情上一真挚、牢固。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崇高的,海可枯,石可烂,而爱情不可移。

  汉乐府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它使我们看到当时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呻吟的惨状;也能使我们听见当时人民大众脉搏的跳动和统治阶级荒淫的笑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对乐府民歌的了解得到比较真切的认识。

  汉代乐府的民歌,不仅有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有叙事的,抒情的,说理的,而以叙事最为突出。在许多叙事诗中,都写得故事生动,结构紧凑,形象鲜明。诗中还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不论是抒情诗和叙事诗,往往是借人物对话或近似戏剧中独白的第一人称的说话来表达。乐府民歌中还多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他的手法。语言也非常朴素自然。生动活泼,显示了人民语言的丰富与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