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警示围栏制作:蜂针留在体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6:06:34
去年出去郊外玩,骑摩托经过一棵大树,被一不知名的飞虫(不知道是蜂还是其它动物)扎了后背一下.当时就象被电了一下,后背很麻.有点红肿..后来就消肿了..但是现在觉得那个地方有个点..很不明显..不知道是不是留下了蜂针

野外求生--防蜂摘要
每逢夏季,在登山的路途上,似乎免不了遇上一些体型小,却具有强大威胁性的小昆虫--蜂类。虽然它们不见得会攻击过往的到访者,但对於常在野外活动的登山者而言,却是个不可不防的敌人。此章的意义不在於鼓励读者消灭蜂类以保安宁,而在於引起大家对蜂类的兴趣,进一步了解蜂的习性,消极的保护自己,积极的使读者融入大自然,这也是所有伙伴所乐见的。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大多数蜂类活动的不变法则。与蚂蚁相同的,蜂类家族的组成,是由具有绝对权威的蜂后,无所是事的雄蜂,以及劳碌命的工蜂组成。决定性别是以受精与否来决定,未受精的卵孵育成雄蜂,其余则孵育成蜂后或工蜂。蜂后与工蜂的成长过程,最大的差别,就是喝的奶粉品牌有差。未来的蜂后从小都喝「皇浆」牌的;工蜂则只有喝两天「皇浆」牌产品,之后就改喝「蜂蜜」牌的,果然长大后不一样!(怎麼没有哪个奶粉就叫「皇浆」的,广告题材取自大自然,多好!)
蜂后专司产卵,它是利用一种有香味的物质,来控制工蜂。雄蜂实在一点「雄风」也没有,平时不用做事,因为它本身没有采蜜的器官。雄蜂在巢中约数十只,但只有一只飞得最快的可以与蜂后交配,交配后不久即死去。其余雄蜂仍可留在巢中,但在夏末采蜜的旺季结束后,就会被赶出巢外饿死,晚景有够凄凉的。工蜂是多做事,少说话的代表,在它短短一个半月的生命中,只要能飞,就要作一天的工,到最后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另外,若蜂后死去,有几只蜂会餵一只蛹「皇浆牌」的产品,以免群蜂无首!!

以上是蜂的社会型态,仅作简略的介绍,接下来是较为切身的主题——防蜂。一般常见的蜂类都属於较温驯的种类,但因为过去十数年来,虎头蜂的伤人事件频传,所以虎头蜂也算小有名声,以下防蜂要领也以虎头蜂为主,学会虎头蜂的防治方法,相信常见的其他蜂类也就能够应付得当。

虎头蜂,属於胡蜂类的一种,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头大如虎,凶猛如虎,斑纹如虎」而得名,民间的另一别称是鸡笼蜂,因为它的蜂巢大如鸡笼的缘故。由此可知虎头蜂的数个特徵:头大,体长,身有斑纹,巢大。虎头蜂除吃植物外,兼吃动物,或是蜜蜂,所以称为蜂类中的流氓丝毫不为过。(P.S.虎头蜂的巢可达直径一公尺之谱!体长约10公分左右,一般蜂类仅1~3公分。)

通常虎头蜂警戒范围是直径一百公尺,有些品种更远,亦即侵入蜂巢百公尺内有被攻击的危险。可是有人会问:一百公尺!那万一范围涵盖必经之路要如何解决?笔者建议先观察是否进入警戒范围。判断是否为巡逻蜂,为第一要件。采集蜂通常是直直飞去,不理会外来的访客;但巡逻蜂除了盘旋外,偶尔会在队伍之中绕来绕去。此时建议立刻停下队伍,观察这只的动向,并判断是否已进入警戒范围。倘若发现来者不善,且蜂有聚集的倾向,不要迟疑,马上原路退回。冒然前进试图闯关是拿生命开玩笑!!

另外一提的是,虎头蜂喜欢攻击黑色目标,及毛茸茸的物体,加上一些甜味和香味——嗯~就成为相当标准的被攻击目标。因此头部常被攻击,所以戴尼龙质帽子就相对的重要起来了。还有,上山前避免擦香水,古龙水之类,有些女生因为洗发精的关系也要注意。现在市面上卖的防蚊液,防蚊效果尚可,但绝对不防蜂,且带有微香,故出入蜂类出没山区请斟酌情况,能不用尽量不用。

蜂类传递讯息也会使用激素。一般而言,有四种主要的激素:求偶所用为性激素;集合行动的为招募激素;为群居生活的是聚集激素;御敌作战的是警戒激素。警戒激素由尾部螫刺排放,若在顺风状况下,会招来大批的攻击部队。故人被虎头蜂螫到以后,伤口上会留下警戒激素,这也是虎头蜂用来锁定目标的方法。依循著这原则,可以找出一种被螫之后的应变方法:向下风处跑。这方法有个好处:减少攻击蜂的数量。要知道,虎头蜂的毒液中,综合了神经毒及出血毒;因为螫针的尾端倒刺较小,使得螫针折断及卡在皮肤上的机率大大的减少,就可以作连续攻击;另外,即使螫针卡在皮肤上,毒囊尚可继续射出毒液约三分钟。因此,减少几只虎头蜂的攻击,活命的机率相对就提高不少。(P.S.以量而言,虎头蜂的毒性远胜於任何蛇类。)所以不要忘记向下风处跑的要诀,但切记以来时的路途为主,以免不慎跑到蜂巢下了。:-)

保护好太阳穴是另一个重点。太阳穴被虎头蜂亲一下,活命的机会也不多了。还有逃离时,最好拿一件衣服(不要脱身上那件!我们不是要作孝子,虎头蜂是看到细皮嫩肉就会螫下去的!)在头上甩(看过脱衣舞的动作吧!)一方面避免头部被螫,另一方面,当你看到逃离的路,可以向反方向抛去,当蜂群发现被骗时,你至少已经争取到一些时间了。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一个观念:蜂在攻击时是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几近自杀式的攻击,只要目标未达成,就会不断攻击,直到不能攻击为止。所以用任何方法,都只能暂时转移它的注意力,不能冷静判断,不能把握时机,一切都是枉然。还有,有些人是在逃离的过程中,跌落山谷而丧命,这样多不值得呢?当机立断,冷静逃生,才是保命之道。

以下再介绍几种躲避蜂群追击的方法,但笔者强烈建议看看「有此一说」即可,能不用就不用,若是真的没办法了,拿来作实验也不错:)

水遁
卡通中常有的情节,主角人物被蜂群追时,拿一根芦苇当氧气管,伸出水面,全身埋在水下,正确的方法必须在水下潜行,直到蜂看不到的地方才可出水逃离。这个方法是利用蜂类怕水的习性,乍看之下颇有道里。但一如从坠谷而丧命的人,这个方法有数个危险:一、水下情形一无所知,冒然下水是一大禁忌;二、 下水后,全身衣服吸取大量水份,重量顿时加重,泳技不佳的人大概要随波逐流了;三、上岸后,毒液的作用,加上湿透的衣服,造成身体的失温,可能无法走下山了。 这是实行上的困难。而且没有良好潜水技术,也无法实行,所以建议不要冒然下水。
树遁、灌木丛遁
这招是把蜂类当人来看了,就是钻进树丛或灌木丛中,再向反方向逃离。这招有多少功用是不太清楚,不过如果人钻得进去的树丛或灌木丛,蜂类应该都能进来。而且蜂类是红外线(热线)视觉,人的体温与自然界多有不同,掩护之说应该不能成立 ,最重要的是,人身上的警戒激素尚未消去,躲太久一定会被发现。所以还是一样,不鼓励使用。
枝条阻挡法
这招算是相当高级的招术,有没有看过古代的投石机?就是用这种构想。越过灌木丛时,将小树的枝条拉紧,待蜂群过来时,放手将之弹回,用来吸引蜂群的注意力。至於弹回去有多大功效,准不准,就要看造化了:)
土遁
这是相当夸张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像忍者一样挖地道了。最起码也要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不过好像没有人能在被追的同时,边挖洞的。而发现的地洞中会有什麼动物在其中是更难说了,所以真的只是「有此一说」罢了!
喷洒杀虫剂
这个方法是处於上风时,向下风处来袭的蜂群喷洒,能有多少功用亦不得而知,相信这也只是供作参考而已。

被蜂螫到的症状 蜜蜂种 红肿,发痒,有微痛觉。
胡蜂种 轻微:伤处发紫或发黑,痛且麻。
严重:头昏,呼吸不顺。

接下来介绍的是蜂螫的处理。一般蜂类螫人所导致的红肿,发痒,是由蚁酸(HCOOH)所造成的,处理方法是用阿摩尼亚擦拭伤口,同时不要忘记,用小镊子,将针刺由贴近皮肤部份拔出,毒蜂亦同,切忌用手拔除,因为会将针刺末端毒囊中的毒液挤入体内。毒蜂的螫伤,先把毒针拔出,再挤毒液,挤毒方法比照蛇咬,然后再用治毒蛇咬的药(药效不得而知)涂抹,据说颇有疗效,再尽速送医处理。另一方法,是利用台湾随处可见的姑婆芋,根部捣碎取其汁液,涂在伤口。但要注意不要将此汁液误食(也就是手要洗乾净),以免中毒。重要的是,还是要尽速送医处理。

最后再补充一些关於蜂类的知识,如下:

蜂舞的意义:不少人都知道蜂类利用蜂舞来传达采蜜处的讯息。但是如何观察蜂舞真正表达的意义呢?以下是参考的资料。

蜂类的会划的形状,有圆圈舞,亦即完整的圆圈;有镰形舞,有如V字一般;也有扭腰舞,看来像是苹果的形状,但它会穿越苹过果的中心,有点像八字型。舞步有的表示距离的远近,有的则是方向。以扭腰舞为例,苹果型的舞步,若左倾,则表示蜜源在太阳的左方;若垂直,则与太阳同向;若右倾,则是表示在太阳的右方。但蜂类表示远近的舞步,各个种类不同,如奥地利蜂表示蜜源在十公尺左右时,跳圆圈舞;而义大利蜂则以镰型舞表示。

温驯的蜜蜂:一般蜜蜂都颇温驯,不会轻易攻击人,通常以食物缺乏,蜂王死亡,或刚被激怒过,才会倾巢而出。而小蜜蜂个别的攻击,则常肇因於突然作出的动作,如因蜜蜂盘旋而顺手挥去。蜜蜂的温驯程度也因种类不同,有些种类,像养蜂场中的,即便是用手捧起,也只是茫然的乱爬而已,要不然那些表演让蜂覆满全身的人岂不是要被螫得哇哇叫了。

其实,在野外生活的环境中,处处是乐趣,也时时有危险。我们如何去克服危险,又要怎样去维护这生态的平衡,是生活最大的乐趣。与大自然共存,尊敬每一个生命,对一个人而言,是生活在自然环境的最佳法宝。也许我们会耽心蜂类的攻击,但是,若我们不去侵犯它们,又如何会有这种事发生呢?时时观察,步步谨慎,户外活动必定是安全的,愿你们都能享受徜徉山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