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hdmi转换器:关于梁祝的资料,越多越好,越细致越好,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8 23:33:22
关于梁祝的资料,越多越好,越细致越好,谢谢
算作音乐期末考试,什么嘛。。。形式主义!
谁有,给我啦~谢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http://www.bea.com.cn/2001/qumu4.html

  《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们要使人民的艺术受到人民的欢迎,艺术里面必须充满人民性,而人民性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在丰富的艺术形式下,在内容上有更完美的人民性的一出戏,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中国古典戏曲,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喜爱。因为它不仅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这就表示了中国人民是有理想的,这是一个鼓舞力量,它推动着中国这个民族生存下去,强大起来。所以,我们的《梁祝》就超过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头,因为它那个悲剧里头没有理想……《梁祝》这个千古传诵的美丽故事就发生浙江上虞。
  http://www.liangzhu.org/

  梁祝中原说之一
  ——梁祝故事本末、影响、价值及其发生地
  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故称“天中”。元、明、清均为汝宁府治所。城南30公里的马乡镇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墓,千百年来这里及其附近地区的群众无论男女老少,皆能说“梁祝”、诵“梁祝”、唱“梁祝”、演“梁祝”、社火舞“梁祝”、秧歌扭“梁祝”、面塑捏“梁祝”、窗花剪“梁祝”、麦草编“梁祝”、针工绣“梁祝”、年画绘“梁祝”等等,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梁祝”文化现象。“梁祝”的故里在哪里?这里,我结合刘康健等同志的考察所得和个人所掌握的有关“梁祝”的资料,经初步研究,特写出此文。
  “梁祝”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故事离奇却又可信,曲折亦属合理,特别是其富有诗意的秀美情景,意趣相映的审美品格,乃至整个情节所构成的艺术上的完整性,以及主题思想所显示的强烈的人民性,而被千古传颂,美不胜收。
  早在1400年前的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年)为反映这一故事即有《金缕子》之作。稍后又出现了乐府民歌《华山畿》。前者虽已失传,但我们从后者的歌词“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中,似可窥见,此类殉情悲剧的故事梗概已初具模型。唐初梁载言《十道四番志》和晚唐张读《宣室志》,至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及李茂诚《义忠王庙记》等,其影响可谓一步步扩大。但是,由于在流传中曾受到上至最高统治者(如宋少帝、梁元帝)下至普通劳动人民(历代均有反映这一素材的民歌)的普遍关注,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世界观、艺术观就一定会渗入,如所谓英台投崖自杀,山伯显圣破贼,双双轮回历劫,还魂夺魁团聚等情节,便是此一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在这方面,《宣室志》和《义忠王庙记》杜撰的“山伯后为鄞令”及“因功被敕封义忠王”,竟成为此后明、清不少方志(如《宁波府志》、《鄞县志》)和—些文艺作品辗转引用或改编的依据,并以此大力宣扬忠君观念和封建迷信。
  元初乃有白仁甫戏曲《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之作。明代文士更当仁不让,要者如朱少斋《英台记》,朱春霖《牡丹记》,王紫涛《两蝶诗》,佚名《同窗记》、《访友记》等;宝卷则有《梁山伯》、《双蝴蝶》和《梁山伯还魂团圆记》等。创编愈来愈多,情节也愈来愈复杂,一些士大夫和小市民的低级趣味竟把一部纯洁、圣灵的作品污染糟蹋得不成样子!
  明末清初,随着地方戏的兴起,这一原本出自劳动人民之手的素材,重又成为民间口头文学和各种民间文艺作品的演唱内容,并广为普及,影响比较大的如:
  戏曲方面:秦腔《双蝴蝶》,宜黄腔《两世缘》,罗卷戏《梁山伯》,川剧、滇剧《柳荫记》,绍兴文戏《梁山伯》,四明戏《送友》,湘剧《同窗记》,楚剧、赣剧《两世姻缘》,河南梆子《红罗山》、《梁山伯下山》、《祝九红出嫁》,河北梆子《红罗山》,京剧《英台抗婚》,四股弦《大隔帘》,落子腔《劝九红》、《红罗山攻书》,梨园戏《四九弄》,吕剧《梁祝下山》,黄梅戏《上天台》、《下天台》,越调《梁山伯下山》、《马文才迎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河南曲剧《梁山伯上学》、《梁山伯送友》,五调腔《窦二毛添箱》、《祝英台哭坟》,迷糊《要嫁妆》,豫南花鼓《东楼会》、《西窗会》、《讨药引》、《讨砚水》等。
  曲艺方面:弹词《双蝴蝶》、《金蝴蝶传》,鼓词《柳荫记》、《还魂团圆记》,宝卷《梁山伯》,道情《英台下山》,南音《牡丹记》,东调《大双蝴蝶》,木鱼书《英台回乡》、《山伯访友》、《牡丹记》,鼓子曲《祝英台上学》、《山伯访友》、《英台拜墓》,粤曲《梁山伯》,滩簧《梁山伯祝英台》,二人转《拉鞠》(拉君),琴书 《梁祝姻缘》,扬州清曲《梁祝送》、《英台吊孝》、《化蝶》,推子《访友》、《送友》,三弦书《英台担水》、《英台辞学》、《英台扑墓》,河南坠子《英台下山》、《山伯访友》,兰州鼓子《梁祝缘》,西河大鼓《梁祝恨》,山东大鼓《梁山伯下山》,颍歌柳书《红罗山》,走书《祝九红扑墓》等。
  叙事民歌:《英台闹》、《梁山伯歌》、《结拜》、《山伯访友》、《梁山伯》、《访英台》、《梁祝下山》、《白牡丹》、《十字歌》、《访友下山》、《梁山伯送友》、《祝英台做梦》、《山伯与英台》、《梁祝恨》、《梁祝怨》、《蝴蝶泪》、《梁祝叹五更》、《梁祝十二个月》、《英台十想》、《英台十绣》等。
  其他还有大量的民间故事,戏楼石雕,木雕,玉雕,根雕,剪纸,刺绣,年画,社火,泥塑,面塑,草编,扑蝶舞,曲牌《祝英台》、《祝英台近》、《祝英台慢》、《英台惜奴娇》等等。
  至于历史流传而未散佚的各种刻(印、抄)本,则更是五花八门,举不胜举。据估计,单是直接反映这—题材的作品(特别是民间口头文艺作品),很可能是成千逾万的。因此它才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起被列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说。
  http://www.zmdw.org.cn/lz/lzsk/lzsk19.htm

  梁祝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但祝父却将英台许配马家。山伯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千多年来,梁祝爱情故事久传不衰。关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发源地也有众多说法,但经过众多权威专家研究考证认定,“梁祝”故事源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不容置疑,并由此形成梁祝传说源自中原之说获得了我国史志界的认同。1997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采风”栏目以《千古绝唱出中原》为题对梁祝故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该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周涛与军事天地节目主持人张莉也曾来此采访。2003年10月18日,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在驻马店市举行的首发式,更确立了梁祝发源地是汝南的理论地位。(驻马店外宣办)
  http://www.ce.cn/kjwh/whcc/whccgd/200603/17/t20060317_6405761.shtml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CENTER]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谢安听说这一奇事,就奏请皇帝,敕封为"义妇冢"。
  http://pabc.blogchina.com/3838974.html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
  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梁祝赏析
  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爱情就是这样,它是两情相悦两厢倾慕两性向往生死相随之最完美体现。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绝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紧密相随的蝴蝶,在云南民间传说中是指美凤蝶。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世人的爱情楷模和民族伟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蕴育着民族精神和忠贞理想,中国人民深深喜爱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样是喜爱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愫,在其中赋予着高尚的精神寄托.....
  一、梁祝十奏
  梁祝 钢琴独奏
  梁祝 双电子琴独奏
  梁祝 二胡独奏
  梁祝 古筝独奏
  梁祝 排笛独奏
  梁祝 小提琴独奏
  梁祝 吉他独奏
  梁祝 手风琴独奏
  梁祝 萨克斯独奏
  梁祝 扬琴独奏
  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简介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它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欣赏提示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 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 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故事考究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正统历史的记载里是由来没有什么根据,可是它在中国民间至少已流传了六七百年以上,无南无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它可以说是民间故事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迫使统治阶级官书性质的"地方志",也不得不郑而重之地把它收集下来,作成一种"准历史的记载"。这就是《宁波府志》里面何以会有梁祝故事的来历。
  《宁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东晋时代的人物,连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说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记,山伯是生于352年,死于373年)。至于所记的梁祝籍贯,家世以及情死的经过,大体上也是和一般传说相似,显然它是从民间传说的轮廓上构画来的。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它根据了什么材料能够把年代肯定得这样结实。
  清朝人有好几种笔记本,说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于《宁波府志》,也许有一、二种是写在府志之前而为它所取材的,反正这也没有多大出入,来历总不外乎是民间传说。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流传在民间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呢?因为南宋时代早就有了"祝英台近"或"祝英台"的词牌名称(后来曲牌也有),元曲的大作家王实甫,也曾在他的"王彩云丝竹芙蓉亭"里,借王彩云的口,唱出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人物的名字,表演她求爱的苦闷心情,里面就有两句?quot;哎!你个梁山伯不采(睬)我祝英台,羞的我怏怏而来。"梁祝的名字和宋玉、巫娥、周瑗姬、卓文君等摆在一起,说明了他们俩的名字在当时是怎样的被耸煜啊?br> 不过,这个故事在元朝、明朝时期,都是被当做虚幻的故事看待,不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这也有一个旁证:明人杨守阝止 有一首《碧鲜坛》诗,是依据其封建礼法观点大骂祝英台的。诗中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女扮男装的事例,如堤萦、木兰等,恭维她们是"事缘不得已,乃留千古名",接着就质问"英台亦何事,诡服违常经?"照这个封建小丑的见解,女孩子要念书尽可以在家里念,象班昭那样,没有"男儿朋"也一样的成就了学问。底下他就说:"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这意思就是否认它的真实性。
  从上引的两条,可以知道这个故事流传的年代是很久的,六七百年不过是最低的估计。
  问题在:梁祝故事流传得如此久,势力如此大,而除去官书,笔记外,我们却看不到以它为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甚至于在中国的俗文学史上,简直找不到关于它的一些痕迹。
  我们现在要研究白蛇、赵五娘、孟姜女、李三娘,可以从明朝以及明朝前的小说戏曲作品中,去寻得若干材料,从而检认这些故事的演化过程,可是对于梁祝故事却没有多大的办法。我翻了一下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毫无所获。
  明朝的小说戏曲作者,是最善于从民间传说的角落里找材料的,他们不会放过这样的好题目;而且在杨守阝止 的《碧鲜坛》诗里,不是明明在说"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吗?可见至少在明朝是有一种"稗官"取材于梁祝故事的,但是几百年来文献散失,现在我们已找不到那样的东西了。过去我翻阅郑振铎介绍《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在《拍案惊奇二刻》的目录里,发现"同窗友将假作真"一条,很象是指梁祝,后来拿《今古奇观》一对证,才知道就是写闻俊卿女扮男装读书择婿的故事,和梁祝是不相干的。
  我们知道,各地都有梁祝故事的唱本,石印小字本的梁祝小说,也曾有过,尽管这都是很晚出的东西,现在搜寻起来却也不大便利。
  梁祝故事的流传区域,几乎遍及全国,故事地点的说法也各不同,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是浙江说(认为地点是在杭州、宁波、上虞一带),一是江苏说(虽承认梁祝的浙江籍贯,但是指梁祝读书的地点。在江苏宜兴善权寺后还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大字石刻,并且指附近的祝陵就是祝英台的葬地)。总之,这个传说在江苏浙民间是最有力的,而检查江南最流行的弹词本,却也不见它的踪迹。
  抗日战争以前,郑振铎从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各地搜集了弹词本一百多种,编成书目,比较最重要而最普遍的本子,可以说是相当地收轹完全了;阿英在这方面也下过一番功夫,他收到《真本玉堂春全传》可以说是一个收获,可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梁祝故事的弹词本。
  事实上,较远期的梁祝唱本、话本和小说本,是不会没有的,甚至在宋人话本中也可能早已有过。(王实甫引了它的情节入曲,几乎不是得于口传,元曲获取宋人话本材料,是有种种迹象可以看出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索。
  http://www.zybbs.org/viewthread.php?tid=2312

  梁祝文化专题:
  http://www.nb7000.net/homepage/specialty/Liangzhu/page01.php
  http://www.zmdw.org.cn/lz/lz.htm

  梁祝爱情网
  http://www.love238.com/index.asp

梁山伯与祝英台

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浙江,与杭州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年浙江上虞祝家庄有个女孩名祝英台,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学,其父祝公远拗不过爱女的要求,同意英台女扮男装,并由丫环银心扮作书童相随从,来到杭州草桥门(今望江门)外,邂逅来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青年书生梁山伯与其书童四九,梁祝两人谈得投机,当场结拜为兄弟,这就是“草桥结拜”。

两人来杭州就读于万松岭的万松书院,同窗三年,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性。后来,英台接到家信促其速归。英台钟情于山伯,但又不便明言,只好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作为爱情信物。别时,山伯送行,一路上英台有18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但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未悟。两人行经凤凰山时,祝英台表示家有小九妹,愿为山伯做媒,望他早来祝家,这就是“十八相送”。

山伯后从师母处得到玉扇坠并获悉真情,急忙赶去祝家庄,但这时英台已被其父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据理抗婚,至死不从,并与山伯在绣楼中相会,表明心愿,这就是“楼台相会”。

山伯突遭此打击,气急而病,一病而亡,英台闻噩耗拼死到梁家吊孝,这就是“吊孝哭灵”。后马家前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要求途经山伯之坟一祭,祝父无奈只好应允。轿至山伯坟前,英台下轿祭奠痛哭,霎时雷电大作,风雨交加,霹雳一声坟头开裂,英台纵身跃入坟中。瞬间阴云四散,雨过天晴,一对美丽的彩蝶自由地在一碧长空中翩翩起舞,这就是梁祝精灵的化身,表示了生不能成婚匹配,死也要成双结对的强烈愿望。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广泛流传,目前共有宜兴、宁波、绍兴等10多处地方和梁祝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继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将梁祝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山东济宁市也以梁祝故里身份进入“申遗”行列。有关梁祝的遗迹,目前已发现20多处,其中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等。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10处坟墓9处假,也许全都是假的,然而各地都言之凿凿,声称自己是正宗嫡派。 2003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民间传说系列邮票之三:《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1套5枚特种邮票。为了争得“梁祝邮票”的首发地,一些与“梁祝”沾亲带故的地方粉墨登场———河南驻马店,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地竞相申请“梁祝邮票”首发权。从表面上看,各地抢的是“梁祝邮票”的首发权,实质上都“暗藏杀机”,想借“梁祝邮票”首发“干掉”对手———全国一再强调自己是梁祝传说起源地的,有10处之多,谁抢到了“梁祝邮票”的首发权,谁就在梁祝传说发源地之争中占了上风。这么多城市都争着为同一套邮票举办隆重的首发式,这在世界邮票史上恐怕都属罕见。国家邮政局无奈,只好端平一碗水,2003年10月18日,浙江省的宁波、杭州、上虞,河南省的驻马店,江苏省的宜兴,山东省的济宁四省六市同时举行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 关于旁证的问题,济宁市十多名梁祝研究人士说,1995年4月,济宁、微山的文物部门在微山县的马坡乡发现了梁祝墓,通过挖掘,出土了一块墓碑,上有一篇全文800多字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经过考证,这一墓碑为明代正德11年(公元1516年)重修当地“梁祝”墓、祠时所立,是目前全国对“梁祝”身世故事记录最详实的一块墓碑。碑文记载,祝英台是济宁九曲村人,梁山伯应在济宁马坡附近居住,同时两人还一起在济宁境内的峄山上读书求学。目前在峄山的西面有一块巨石,上刻有“梁祝读书洞”字样。虽然经有关专家考证,目前全国各地梁祝遗迹多达十多处,其中读书处6个,合葬墓10处,但济宁微山县马坡乡出土的梁祝墓碑对梁祝身世、故事和重修梁祝坟墓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记载,应该具有很大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河南有关专家学者多方论证,梁祝故事发生在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之所以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是因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江浙,把梁祝故事带进江浙一带。浙江方则是另一种说法。早在1987年,浙江组织苏浙沪三地的民间文学家、历史学家在宁波召开梁祝研讨会。50多位专家认为,梁山伯、祝英台确有其人其事,梁祝故事发源地在宁波。去年初举行的梁祝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70多位中外学者专家更认定,梁祝文化的起源地在宁波。其中一条重要依据是,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凡是祭祀历史人物,大都要建立祀庙,而目前国内惟一的梁祝庙就在宁波鄞州区高桥镇。 去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60多位专家在“华夏梁祝文化研讨会”上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宜兴市文化局现在已经成功地在国际互联网上注册了“梁祝故里”中文网络实名。目前,宁波文化网、上虞信息港、曲阜信息网等网站纷纷将所在地的梁祝文化资源悉数搬上国际互联网,梁祝故里之争呈现出网上资讯争夺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