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txt:什么是虚拟社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3 01:59:34
请问虚拟社团的名称来由何处?

8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机械组,也即今天的媒体实验室的

前身,为了阻挡潜在的搞恶作剧的人破坏该组的电脑系统,发明了一

种聪明的办法。任何用户,从大学生助教到高级科学家,都可以删除

其他研究人员的文件,只需简单地打出“破坏”指令即可。这个办法

太轻而易举了,剥夺了所有侵入系统的乐趣,它竟然真的奏效了。如

此破坏系统的运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挑战,黑客的真正本领无从发挥

,所以根本没有人去费这个心思。

这一招数的灵验有效当然是建立在一个事实上:建筑机械组是一

个封闭的小团体,所有的成员都彼此信任。如果有外来的人试图进入

电脑,这样的招数就不会起作用。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一个计算机系统的“外来者”可能是任何一

个拥有个人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的人,相互信任似乎成了一件遥远的

事情。无论是西德黑客间谍案,还是莫里斯蠕虫案,都向系统管理员

们警示了安全的重要性:必须保护用户的口令,并堵塞任何可能的“

后门”。由于害怕数据窃贼登堂入室,许多公司不敢将自己的局域。

网联人互联网,或是斥巨资安装“防火墙”,对信息交换进行过滤。

毋庸置疑,在今天的媒体实验室,乃至大多数研究机构中,影响他入

账户的权力被局限在极少数人手中。

部分是由于安全措施有了改进,部分是由于对黑客的高压严打,

80年代臭名昭着的年轻黑客们——如“末日军团”和“骗人高手”—

—纷纷成熟起来,找到了工作,或是干脆被吓跑了。很少一部分人则

进入了更深的地下,在秘密信息交易的古老行当中出卖自己的高技术

本领。

“嬉笑顽皮的黑客活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那时,任何一个十

几岁的孩子凭借一台调制解调器都可以进入银行的Unix机。”一位20

多岁的桌面印刷专家“叉子男孩”说。“叉子男孩”(这当然是他的

别号)十几岁时曾在大学、信用卡部门和长途电话公司的电脑中纵横

驰骋。今天,这种黑客活动日渐稀少,而“垮客”活动——恶意插手

计算机的行为——则增加了。

80年代初的那一代黑客,是在个人计算机革命如火如茶的时代成

长起来的,他们都深受1983年拍摄的电影《战争游戏》的影响,在这

部影片中,少年黑客被描写成孤胆英雄。然而,到了90年代,他们都

离开学校,开始步入成年生活。黑客活动的刺激渐渐消失。许多人结

婚生子,“没有时间再进监狱了。”

如果说这一代黑客的人数日减,电脑入侵的次数却在增加。许多

“资深”黑客的离去,意味着真正怀有恶意的电脑入侵者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网民的队伍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犯罪分子进入了

电脑化空间。

“垮客”的具体人数及公司和政府机构受到袭击的频率和由此造

成的损失都很难有准确的估计。但现有的统计表明,它们都呈上升趋

势。1992年,美国研究公司(USAR)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工作场合发

生的未经授权入侵电脑事件由1989年的近34万起上升到1991年的68万

起。在这些事件中,入侵者有过数据破坏行为的占42%,引发的经济

损失达1.64亿美元。计算机应急小组负责人戴恩·加里说,他们接

到的互联网事故报告1990年为130起,1992年为800起,1993年为1300

起,1994年则达2300起。同样在1994年,在一些互联网中心,有100

多万秘密口令被偷偷安放的特殊程序所拦截。而实际的数字可能还要

高得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安全人员和不愿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复

仇及其他明显的犯罪活动的黑客,开始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合作。

由于与电脑相关的犯罪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多样化,社

会因此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高,信息安全专家和执法部门开始征召黑

客参加维护数字化世界的安全和秩序的斗争。系统管理员和黑客都认

识到,如果对日益增长的电脑犯罪不能加以有效的遏止,未来将会变

得黯淡无光:普通用户对计算机的使用权将受到严密监控,从而使电

子边疆中的探索。交流和创造自由丧失殆尽。

现在,他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许多从前很活跃的黑客对“垮客”玷污他们的名声感到愤怒,他

们正利用自身的技能变成软件的开发人员,安全顾问,以及负责任的

电脑活动的鼓吹者。

作为被雇来检验电脑安全、开发出更好的口令或加密系统的“老

虎队”(tiger team,原指国防部授权专门寻找电脑安全漏洞的小组

)的成员,这些从前的黑客工作起来常常十分有效,甚至比从事信息

安全工作的专业人士——传统上由前执法人员。安全装置发明家和学

者组成——都技高一筹。政府机构和公司都雇用“老虎队”帮助他们

弥补安全上的不足。前黑客伊恩·墨菲建立了安全数据系统公司,提

供的服务包括闯入银行或保险公司的电脑,然后提交整个过程的详细

报告供客户研究。劳伦斯利沃莫尔国家实验室也把黑客作为“分包商

”解决有关问题。

电脑管理人员与黑客的合作的最主要障碍是,他们缺乏信任的基

础。但计算机文化的悄悄变迁,正使得两个群体间的谨慎的和平成为

可能。

一家安全顾问公司的总裁菲利普·金说:“我的工作就是阻止黑

客侵入计算机,所以别人可能会认为我的态度很奇怪,但我觉得,大

部分黑客都是好人。”金是一个电脑犯罪专家,但他说他的目标“不

是抓住黑客然后把他们关起来,而是理解他们,利用他们的知识阻止

真正邪恶的破坏分子。”

黑客们喜爱挑战超过其他任何东西,所以当他们发现破绽百出的

安全措施时,就像一个国际象棋大师看到新手走出一步蹩脚的棋一样

感到痛心。例如,系统管理员常常会在清晨上班时,接到心怀挂念的

黑客的电子邮件,他可能在前一天晚上借助某些未发现的漏洞得以漫

游系统,但却希望管理员此后把吊桥拉起来。

这样,由于黑客的存在,电脑安全技术的堤坝一再被冲破。许多

专业人士都承认,在黑客发动进攻以前,一个安全系统的可靠性无法

得到真正的检验。

黑客中有一种朦胧的意识:通过暴露网络中的缺陷,他们实际上

从事的是某种公共服务。那些系统被侵入的用户当然不会这样想。但

事物有时是复杂的。

1995年9月,两位加州大学的研究生黑客伊恩·戈德伯格和大卫

·瓦格纳一起发现了网景公司设计的用于人们通过环球网进行信用卡

购物的软件程序中的一个漏洞。他们将其公布于众,网景公司随后推

出了该程序的修正版。但紧接着,他们又公布了新的漏洞,向商界发

出公告:由于各公司都抢着将酝酿中的交易输入互联网络中,那些声

称金融交易安全无虞的公司将很快发现他们的声明受到考验。

戈德伯格和瓦格纳自诩为爱挑剔的学生,遵循黑客亚文化群由来

已久的查获缺陷并予以公开发表的传统,这样做的目的是无休止地要

求完善软件。这与受到政府资助的美国官方计算机安全警卫机构“计

算机应急小组”不同,它对其发现的缺陷守口如瓶,或者对别人发现

的缺陷保持缄默。

戈德伯格高度评价网景公司在他煽起公众质疑之后,处理自身存

在的问题时的举措。在推出没有戈德伯格及其同事们9月份发现的缺

陷的新版程序后,该公司宣布举办名为“网景缺陷大奖赛”的竞赛,

那些发现和找到该公司产品中安全漏洞的人可获1000美元的奖金。

戈德伯格这样的黑客和网景这样的公司之间合作的意义表明,包

含黑客道德标准在内的计算机文化或许会完全(或不完全)地融进商

业化利用互联网络的主流中。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待这一趋势。

黑客使用病毒来展示他们渗入系统的能力。他们试图表明,所有

人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用于控制的系统也可以被反传统社会势力用来

刺探主流文化的动向,甚至改变其航线。

黑客们甚至想让电脑用户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病毒:“病毒可以

像一个逻辑分析家一样行事。当病毒进入操作系统后,它会在一些检

查站停留,在一定时间内巡视一番,检查站会报告情况……病毒基本

上成为创造一套自我修复系统的手段……目标是建立一套自我修复的

。抵抗灾难的系统,与我们的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类似。从生物学角

度讲,我们是上千种微生物共同合作的产物。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应

用于电脑世界。我们正在改写病毒的概念以服务于我们自己。”

这实际上等于在告诉人们,可以把电脑及其网络看成自身的生物

学上的自然延伸。霍华德·雷恩古德把生物学的比喻推到了极致。

“……用生物学的意象来描画电脑文化变迁的方式常常十分恰当

。说到整个系统的繁殖和发展,只需进行这样的想象:电脑化空间是

一个细菌培养皿,而互联网则是培养基,多种多样的虚拟社团就像在

培养皿中生长的微生物的菌落。”

黑客刻意维持自己反既有体制、反秩序、反等级制度的形象。他

们精通各种恶作剧伎俩,懂得挑动政府的审查会造成最大限度的社会

影响。他们的力量在于他们能够在数据之水中兴风作浪。他们很早就

掌握了后现代主义的信条:交流就是力量。巧妙的宣传就是力量。流

行语就是力量。把话题置于公共议程之中,并使之一直保持在那里的

能力就是力量。名声就是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黑客使用“病毒”寻找现存系统中的裂缝与矛盾

之处,他们发展出一种自我修复的文化,就像一群细菌发生突变以避

免绝种,或一个生态系统调整自身以实现系统内平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