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准圆字体:谁被称为"塑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9:47:09

唐代塑圣——杨惠之

提起唐代画圣吴道子,对中国美术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有一个大体印象,他兼善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鸟兽、草木、台殿等各类题材,尤以人物、佛道见长。其壁画《地狱变相》名振一时。苏轼评他的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之“吴带当风”。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世谓之“吴装”。对后世影响极大。

说到杨惠之,知道的人恐怕有限。杨惠之是唐代雕塑家,生卒无考。只能大致推测其人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据宋人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杨惠之不知何处人,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 为画友,巧艺并著。”由此可知他应为吴道子的同时代人,而且画艺颇精。但“道子声光独显,惠之遂都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想来十分有趣,大凡艺术家,都是有些脾气和个性的。杨的画,其实未必不如吴,但因为声光不显而转行,现在想来却是雕塑界的一件幸事。听说米开朗基罗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因觉得自己的画总是不如达·芬奇,便以雕塑为主业了,其实他的画与达·芬奇是不相上下的。

回过头来说杨惠之,尽管他弃画专塑了,但他的绘画功底也为从事雕塑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时人称“道子画,惠之塑,得僧繇神笔路”。认为杨塑“艰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 ”。张僧繇是南朝梁吴中(一说吴兴)人,长于写真,题材广泛。吸收了书法用笔,丰富了绘画技法,并吸取外来形式,画面有凸凹感,对隋唐时代的人物画风影响甚深(呵呵,画龙点睛的故事就是讲的他)。他画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杨惠之的雕塑也融合了这一特色,“惠之之塑抑合相术,故为古今绝技”。

《五代名画补遗》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惠之曾于京兆府塑倡 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惠之亲手装染 ,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京兆 人视其背,皆日此留杯亭也。”连塑像的背面都如此传神,可见杨惠之的技艺有多高超。杨惠之是位多产的雕塑巨匠,他创作的雕像在数量、质量及种类等方面都是惊人的。仅从画史记载来看,其作品就有长安长乐乡北太华观玉皇尊像,临潼骊山福严寺山水壁塑,凤翔天柱寺维摩像,汴州安业寺(后改大相国寺)净土院大殿佛像及枝条千佛像、东经藏院殿后三门二神像及当殿维摩像,洛阳广爱寺三门上五百罗汉像及山亭院楞伽山,洛阳北邙山老君像以及昆山慧聚寺毗沙门天王和侍女像等多种。杨惠之还著有雕塑理论著作《塑诀》,可惜因年代久远已经散逸了。

杨惠之是将传统雕塑中尚不为人重视的“壁塑”形式发扬光大的人。在我看来,多少有些赌气争胜的意味。因为吴道子最擅长的是大型壁画。而“壁塑”给人的感觉是色彩与体积并重,更像一副立体画卷。

我曾经去苏州东郊的保圣寺唐塑罗汉博物馆参观过,那里有杨惠之硕果仅存的九尊雕象,就用很不专业的语言随便说说:

所谓九尊罗汉,实际上是以“壁塑”形式结合成一个整体,其背景是突兀的山岩,卷舒的云气,翻滚的浪花,有些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圆浮雕。而一个个罗汉则居于洞中。山石的造型有些夸张变异,上大下小,甚至有些像云彩。而人物的塑造,大致以写实为原则。种种凡俗人物一经他的塑刻点化,立时化身为姿态各异的低眉菩萨与怒目金刚。人物神情、姿态、肌理、衣饰等作品细节也十分精到。中国的绘画一向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说法。北朝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称为“曹衣”,而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画家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称为“吴带”。杨惠之的作品,合两家之长。人物的衣纹那柔润流畅的线条,衣饰的轻薄和略有下坠的感觉和褶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杨惠之塑像的高妙之处,就是在于作者捕捉了这些种种细节,如降龙的眼神其焦点落在远处的狞龙身上,讲经者的自我陶醉,听经者微张嘴巴,似乎要流出口水、袒腹者神秘的微笑和慈悲的关切,点头的石头等,把它加以典型化的夸张和细腻的写实。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九尊罗汉中竟有一尊是梁武帝像,讲解者让我注意看它的喉咙,其食管、气管、血管隐隐可见,整个人虽正襟危坐却又眼皮半垂,显得有气无力,大概是饿死前的写照。不由赞叹杨惠之的高超技艺,又不知蕴涵了什么深意。

整副“壁塑”的气魄十分宏大,身临其境能深感其迫力。杨惠之所发扬的“壁塑”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一部分。他也无愧于“塑圣”的美誉。

唐代“塑圣”杨惠之

唐朝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