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九龙2017:请问让一对50 60岁的老夫妇带一个几岁的孩子5-6年 好处和坏处都有哪些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19:56:38
孩子的母亲要到国外去打工。。迫不得已 让其父母带。。

这个孩子大概4-5岁左右。。。。

这次去国外少说也要5-6年甚至更长。。。。

隔代教育如何才能双赢

一年前的“六一”儿童节期间,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调查“隔代教育”的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而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隔代教育,时下受到了较大范围的质疑。有人说,现阶段这种教育模式会影响未来中国人口的质量。情况究竟如何:

隔代亲的误区

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其实,隔代教育是个时间跨度较宽泛的词。在我们传统的家庭中,0~3岁甚至到学龄前主要属于养育范畴,这一时期正是为孩子成长发育的各种心理生理指标——即所谓德智体打基础的时候。此刻,传统的“隔代亲”养育方式下出现的误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们不妨看几个小片段:

镜头一 咪咪一生下来就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每天要早出晚归地上班,她是在爷爷奶奶的膝下长大的。布娃娃是她的小伙伴,半导体里的儿歌、音乐是她的老师,而跟着爷爷奶奶上街则是她认识社会的基本活动。爷爷奶奶已经很老了,走路蹒跚。所以咪咪学龄前更多的时间就是呆在家里自己玩,直到上学她才真正迈出了家门。现在咪咪即将大学毕业了,但身上还是留着很深的隔代养育的痕迹:文静、不善言谈、不喜欢运动、缺少独生子女的天真活泼,下了课就回家,校园里见不到她的身影。这种孤僻的性格不能不与她最初的生长环境有关。

镜头二 刘女士的儿子健健两岁时,母亲退休搬来同住,本来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时出现些小摩擦。比如:午饭刘女士做了红焖大虾,说好一人两只,姥姥一句“我不爱吃”,硬是把自己的一份夹到孙儿碗里。以前健健喝水一点儿不费劲,一杯凉开水几口就喝了。姥姥可好,又放糖又放果珍,健健再看见白开水就摇头。还有健健本来已会自己穿鞋袜,姥姥非要包办代替,搞得健健自理功能全退化了。刘女士对自己的妈真有点头疼了,这样下去儿子还不被她宠坏了。

镜头三 网友dsm0922在新浪育儿论坛发的帖子中说:儿子平时在家由保姆带,一般只在周末去奶奶家玩。在家的时候,他听话,不任性。到了奶奶家以后,跟老姑家的哥哥学会了在地上爬,穿着鞋上床等不良习惯。每当我纠正他的毛病时,一旁的奶奶总是跟我唱反调。比如我说:“儿子别穿鞋上床,看把奶奶的被子都踩脏了,奶奶洗被子多累呀。”奶奶准会说:“没关系,让孩子踩吧,踩脏了再洗。”再比如,儿子吃水果时,我说:“儿子来妈妈给你围上个手绢,要不把衣服弄脏多难看。”奶奶准会说:“没事呀,不围就不围吧。”长此以往,儿子渐渐地丢弃了原有的好习惯,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奶奶还对儿子说:“在奶奶家,奶奶最大,爸爸妈妈都得听奶奶的。”两岁的小孩就已经悟出,在奶奶家与在自己家的不同处世哲学,在奶奶家时可以不听妈妈的话。发展到如今,甚至在奶奶家,谁的话也都不听了。

“隔代亲”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两代人的教养方法不一致,导致家庭矛盾上升已经是个老问题了。说句公道话,教养方法不一致也并不都是老人的错。海海的爷爷奶奶是教师,从小对海海要求很严格,一天按时吃饱三顿饭、一顿水果,不再喂零食,还让海海学着擦桌子、扫地、洗小手绢。海海妈妈背地里对老公说:“爷爷奶奶真抠门,把孙子当小奴隶了。”现代派的海海妈则认为,只要儿子张嘴,一切都要满足他。海海虽然还没上学,已经会察言观色,在爷爷奶奶面前他很理智,在妈妈身边他就撒娇耍赖。这说明对隔代教育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可躲避的社会现象

在北京的一些日托幼儿园门口,每天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的家长有许多是老年人。偶尔看到一两张年轻的面孔,一询问多半是家中的保姆。我国之所以隔代教育现象这么普遍,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改革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要加倍投入地工作,不断充电,争取事业的成功;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家庭幸福美满,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于是,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时,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着赚尽可能多的钱、疲于奔命时,当多数情况下,保姆不职业化,不堪看护重任时,孩子基本上就归爷爷奶奶了。

而在西方国家,从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天直到上小学,每个年龄段都有专门照顾孩子的机构。这些国家对于0~3岁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有十分完备的育儿机构,从业人员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必须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专业育儿人员从生活、学习到心理各方面给孩子全方位的照顾。有了健全的育儿机构作保障,他们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可完全放心地投入工作了。

所以,王极盛教授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对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面对这一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如何做才能既克服隔代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弊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能够方便年轻父母腾出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打拼出一番事业呢?

认清问题的弊端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7岁。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就会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例如:

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心理上更会有所顾忌——万一有差错闪失,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孩子犯了错误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

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

扬长避短是良方

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不少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有不少爷爷奶奶抚育的孩子成就了大业。在奥运会110米栏赛道上一路狂奔,勇夺冠军的刘翔,从小父母为忙于生计早出晚归,他一直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不仅和老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而且从老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的品质。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教授黄海波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事实证明,许多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它孩子。

然而,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

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的爸爸妈妈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身的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作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为图省事,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拒绝老人带孩子,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不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中,我们都要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取得双赢。

中国教育先锋网

记不清原来的网址了。

好处是老人会很认真负责,又有这方面的育儿经验,生活上的照顾肯定很周到的.
坏处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小孩从小没和父母在一起,对他的成长不是很有利;二,老人们一般很溺爱小孩子,有时不免会过头,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一般不主张将小孩交给老人们带,是不得已而为之.若真选择了这一步,那么建议最好交给老教师夫妇,或高知识家庭,对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好一点.

如果是儿婴的话还没什么的影响,你门回来的时候,他还没对你们还没什么印象,那个时候等他们长大了的时候,这段时间也是一段空白的.有与没有一个样的.
但是如过已经上学了懂是了那就有点不好了啊,你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呆着,那么他对他的性格肯定会有影响的啊!那样的话对他以后的生活 可能就有一定的影响了啊.可能还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发展,还是挺危险了啊.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比较大了那么你们最好就不要出去了啊.在这方面的例子已经很多了啊!
要有前车之鉴了啊!
不要为了赚钱而毁了下一代啊那样是很不值得的啊!
不是吗,我们为人父母的不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好吗
钱随说必不可少但是你愿意用你的孩子换你的钱吗!
好了我也不多说了!
你自己看着办吧,

有人说,“隔代抚养教育”有害无益,会把孩子给毁了。这话说得太绝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是由伯祖父抚养长大的;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外祖母对他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事实表明,祖父母不单能带好孙子,也能把孙子培养成材,成大材。能不能带好孩子,关键不在于谁带,而主要在于教育思想观念是否科学。
中国的老年人到离退休时,一般身体还是硬朗朗的。有个孙辈在身边,既支持儿女工作,也能排遣失落和孤寂,给空巢家庭带来欢乐。这是个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事。
老年人是过来人,抚养、教育孩子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孩子也耐心细致,照顾周到。但孙辈毕竟不是自己的儿女,中间“隔”一辈。可不要小看这“隔辈”!过去对自己的儿女能严格要求、训练和教育,而面对“隔辈人”,一些老年人却往往变了一个人,就连性格、心态都不知不觉地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面对这独一无二的孙子孙女,怎么也“爱不够”!昔日在儿女面前,有的是“尊中至极、威严十足”,谁也不敢冒犯;而今在孙子孙女面前,往日那种令儿女敬畏的家长架势和威严却荡然无存,个别的老年人甚至对孙子孙女“俯首称臣,惟命是从,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有人戏言:“现在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这种变化,根在“责任”二字!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现在的孩子不比过去的孩子:出生盛世,享受着比前辈优越得多的生活条件:大多是独生子女,天然处惟我独尊的特殊地位;生活在以交通、通讯高度现代化的信息社会,成年人垄断信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孩子们的头脑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此,不少老年人觉得“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深感费力不讨好。可见,要做合格祖辈,带好孙辈,还真的要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研究教养学问,掌握现代的家教“孙子”兵法。这样才可能引领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隔代教育实属无奈(专题调查)
八成家长更愿自己带孩子
“大家谈”专题组与成长网对近1000个面临隔代教育问题家庭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
结论之一:隔代教育弊大于利。由老人带孩子,76%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生活及安全很放心,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不放心。“根据你的观察,孩子在老人身边形成了哪些性格或习惯?”虽然有58%的家长认为孩子“可以学到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节俭等传统美德”,但95%的家长认为孩子和老人在一起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或习惯,孩子在家里“变得任性娇气、惟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其中57%的年轻父母同时觉得孩子在外面“变得胆小、过于听话、无主见,偏于内向”。
有87%的家长认为自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会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有83%的孩子“(相比爷爷奶奶)更怕爸爸妈妈”,可虽然爷爷奶奶在身边,41%的孩子仍感到孤单,92%的孩子表示特别想父母多一些时间和自己在一起。绝大部分家长是因工作忙才不得已将孩子交给老人带,81%的家长表示如果有时间会选择自己带孩子。
结论之二:年轻父母和老人沟通有问题。
几乎所有年轻父母与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产生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和老人出现分歧和冲突时,82%的年轻父母想极力说服老人,但其中有36%不能说服;有18%的年轻父母则不愿影响和老人的关系或碍于情面不说出来。当父母和祖辈因为自己的事而争论或吵架时,有73%孩子表示不知道该听谁的。
结论之三:隔代教育指导很有必要。
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存在不小差别。89%的家长认为很有必要通过一些渠道对他们进行隔代教育指导,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同时促进自己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共同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
隔代教育问题是中国的特色,其他民族似乎很少把教育孩子的天职旁移。原因很简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好的老师、最久的老师。
作为孩子的父母,作为老人的子女,我们要善于把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或从其他渠道学习过来的家教方法“奉献”给父母。家庭生活中如果经常出现两代人为教育“第三代”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温馨景象,家教一定会成功的,孩子也一定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出,朝气蓬勃、矫健有力地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父母双方中如有一方能够“退而求其次”,来个折衷,多挤点时间出来,“隔代教育”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祖父母往往容易导致孩子良好精神氛围的缺失。父母应该懂得,良好的精神成长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特殊重要作用。孩子的思想品质、性格、行为习惯等形成都离不开父母提供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父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推卸对孩子培养和教育的责任。
老年人疼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天性”。但在家教这个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上,老年人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老年人和年轻父母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
鉴于你的特殊情况,建议你给父母买一台计算机,教会父母上网学会使用视频,这样,你出去以后就可以在网上经常与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情况,在网上随时关注你的孩子,这样或许要好一些,你说呢?

1.既然你说父母是迫不得已的,那就是证明了很无奈啊!

2.我想哈,要是光带孩子,应该问题不是很大,但所有的费用应该孩子父母承担!

3.虽然老年人是年纪很大了,但毕竟是没有办法啊,老年人要是健康,光带孩子,也不会受什么影响,因为我觉得老年人的筋骨也需要经常舒活着呀,这样能防止快速老化的现象。

4.孩子不调皮不是也能给老年人带来生活的乐趣吗?再说孩子是他(她)的孙子(女)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不算吃苦呀。

5.难道孩子的父母对老年人不好,老年人要如此计较?还是老年人不想为孩子们分担一些?

6.经常和父母保持联系,也不是一去不回呀,这么远的地方是要等很久才能,才该回来呀!

7.反正我觉得要是那些要出国的父母对自己的老母亲、老父亲好的话,应该这样的问题不存在的,要是老年的父母能多体谅一点不是能少点不舒畅吗?
虽然老年的父母辛苦了一辈子了,但是相对于光照顾孩子来说应该不成很大的problem,那应该就是两代的关系不是很好了?都在为自己着想吗?
现在这样忙着照顾孩子和忙着做活的老父母在我们中国应该是很多的,我不想说有些什么好处和不好的地方,我觉得不应该计较这么多,如果要计较的话,我想:我说的好处在他们眼中也是成了坏处了,其实哪有什么好处和不好的呀,看人怎么想啊,自私的人啊,难道身上没有流同样的血?
算了,我还没有资格来讨论这些,所以显得理论不足,条理都是混乱的,对不起!
但我真的是在想:为孩子着想吧,在辛苦的日子里寻求孩童的天真!

好处是老人会很认真负责,又有这方面的育儿经验,生活上的照顾肯定很周到的.
坏处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小孩从小没和父母在一起,对他的成长不是很有利;二,老人们一般很溺爱小孩子,有时不免会过头,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一般不主张将小孩交给老人们带,是不得已而为之.若真选择了这一步,那么建议最好交给老教师夫妇,或高知识家庭,对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