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环湾发展:李贺“诗鬼”之称由谁提出,最早见于哪个文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07:45:24
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最早的是宋朝钱易《南部新书》。原话则出自宋祁之口。

宋人钱易曾在《南部新书》中说过这样一番话:“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与钱易同时代的宋祁也有过“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评论。

诗仙”指李白,“诗圣”指杜甫,“诗佛”指王维,“诗鬼”指李贺。这些称谓都是后世人们所起。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的诗今存900多首,如《梁甫吟》、、《侠客行》、《行路难》、《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他还擅长运用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却极见功力。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他在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常常以佛理和山水寄托怀抱,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因此后人称他为“诗佛”。他的诗今存400多首。其中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则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李贺(790-816),字长吉。晚唐诗人。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今存诗242首。他的诗作有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如《秦王饮酒》、《猛虎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发愤抒情的,如《开愁歌》、《致酒行》、《浩歌》等;有写神仙鬼魅的,如《梦天》、《天上谣》、《古悠悠行》等;有咏物等其他题材的,如《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等。李贺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奇特,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酒酣喝月使倒行”、“银浦流云学水声”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因此,后人称李贺为“诗鬼”。
参考资料:http://bbs.qiandama.com/dispbbs.asp?boardID=31&ID=2567&page=1

在唐代著名的诗人当中,和王勃一样才高命短的还有一位,他就是李贺。李贺(790~816)是唐代宗室后裔。诗人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指甲。因为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变白了。他经常独自骑驴吟诗,一有佳句,即投入随身所背的锦囊之中。他的母亲十分疼爱这个聪慧超群而又身体羸弱的孩子,每次看到他锦囊中的诗句写得多了,总会心疼地说:“这孩子是要把自己的心都吐出来才罢!”

十八岁那年,李贺从家乡来到东都洛阳,带着自己的诗歌去拜见韩愈,很受韩愈的器重。时隔三年,他再次来到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不料唐人应试,极重家讳,题目中如果遇见和自己尊长名字相同的字时,只能退出考试。李贺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于是,嫉妒他的才华的人便扬言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对此十分气愤,特地写了一篇《讳辩》为李贺辩解,但是仍然未能破除偏见,李贺还是被迫放弃进士的考试回到故乡。

一年后,他得到朝廷的任命,当上了一个奉礼郎的小官。这是一个从九品的职位,负责在朝会祭祀时安排位次和祭品等。三年后,他以病辞官,回到家乡。但是不能久住,因为他必须得谋生,于是又在外飘零,而他的身体更不如前了,经常犯病。元和十一年(816),也许是自感将不久于人世,李贺从外地返归故乡。同年病逝。

李贺的一生,因仕进无望,而倾全力于诗歌创作。他在《高轩过》一诗中称赞韩愈“笔补造化天无功”。其实,这也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正是他的功夺造化之笔,为他赢得了“鬼才”的称号。

“鬼才”,与其说是一种讥评,莫若说是对李贺创作特点的一种精当的概括。最先赐予他这一称号的是宋初钱易的《南部新书》:“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约略同时的宋祁也说过“太白仙才,长吉鬼才”(见《朝野遗事》)一类的话。此后,“鬼才”便成为对李贺的一种定评。那么,为什么要称李贺为“鬼才”呢?

其中的一个原因无疑是:在李贺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对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如“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鬼血洒空草”(《感讽五首》其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等等。真是鬼气森森,阴风习习,魅影幢幢。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说“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正是对这类以鬼怪为题材的诗篇的总评。

但李贺并不仅仅以描写鬼怪题材见长。称之为“鬼才”,更重要的原因似在于:李贺的诗从意境、构思到基本表现的手法,都务求瑰奇诡异,有时,甚至诡异到神出鬼没、匪夷所思的地步。严羽《沧浪诗话》曾用“瑰诡”二字来形容“长吉体”的风格特点,这“瑰诡”二字正可作为“鬼才”的注脚。

李贺善于凭借其“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想象力,有机地融合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创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即以《李凭箜篌引》一诗而言:在描写音乐的唐诗中,以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及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最为著名。前人认为白诗足以“移人”,韩诗足以“惊天”,李诗足以“泣鬼”。这是因为白诗多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形象来进行比况,如实地反映出音乐的美妙;韩诗和李诗则多用幻想世界中才能见到的形象来形容,夸张地反映出音乐的美妙。但韩诗不诡异李诗则诡异之极。所以说一足以“移人”,一足以“惊天”,一足以“泣鬼”。的确,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李贺诗“瑰诡”的特点。音乐本是一种诉之于听觉的有声无形的东西。诗人却以穷尽幽冥的想象力,化无形为有形,塑造出五光十色、生动可感的音乐形象。

李贺诗“瑰诡”的特点,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构思的翻空出奇,不落俗套。《李凭箜篌引》一诗从构思上看,不仅突破了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结构方法(先写声,后写人,时间与地点的交代则穿插其中,以期先声夺人),而且始终没有对李凭的箜篌演奏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提示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则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他的《老夫采玉歌》一诗起结突兀,叙事跳跃,注重气氛和心理的烘托,形成一种回环掩抑、“曲折见意”的艺术结构,也给人留下了“瑰诡”的印象。

即使是以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作为表现对象,李贺也往往要加以不平凡的联想和夸张,使之蒙上一层神奇、诡异的色彩。如用“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北风寒》)来写严寒,用“毒蛇浓吁洞庭湿,江鱼不食衔沙立”(《罗浮山人与葛篇》)来写暑热,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来写马的瘦骏,用“开门烂用水衡钱,卷起黄河向身泻”(《秦宫诗》)来写权门贵幸的挥霍,都体现了诗人那种务求瑰奇诡异的作风。至于语言,也同样是句锻字炼,追新逐奇,象“羲和敲日玻璃声”、“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饮酒》)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谓之“鬼才”,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