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逛街买礼物:辩论:科技发展不利于世界和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17:00:30
就是这个辩题啦~~

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找一些现成的文章~~

总之越多越好啦~~

拜托各位啦!!

科学家研究科学标志着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与把握在提升和前进。但是科学成果被拿来普及运用的时候,却总是有无法预料的负面效应。甚至总是给生命带来更大的威胁和祸害。因为运用科学成果的人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真正理解科学成果价值和威力利害的人。众多的人都是从自身的需要和眼前的需要出发,青睐科学成果的某些使用价值,而忽略科学成果的总体效应。 几乎所有伟大的有责任的科学家,在将这些能够造福也可能带来灾难的科学成果交付社会之前之后,都会考虑对负面效应的补救。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大的里程碑式的体制变迁,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同时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与日俱增,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日渐成熟。正是因为有了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积累了相当的物质成果,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才有了现实的物质基础,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才有了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经济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了稀缺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的人地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需要在紧张中寻求平衡。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增长本身要求必须解决增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协调现象,否则经济增长就难以为继。根据这些具体国情,中央适时确立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使主观与客观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观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的。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认识总是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这一原理。我们以前过于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发展,过于追求GDP而忽视了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重产值、轻发展、重速度、轻质量,以牺牲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以当代人生存和发展来损害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老路目前已难以为继。旧发展观必将被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所取代。从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到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以致他的进一步发展,都生动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哲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 这体现了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在复杂事物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住重点,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具体说就是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在能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围绕“人”去考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标志。以人为中心开展我们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就必然把社会保障覆盖率、就业率、教育这三项指标作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因此,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大学生分配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灾民缺粮问题,失学儿童教育问题,群众的医疗健康问题,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等,始终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惦记的“大事”。

科学发展观在内容上注重“全面”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同时又互相依赖、互相统一的关系,这就是矛盾。我们既要看到这一方,又要看到那一方,既要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全面的发展观强调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科学发展观在机制上注重“协调”坚持了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就要注重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且要依*一定的资源。城乡联系、区域联系、经济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联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不去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受到惩罚。

科学发展观包含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国内发展是内因,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是外因。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又为改革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不断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同时,我们也必须不断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对外开放中求得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扩大开放。

科学发展观在目标上注重“可持续” 坚持了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世界。它要求我们用发展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由于事物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不同,所以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学会照应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立足今天,面向未来,确定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发展观,首先要看到今天存在的“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昨天的发展带给今天的不利方面,因此,要重新审视昨天所走过的道路,为明天的发展记取教训;其次还要看到,今天的发展一定要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以不断地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25年伟大实践总结,是全国人民战胜非典得到的重大启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