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时代中学师资待遇:中国历代的选官员的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19:29:41

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根据自己统治职能的需要,建立起一套选
拔官吏的制度,以便不断补充和调整各级官僚队伍,保证本阶级统
治意志的顺利推行。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已成为封建国家上层建
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
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
在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中,实行“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度。当
时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简单,人们共同劳动,收获共享,和睦
相处。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人们便推选富有生产经验的劳动能手
和具有指挥才能的英雄,充当本部落联盟的带领者、组织者、管理
者和保卫者。人们所信任的英雄,必须是能尽心尽力领导人民同
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敌人作斗争,如果被推选者不称职,便可以通
过民众大会随时罢免他们,另推举在实践考验中有才能的人充任。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权,各级官吏都是由国王、
诸侯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的远近相应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给他们,
作为食邑,让他们世代相传,称为“世卿世禄”制度。
当封建地主阶级刚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时,由于阶级关系和生
产关系的改变,封建统治者逐渐改变了世卿世禄制度,采用军功爵
位制和养士的办法来重新组建自己的官僚队伍。封建制度完善以
后,各级官吏都由封建国家采用不同方式选拔并加以任用。在封
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官制度也相应地随之演变和发展。
秦朝在统一战争中就选拔了许多有实际经验的人才,当时的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同时还实行了“王者不却众
庶”的政策,大量地引进并重用客卿,终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在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帝国之后,军功爵位制就不能
像以前那样有力地发挥作用,而养士又容易造成分裂势力,不利于
统一的集权政治了。然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选官制度,才能适应
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呢?这个问题,由于秦朝国祚短促,没能解决.
在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才逐渐确立。
这种制度包括“任子”之类的“任人唯亲”和“察举”、“征辟”的“任人
唯贤”两个方面。察举、征辟这种选官制度实际上是到汉武帝时代
才完全确立起来的。此后,地方上的人才就可以通过这一制度被
推荐给朝廷,朝廷掌握了官员的任命权。这种制度的推行,虽集中
了官员的任命权,但仍把荐举权交给地方官府和某些高级官员,朝
廷对他们所荐举的人才,一般都予以接受。由于各级官员控制了
荐举权,便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朝廷对官吏的任命权,尤其是在昏
庸国君执政时期,往往奸佞得宠,贤能受阻,荐举成为有名无实。
到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地方上形成了
势族豪门世代为官和地方缙绅控制“乡闾评议”,操纵地方选举的
局面,使得荐举选官制度走向反面,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封建政治的
需要了。到了东汉末年,曹操针对当时荐举制度的腐败,实行了
“唯才是用”的方针。他主张不拘家世出身,不重品德,只要有治国
用兵的才能,便可以任用。曹操采用这种选举方针,把许多中小地
主和下层知识分子,都吸收到自己的麾下,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
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度选拔各级官吏,在
州、郡、县等地方政府设置大、小“中正”官。这些中正官负责察举
本地区的士人,把他们分为九品,然后按品级向主管选官的吏部
推荐,吏部根据中正的报告,依品授官。名列高品的可以作大官,
下品的只能作小官。这种制度在魏文帝初期,还能做到“不拘爵
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①但是时隔不久,由于司马氏建立的西
晋政权,竭力扩大贵族地主的利益,门阀世族的势力不断增长,中
正官都被他们所控制。他们品评人才的标准,单凭门第出身,“高
下逐强弱,是非随兴衰”。所谓“强”、“兴”,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
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的性质
就发生了变化。九品中正制和汉代的任子制相比,虽然两者同样都
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上层统治者所享有的任官特权,但是任子制给
高级官员提供的入仕特权尚有数量和对象的限制,只能保举他们
的子弟一人为郎,而九品中正制却使门阀世族的全宗全族都能享
受着任官特权,保证他们世世代代占踞朝廷的高官显位。所以,九
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提供了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
的道路。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数比士族地主众多的庶族
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增大,便要求占有政治地位,掌握政治权力。因
此,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便不断发生发展。到了隋朝,为了进一步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又把选官的权力重新收归中
央,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
到了唐代,便在全国推行了科举考试的取士办法,这是中国古
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科举制度的确立,对于摧垮豪门世
族的残余势力,扩大官吏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选官制
度保证了朝廷对全国士人考试录取权和任用权,同时也使朝廷能
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中小地主及下层知识分子充任各级官
吏,使这些人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干。以至出现了“五尺童
子耻不言文墨焉……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的现
象②。这种选官制度可以使封建政权获得更多阶层的支持,有利于
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起到强化封建统治的作用
所以,自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度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科举制度虽然是隋唐以后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
一途径,另有一些官吏则是由保举和捐纳等途径入仕的。捐纳就
是用资财买官,这种办法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有,特别到清末鸦片战
争以后,国家财政空虚,更加广为推行,由此而产生了大量腐败而
昏愦的官吏。此外,封建社会中的恩荫制度和残存的世袭制度,也
是产生大批官吏的途径。

简单回答:

先秦:世袭
秦;军功授爵
汉;察举
魏晋:九品中正
隋唐: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