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14 刷高随:木偶戏是从哪个国家源起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18:14:35

偶戏简介

传统舞台戏曲渊源流长,以其脚色扮演之不同,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以真人扮演脚色演出的「大戏」;其二是以偶人扮演脚色演出的「偶戏」(「偶人戏」)。此外,东方尚有一种传统的「面具戏」,其脚色是以真人戴着面具或假头来扮演,如中国民间的「傩戏」,但未发展成传统舞台戏曲,而日本、韩国、印尼、印度及泰国等地,其面具戏均极具艺术水准。

以偶戏制作与舞台型态之不同,可分立体偶戏与平面偶戏,前者演出时使用三度空间之舞台,后者舞台是不具深度的平面。质言之,偶戏乃以一种特定戏偶来扮演脚色,由人使用特定操作技术,而具有特定形式所演出之舞台戏曲。以戏偶之制作言,影戏与板戏使用平面戏偶,而其它戏偶则使用立体戏偶,为配合戏偶演出,前者使用平面舞台,后者使用立体舞台。此外,如以戏偶操作技巧来分,则可分为悬提式偶戏与托举式偶戏两类;而托举式偶戏以其操作之不同,又有「手举」与「杖举」之分。

以戏曲之表现言,手操傀儡戏与提线傀儡戏的演出最为细腻,擅长表现抒情与悲剧性效果;掌中傀儡戏操作灵巧,并富于变化,长于表现动作快速之武戏;杖头傀儡戏表现方式较为单纯;手托傀儡戏以手举操作戏偶头部,表演时生动活泼;至于影戏之演出,一般均需透过灯火照射之影窗,适于表现纤细优美,如梦如诗之意境。

中国偶戏的历史相当古老,汉代以降,丧葬礼俗中出现魁儡,系仿俑而作。魏晋以后,魁儡之发展一分为二,其一成为「宫戏」,用精巧的机关操作,当时称为「水戏」或「水饰」,亦即「机关傀儡」,唐代则有「盘铃傀儡」及「祭盘傀儡戏」,至宋代发展成「水傀儡」;其二是保持魁儡以人操作的原始型态,并改进操作方法,至唐代已有杖举与提线操作之型态,宋代之偶戏已有提线傀儡戏、杖头傀儡戏及影戏三种。元代大戏吸收讲唱文学、歌舞百戏及偶戏之精华,逐渐发展成圆熟的舞台戏曲,偶戏因而成为支流,但却在民间茁壮成长,并流传至各地。提线与杖头傀儡戏,历明清两代传延至今,杖头傀儡戏又发展成手托傀儡戏及掌中傀儡戏,前者近代盛行于广东,后者流传南北各地,闽南地区尤盛。影戏则曾在明末盛行于北方,清朝时,名师更云集于北京,发展相当繁盛。(※字左为石,右为垒)
中国偶戏大致可分成影偶戏与木偶戏两大类,如傀儡戏、提线戏、手托戏、杖头戏、杖头傀儡戏、悬丝傀儡戏、木头人戏、布袋戏、木偶戏、掌中戏、影戏、纸影戏、筷子戏、皮影戏等;各地偶戏之名称亦不尽相同,如皮影戏又称皮猴戏,掌中戏又名布袋戏,名称之多,不胜枚举。

影偶戏与木偶戏,两者之戏偶造型与舞台型式皆有不同,影偶戏是用厚纸或动物的皮革镂雕人、物,并以各种服饰、脸谱配合人物性格。它的造型是平面侧影,而后用灯光反射原理,将其影像显现在竖立的窗影上。而木偶戏的戏偶身躯主要部分如头、手多用木头雕制,而后披戴衣冠或其它服饰,一如真人扮演的造型,它表演的舞台亦如传统戏曲的缩影。
参考资料:http://www.pu.edu.tw/~folktw/theater/theater_a14.htm

偶戏起源说

(2002-04-25 07:42:00)

黄飞英 黄建东

木偶戏,古时称为“傀儡戏”。关于它的起源,其中还有一段传奇式的战争故事。据史籍记载,公元前200年左右,匈奴冒顿单于率40万人马南侵。匈奴人占领马邑,直抵太原,围住晋阳,形势十分危急。于是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人马迎战。奇怪的是他的前沿部队遇到的全是老弱残兵,因而连连告捷。

时人纷纷传说冒顿单于已逃,晋阳解围。汉军的探子也认为传说无讹,尽管出使匈奴军营的刘敬认为其中有诈,如果都是老弱残兵、瘦马,匈奴岂敢侵略中原?可见这是诱兵之计。然而,刘邦想活捉冒顿单于,竟亲率一队轻骑急急忙忙先追上去,不料刚到平城,匈奴四面八方埋伏蜂拥而来。刘邦连忙下令抢占白登山头,守住山口要道。匈奴军队就在山下将刘邦人马重重围住。后面的汉军步兵又受到阻击,损失惨重。

这时,谋士陈平向刘邦献出一计。刘邦决定依计行事。

陈平深知匈奴王后阏氏天性极为妒嫉,就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大量的黄金珠宝和一幅美女图,去见匈奴王后阏氏。他说:“这些礼物是中原皇帝送给您的,情愿与匈奴和好,请您鼎力相助。”阏氏见了这些礼物很高兴,全部收下。使者又说:“还有位美女,是准备送给匈奴单于的,这是她的图画。此刻她正在军中。”阏氏远远地望去,山上确实有一些美女在翩翩起舞。心中暗想,一旦破了汉军,冒顿单于一定会把这些中原美女收为嫔妃,自己难免会失宠。于是,在一股醋意之下就把那幅美女图退回,答应帮忙。

夜间,阏氏就给冒顿单于吹风,劝他撤军。单于也奇怪汉军被围在山上,不知为何按兵不动,不向外突围,而且还有美女在军中翩翩起舞为之助兴,好像在等待什么。万一中原大批援兵一到,腹背受敌,那就惨了。于是次日凌晨下令撤出一只阵角,让刘邦人马轻易突围。

话又说回来,那匈奴王后阏氏与冒顿单于远远看到白登山头汉军营中翩翩起舞的美女是哪里找来的呢?原来这是陈平计策的一部分,他在派出使者之前,已命令技艺高超的将士精心制作了一些漂亮的美女木偶,并用机关操纵着,在山头栩栩如生地翩翩起舞,以迷惑阏氏勾起醋意。

陈平献计突围是有史料可查的,从此木偶戏就从军中传到民间,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剧种。元、明、清傀儡戏特别流行。这样看来,木偶戏至少已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这点是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木偶戏源于何时,说法不一。现在有人根据唐代《木人赋》提供的材料,把木偶戏的起源推到公元前八百多年的西周。虽无定论,但历史悠久是无可置疑的。

掌中木偶,俗称“布袋戏”,是木偶戏的一种。相传晋江布袋戏兴起于明代,据出生于东石潘径村掌中木偶世家的名老艺人李伯芬说,他的祖上于清嘉庆三年(1798)就创办布袋戏班。此前的明清两代,晋江布袋戏活动已甚兴盛是可信的。这个以李姓家族成员组成的戏班,(后人称“李家班”),传承六代,历二百年,把掌中技艺提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晚清,李柏芬的祖父李绳煌等,应福建总督之邀上省城“广珠楼”献艺。此后,李绳煌暨其子李荣宗,带“李家班”往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演出,很受华侨的欢迎。整整二个世纪,“李家班”曾祖父子兄弟伯叔,始终从事掌中木偶艺术,先后建有“金永成班”、“新永成班”、“三永成班”,成为泉南家晓户晓的南派掌中木偶的主要戏班。拥有100多个演出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武松打虎》、《雷万春打虎》、《大名府》、《大闹天宫》等。

李荣宗、李柏芬父子以“李家班”为主体,于1958年组建“晋江木偶戏剧团”,随即奉调赴朝慰问。1960年赴京参加僵第二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同年,李柏芬应邀参加中央文化部组建的中国木偶艺术团往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戏剧节,荣获一等将并金质奖章。“李家班”后继有人,其艺术将发扬光大。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