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怎么装:“里昂悌夫之谜”的含义.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0 11:14:07
急用!!!谢谢!!!

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美国经济学家,1906年出生于俄国彼得堡。1921年,他进入列宁格勒大学,192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其后赴柏林大学,192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里昂惕夫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并将这一分析方法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其代表作有:《1919——1939年美国的经济结构》(1941年)(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1919-1939),《对美国经济结构的研究》(1953年)(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投入——产出经济》(1966年)(Input-output Economics),《世界经济的前途》(1977年)(The Future of World Economy),以及论文《非差分曲线在对外贸易分析中的应用》(1933年)(The Use of Indifference Curves in the Analysis of Foreign Trade)等等。

  里昂惕夫之谜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的转折点。
  根据H-O模型,只要知道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就可推断出它的贸易模式。——(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1953年里昂惕夫在《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再审视》一文中,运用他所创造的投入一产出分析法,以美国的情况为案例,计算了在1947年进出口商品的要素比例。
  在1947年的数据中,里昂惕夫从167个行业的商品中选出净进出口额最大的10类商品,分别看看它们每100万美元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中的要素比例(用单位劳动时间所需的资本美元值表示)。

  1951年,美国的进口竞争商品生产部门每个工人所用资本要比出口部门每个工人所用资本多出3094。即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出口的则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由此,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生产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换言之,这个国家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而不是相反。”
  这个验证结果与一般的感觉是不符合的。一般认为,美国资本充足,科技发达,劳动力相对不足(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有相对优势。
  按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推断,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实际验证结果却与此相反。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推论与实际验证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
  其他国家对H-O定理的检验:
  Stolper(斯托尔珀 )和Roskamp(劳斯坎普 )于1961年得出结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原东德)在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论点被认为是合乎道理的,因为GDR与其东欧的主要贸易伙伴相比,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
  Tatemoto(建元正弘 )和Ichimura(市村真一)于1959年对日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日本在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也支持了H-O定理,因为与其贸易伙伴相比,日本也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这一检验也确认了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中,日本在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并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而言于美国来说,日本是劳动力富裕的国家。
  Steven rosefielde (1974)对苏联贸易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地检验,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支持H-O定理的好结果。
  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苏联经济,它并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以市场价格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因而我们可能不会预料到它的贸易方式会服从依赖于竞争机制和相对价格的H-O定理所预言的贸易方式。
  Donald wahl(沃尔 )(1961)调查了加拿大与美国及英国之间的贸易情况。他发现加拿大在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
  Bharadwaj(巴哈德瓦奇 )(1962)发现,印度的贸易总体正如我们所预料的,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印度和美国的双边贸易的检验却发现了相反的结果。

  二、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需求偏好论:
  该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使得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美国就会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1957年,豪萨克(Houthakker)对许多国家家庭消费模式的研究表明,对食物、衣物、住房以及其他种类的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在各国都是很相近的,因此基于需求偏好不同假设的解释是行不通的。

  2、劳动效率论:
  里昂惕夫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在1947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工人的三倍,如果把美国的劳动数量乘以3,再和国内可用资本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丰裕型国家。所以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要素禀赋论揭示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有在美国出口商品比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更高时才成立。这一解释并没有被广泛接受,里昂惕夫自己后来也否定了它。)

  3、要素密集度逆转论:
  要素密集型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当两种商品生产的替代弹性(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差异较大时,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极易用一种生产要素代替另一种要素,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则很难用一种要素代替另一种要素,这时就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型逆转。

  4、自然资源缺乏论:
  里昂惕夫用双要素模型来进行分析的,未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而实际上,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型的商品 ,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商品,显然是不正确的。 另外,许多生产过程需要使用自然资源,如采矿业、钢铁业、农业等,同时也需要 大量实物资本。美国对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里昂惕夫后来在对美国的贸易结构进行检验时,在投入—产出表中减去19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结果就成功地解开了“谜”。

  5、关税结构论:
  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美国的关税政策导致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关税实际上是对进口征税,它减少进口,刺激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鲍德温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的话,其进口品中资本和劳动之比率将比实际高5%。克拉维斯(Kravis)在1954年的研究发现,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格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模式,降低了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这对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有一些帮助。

  综上所述,里昂惕夫对赫——俄学说的验证,不仅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这类经验手段检验理论假说的先河,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而且第一个指明该理论学说与事实相悖逆,从而促进了战后各种各样贸易理论和见解的涌现。可见,里昂惕夫之谜的发现已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石。对该谜的种种解释,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赫——俄学说,而只是试图改变该学说的某些理论前提以适用实际情况。这表明,比较利益说仍是这些理论解释的内核。

悖论的解释很清楚啊.
我所了解的就是2\3\4的结合体.大约就是认为美国的劳动力所被培养的费用和劳动力工资都要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高.

因此在劳动力的成本支出比原料的支出比例要大.因为而看似是劳动密集型.

其实听起来很悖论,但是从常识一想却很简单.但是要仔细阐述又会回到俄林的的理论中....

看来我也不用说了 看完一楼你已经够了

这个评论者说的很清楚阿

我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