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莲游泳馆年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并取得了哪些成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7:42:4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并取得了哪些成果?

毛泽东思想(Mao Zedong’s Thought)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同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以及“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曲折发展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总结和充实进了在中国革命实践在形成的思想财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和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简言之即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理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4)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5)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of China)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种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其基本特点和国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了障碍,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和根本目的。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领导力量。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由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的标志。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general guideline of the neo-democratic revolution)的形成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

2.新民主主义革命(neo-democratic revolution)的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的敌人”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区分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根本点,就是“主要的革命者”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革命者即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革命者即领导力量却是无产阶级。

7.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按其性质来说,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战线上说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相反,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political program of neo-democratic revolution)

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2)人民民主专政(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是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敌人”是指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人民民主专政对敌人实行专政,不许他们乱说乱动。而对人民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拥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自由权。

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远大目标。

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用普选方法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由代表大会选出的各级人民政府。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economic guideline of neo-democraticism)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neo-democratic cultural guideline)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级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the highest basic programe of CPC);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的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Three Talismans)。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2.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和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内无民主,外受压迫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armed struggle)的必然性;革命敌人的异常强大和凶残决定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敌我力量对比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武装斗争的长期性。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中国革命长期进行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3.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关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的分析;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三者之间的关联的分析;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论述。

4.人民军队(the people’s army)建设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统一战线(united front)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于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不平衡性的特点。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则必须分析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及其具体表现、变化,和各阶级、政治力量的表现。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第一,正确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者的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同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者的联盟。这个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参加这个联盟的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政治上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二,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所谓独立自主,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要做到既讲统一性,又讲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三,必须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针对具体的情况,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在对顽固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第四,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但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必须及时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是关门主义冒险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

2.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

第二,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使党在坚持正确路线、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中锻炼自己的队伍,也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之一。

第三,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之一。

第四,在党的作风建设上,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之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历史阶段的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带有过渡性质的,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新民主主义在经济上的基本特征是: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新民主主义在政治上的基本特征是: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新民主主义在文化上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近代中国(1840-1949)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对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胜利实施,就所有制关系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已经结束,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已经建立起来。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国营经济是领导力量。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是: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为新中国以和平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以后,整个世界的基本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有利于各国革命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又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新中国的政治支持、经济援助,也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general line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的基本内容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其他两方面是总路线的两翼。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须。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为继续解放、发展生产力,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1.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阶级路线,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结合起来,从而团结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上和形式上,采取了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改变手工业的生产关系。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主要经验有:

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国家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实行经销代销等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再逐步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在改造资本主义的同时,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大门的时候,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探索的第一个里程碑。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的科学认识上。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现在,“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新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是建立在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fo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和发展动力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宝库贡献的又一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其基本内容有: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是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的,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其主要点是: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internal contradiction with the people)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强制、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