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二中学:关于桥的所有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21:17:29

*什么是桥

桥是形声字。桥字的“形”应该是木质结构,架在河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桥的含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架在河上,还架在在陆地之上和峡谷之间。建桥的材料不仅有木质的,还有石材、钢筋混凝土等等。我国的桥梁开始于佑时,已有可考。古文献记载较早的桥应该是《史记·秦本记》昭襄五十年的蒲州桥。叙述中有“初作河桥”的文字记载。说的就是:在山西蒲州(今风陵渡)黄河上架设了大浮桥。这应该是历史上跨跃黄河的第一座桥。
有3000多年灿烂历史的古城北京,地处漠北与中原大地的交界线上,历史上曾几度为华夏大地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自辽、金,经元、明、清至今,一直是都城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特殊而险要,背倚茫茫大山,东南面临滔滔大海,山海之间一马平川,从军事意义上讲,是一个进可攻、退能守的战略要地。在数千年与大自然搏击的实践中,创造了征服大自然的成功经验,使放荡不羁的无定河乖乖地在大桥下缓缓流淌;亿万年留下的古河道变成水清、草绿、亭秀、桥俊的人间仙境;让门前的细水又回到地下,归顺到它们应该去的地方;陆路交通网络化、立体化;航运、海运、地上运输神话般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桥的发展史

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时,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间,出现了架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
建于1706年的沪定铁索桥跨长约100m,宽约2.8M,由13条锚固于两岸的铁链组成,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渡此桥,由此更加闻名。
灌县的安澜竹索桥建于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索桥,全长34O余米,分8孔,最大跨径约61m,全桥由细竹蔑编粗五寸的24根竹索组成,其中桥面索和扶挡索各半。
在秦汉时期,我国已广泛修建石粱桥。世界上现在是保存着的最长、工程最艰巨的石粱桥,就是我国于1053一1059年在福建泉州建造的万安桥,也称洛阳桥,此桥长达800米,共47孔,位于“波涛汹涌,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此桥以磐石铺遍桥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础的开端,并且独具匠心地用养殖海生牡蛎的方法胶固桥基使成整体,此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造桥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水文条件下建成如此的长桥,实是中华桥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桥,也是最令人惊奇的一座粱式大桥,此桥总长约335m,某些石粱长达23.7m,沿宽度用三根石粱组成,每根宽1.7m,高1.9m,重达200多吨,该桥一直保存至今”历史记载,这些巨大石梁桥是利用潮水涨落浮运建设的,足见我国古代加工和安装桥梁的技术何等高超。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的雕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我国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明朝时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促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进了友谊。
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胜利建成,结束了我国万里长江无桥的状况,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的正桥为三联3X128m的连续钢桁粱,双线铁路上层公路桥面宽18m,两侧各设2.25m人行道,包括引桥在内全桥总长1670.4物,大型钢梁的制造和架设、深水管柱基础的施工等,对发展我国现代桥染技术开创了新路。
1969年胜利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并使用国产高强钢材的现代大型桥梁,正桥除北岸第一孔为128m简支钢桁粱外,其余为9孔3联,每联为3xl60m的连续钢桁粱。上层是公路桥面,下层为双线铁路,包括引桥在内,铁路部分全长6772m,公路部分为4589m,桥址处水深流急,河床地,质极为复杂桥墩基础的施工非常困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显示出我国的建桥事业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是我国桥梁史又一个重要标志。

*桥的种类

-斜拉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为了修复被战争破碎的桥梁,需要比较简单而经济的桥式,就在悬索桥基础上发展了新型的斜拉桥。
斜拉桥也叫斜拉吊桥,主要由桥梁、钢索和桥墩上的塔架三部分组成。桥梁除了有桥墩支承外,还被钢索拉着。这种钢索预先就给桥梁一定的拉力,车辆通过后,桥梁的受力 就大大减小。因此,经过调整钢索中的预拉力,可使桥梁受力均匀合理,而桥梁的高度降低,自重减轻。
斜拉桥根据纵向斜缆布置有辐射、扇形、竖琴形、星形等多种形式。

第一座近代斜拉桥是德国人设计的瑞典斯特罗姆海湾桥,桥跨度为18.26米。1993年,我国独创地采用纵横梁预应力结构,建造成上海杨浦大桥,跨度为602米,成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之一。

-悬锁桥

悬索桥是在桥身两端桥墩上建两座桥塔,让桥身悬挂在两根缆索上,就像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一样。缆索由数千条比钢琴琴弦稍粗的钢丝绞成,一端支承在桥塔上,另一端则锚定在岸上坚固的岩层中。
悬索桥的跨度可以做得很大,像美国旧金山的金门桥,跨度有1280米。桥面上来往的车辆和行人的重量主要由两个钢索承担。为了使悬索桥比较刚硬,还在建筑上采用一些特殊结构,然后将桥梁用吊杆挂在缆索上。

-高架桥

现代城市交通已向“地下天上”发展。“入地”的是地铁和越江、越海峡隧道,“上天”的就是高架道路。高架路是用一系列柱子架起来的空中道路,人称“空中马路”。
最简单的高架路是人行天桥,建筑在繁华之地的路口,方便行人,保证车辆安全通行。在行人和车辆十分拥挤、两旁人行道又很狭窄的商业中心,为节约空间,建筑师们还将天桥和沿街两旁的二楼商场连接起来,利用商店楼梯来上下天桥。上海的南京路与西藏路交叉处,就有一座这样的“高架路”。
高架路可以长达几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马路”。广州人民路至六二三路的高架路,全长约7公里,它高于地面7米多。这条路宽达11米,除对开两条车道外,还有一条备用车道。沿线有13条上下车的叉道,与主要交叉口连成一气,桥上没有红绿灯。高架路由于限制行人通行,交叉路口少,使车辆能保持较高的速度,因此,全线汽车通过能力比一般道路大得多。
高架路和地铁相比,工程简单,造价和维护费用低。它的结构有点像火车站的月台,采用两边大飘板设计,既美观,有利用于采光和通风;道路两侧边缘设计了独特的花槽,绿树红花,汽车在高架路上奔驰好像行驶在公园一样,使司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道路旁又设置了防撞栏杆,可以挡住汽车越轨。

*桥梁之最

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是1946年瑞典建成的绥依纳松特桥,跨度为155m。世界上第一座具有钢筋混凝土主梁的斜拉桥,是1925年在西班牙修建跨越但波尔河的水道桥,主跨为60.35m。
西班牙的卢纳巴里奥斯桥,跨径达440m,采用了双面辐射形密索布置,为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香港青马大桥横跨青马湾海峡,与香港新机场相连,耗资9.15亿美元。该桥跨度为1377m。名列世界第五,与江阴长江大桥是“姐妹桥”。
日本明石海峡桥,横跨日本内海,使日本神户与淡路岛紧紧相连。这座大桥全长3190M,中央跨度1990m将于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里氏8.5级地震,是世界第一的悬索桥。

华夏第一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八五”规划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径钢悬索桥。大桥由桥塔、主缆、锚旋和钢箱梁等主要部件组成。大桥全长3071米,主跨1385米;桥面宽33.8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通航净空为50米,可通行五万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轮。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两根主索,各长2400多米,直径近1米,每根重1.4万多吨,主索用127根直径5.3毫米的钢丝搅成索,再由169股钢索组成主索。主桥每边有85个吊杆,每个吊杆2根,用以连结主索和桥面。两岸索塔标高为196.236米,相当于65层搂高。北塔基长43.5米,宽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长的基础桩。北锚的混凝土陈井平面长69米,宽51米(面积相当于一片足球场大)。沉入地面58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沉井。江阴长江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正式开工,1999年10月1日胜利通车,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桥梁专家

-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1921年,他回到祖国怀抱。三十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五十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20多位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他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
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20余年中当过5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编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梅旸春
梅旸春,江西省南昌市人。生于1900年12月1日,卒于1962年5月12日。早年聪颖,在南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土木系,后又入电机系加读两年,1923年毕业,派赴美深造。入美国普渡大学机械系学习,获硕士学位。但其志愿却在桥梁事业,1925年参加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因其工作勤奋且有成绩,网球运动亦甚出色而被误认为日本人。梅旸春深以为耻,决心以自己的业绩建立起中国的伟大形象。1928年回国,在南昌工业专门学校任教。与黄宗珍女士邂逅并结成终身伴侣。后来毕生转战于全国江河之上,建设桥梁,成为卓越的桥梁专家。

-冯泉钧
冯泉钧,男,1936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工民建专业。同年分配在建工部第三工程局任技术员,1962年后在无锡桥梁工程公司工作,曾先后担任技术科科长、副经理、总工程师等职。现任沂淮高速公路GB标总工程师。1998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享受特殊津贴。
冯泉钧同志自64年开始,一直从事桥梁设计、科研和施工工作,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并有六项获奖,在桥梁建设中不断探索采用新工艺并取得了成功。六十年代,他参与设计和研究的“公路双曲拱桥”由于用料省、造价低、结构坚固、施工简便、外形美观而迅速风靡全国,“公路双曲拱桥”获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0年,他在“702”连拱防爆试验的科研项目中,为解决连拱“一孔被炸,邻拱不塌”的关键难题,提出了卓有创见的设计方案,受到了交通部嘉奖。八十年代,他参加研究的“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软地基拱桥台水平位移顶推调整的施工工艺”,“钢筋混凝土肋腋板”等科研项目,均获得了交通部重大科研成果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1984年,冯泉钧先后参加设计粘土软地基上百米跨径刚架拱桥--金城桥、金匮桥、下甸桥,均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国内桥梁专家的高度评价。冯泉钧同志还具体负责了建造11座跨越京杭运河的大桥质量和技术管理工作。在施工中,他参与试验的几种施工新方法,均获成功,使建成的11座桥全部被评为优良工程,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1994年、1995年他又负责了在省内最大钢管砼系杆拱桥--苏州斜港桥、国内最大的中承式转体施工桥--苏州坛丘桥的施工建设。1998年在淮江高速公路K6标的建设中,北澄子河特大桥主跨50米长142吨重的T梁安装是关键部位,冯泉钧同志组织制订了省内首创、国内领先的双浮吊抬吊新工艺完成了这项省内最大预制构件的安装任务,受到专家们的赞誉。
冯泉钧同志现任无锡市公路学会副秘书长。他撰写的30余篇论文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其中《拱桥无支架施工时拱助稳定计算》、《系杆拱桥纵向稳定实用计算》、《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设计》、《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无支架施工》分别在韩国、澳大利亚和台湾召开的“亚太结构工程学会”建设会议上发表,受到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