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杖养老公寓费用:中国和平发展面临哪些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5:54:22

腐败贪污垄断独裁 空话套话官话大话屁话谎话满天飞。

迈克尔·斯宾塞: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经济

时间:2004年11月6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演讲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

演讲题目: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经济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卓元

张卓元: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学们,下面我们将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教授做主题报告。斯宾塞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现在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他于196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牛津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并获罗德斯奖学金,1972年在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斯宾塞教授历任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还担任过美国国家科技及经济政策研究委员会主席。2001年斯宾塞教授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斯宾塞教授不仅是杰出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教授,一直在国际著名院校担任教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已聘请斯宾塞先生出任该院的名誉教授,在今天的演讲前,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学委员会主任邓勇教授向斯宾塞先生颁赠名誉教授证书。

祝贺斯宾塞先生出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名誉教授。下面请斯宾塞教授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经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迈克尔·斯宾塞:刚才的介绍,我都听懂了,谢谢你们。今天能够来到这里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感谢刚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我名誉教授的荣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能够与研究生院的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我是一个经济学家,我的兴趣在于市场结构、市场运作、市场信息特点以及因特网怎样影响市场及它怎样在信息方面作用于全球市场。我将谈到一些全球性话题,但作为开始,我想先谈一谈关于一般性的学术研究。

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立志成为一名学者、研究人员或教师。大家知道,学术界构成了,而且依然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共同体。当学术界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新发现,比如数学上的某个重要定理在莫斯科得到了证明,全世界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个小时而不是几天,开始了解这方面的进展,即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情况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是一个共同体,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拥有共同的而且很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一致认同学术的开放性,畅通无阻的交流,对学问的研习精进,以及对于学术成就的普遍认可,而不论这一成就出自何方。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强制性的力量诸如民族主义,文化与种族的分离,试图将我们分隔开来。所以像我们学术界这种国际化的共同体就显得格外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珍爱、关照和支持。

这次科学与人文论坛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各种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某种紧张状态。我想要指出的是,所有的学科都会无一例外地侧重于这个世界或人类生活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这对于取得学术研究上的进步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没有什么不妥。人们会问,这种紧张究竟从何而来?我曾经思索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它并非来源于这些学科本身,而是来源于一些影响着我们做出重要社会选择的价值观的竞争,来源于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跟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方式,来源于我们对个体和国家的认识以及我们同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我认为,对于制定政策的人来说,这种学科之间的紧张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健康的,但如果超出了平衡的范围,如果人类生存条件、人们的欲望和需求不得不屈从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那些操纵着巨大复杂的经济系统的非人性化的机器,这种紧张关系就会导致分裂。发展经济无疑是重要的,它能够使人获得自由,能够使人们有条件去追求其它方面的目标,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这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人们容易将发展经济当作终极目的。发展经济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满足其它目的的手段,它使人们有条件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我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硅谷吸引了很多富有激情的年轻人去开发新技术和开创事业。人们通常认为硅谷是一个创造财富的地方,也确实如此,但这并非它的本质。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硅谷给予年轻人创新和改变世界的机会。当我和中国的青年人交谈时,我看到了同样的情况。他们当然也对经济收入感兴趣,但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自由和环境,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经商还是从政。

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张还有另外一个来源。自然科学和我称之为人文学科的社会科学在学术上的发展和贡献通常是互为台阶的。50多年前,人们发现了DNA的结构,这并没有否定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价值,也不构成对进化生物学的威胁,反而促进了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我与他人合作研究市场的信息结构,从中发现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这项研究也并非要否定塞缪尔森等人的一般均衡经济模型理论,而是对其进行补充,并拓展了经济学模型的适用范围。这些学科的发展看起来就像是在一点一滴地修建一座城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如果发现了错误,把一些砖拿下来就可以,重要的是人们在一点一滴中逐步积累。但人文学科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它不是积累性的,而是更为辩证的,需要更多的思辨,更依赖于对人类状况稍纵即逝的洞察。因此在这些学科之间我们再次看到了一种良性的紧张关系。然而除非由于过度竞争而失去平衡,这种紧张关系是可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有权力决定一个社会走向的人。我认为学术领域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应该是宽广的,兼收并蓄的,需要将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给予综合的考虑,全面地看待学术上的探索和努力,而不是只着眼于某些专门的学科。

使我记忆尤深的一件事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两国的领导人为了改善关系,消除彼此的隔阂,采用了一种有趣的方式。刚开始两国并没有立即进行正式的高层次的政府级会谈,而是在学术、教育和艺术文化领域进行广泛接触,使两国的人民有了沟通,并以此开始了我们两国关系的重建。这在当时是相当明智的举措。

今天,全世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民众正在努力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许许多多原本相对落后的国家的人民已开始在经济、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等方面从中受益。因此我今天想讲的重点是在全球经济领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哪些机遇,最后我还会谈到我们将共同面对怎样的挑战。

我是一名经济学家,我会从经济学方面探讨全球化问题,但我不会狭隘地谈论这个问题。全球化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它还涉及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层面,而我们还未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方面。这些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世界上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常常存在着潜在的冲突,我们必须共同面对这些冲突,因为我们已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种潜在的冲突。举例来说,在20年前世界上不会有很多人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因为坦率地说,从经济的角度看对于欧洲和美国的大多数人来说,20年前无论中国一年的经济增长率是8%还是10%都无关紧要。但现在就不同了,因为中国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强有力的推动力之一,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功,全世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我想从中国的例子入手谈全球经济的状况然后再探讨一些其他的重要进展,以此来说明我们现在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最后我会讲一些我们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以每年人均收入大于8%的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而同期生产力的增幅以投入-产出率来粗略估计,应该超过6%。在这25年间中国贫困率的下降也非常明显。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贫困率的下降速度在程度和规模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找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因并不困难。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纳和运用了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以价格信号和市场为中心,强调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现在看来,在20世纪人们所进行的那些背离市场经济原则的经济实验,都已证明是失败的。市场经济当然有很多不同的模式,但如果在一个市场中每天都需要做出数以亿计的决策,那么要想将所有这些经济决策都集中起来制定显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例外只是单个的企业,在那个层次上进行集中化的决策是可行的。我想,这一点不仅是我们大家有过深刻体会的,而且已经是普遍接受的。第二,中国已经熟练地、非常熟练地实现了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程度的经济转型,即从计划经济转换到日趋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不仅在国内实行了市场经济,而且还成功地融入了国际市场。

第三,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非常关注收入的合理分配。如果对收入分配问题不加重视,就容易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前面我提到中国贫困率的降低,说明中国政府很重视这个问题,这有望让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能够从经济的增长中受益。中国的成功还得益于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以及建立各级教育机构。还有就是促进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这样一来哪里有经济发展的机会人们就能流向哪里,而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世界范围内的移民潮正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城市人口的20%以上是1978年以后从农村迁入的,当时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为82%,而现在大约是60%。这确实是相当庞大的人口流动量,把它管理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妨将当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同历史上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进行一番比较。下面用到的数据来自于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同事保罗?拉曼。英国最早于18世纪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在持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经济的年增长率是1%,其经济总量用了70年的时间翻了一番。美国和主要的欧洲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率是2%,其经济总量每三十年就翻了一番。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增长率都高于美国,而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速度甚至更高。这造成什么样的区别?如果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2%,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不慢,这足以改变人们在一生期间的生活状况。如果经济增长率达到8%,这不仅仅说明经济快速增长,而且整个经济活动的面貌都会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发生一到二次的重大变化。道理很简单,如果相对价格有了变化就会带动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这样一来人们的收入和工资水平就会上升,经济活动的方式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中国看成是世界最主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的中心,产品质量高而劳动力成本和制造成本相对低廉。但再过20年,情况或许就会发生变化,因为人们的收入和工资水平已经增加了,而人们的就业取向很有可能发生转型,尤其是在当今人们的工作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将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重视教育的原因。教育之所以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无形资产,因为它可以使人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我们再来展望中国的发展。中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即GDP是13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比意大利稍多一点。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所以人均收入相当于美国的四十分之一,但这种换算是失真的,因为人们知道中国的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中国真实的人均收入应该是美国的四十分之一的两到三倍,大约为十五分之一。我预计中国如果能够保持现在的经济增长率,经济总量大约就会按照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在未来的20到25年内中国有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

中国如果能够以这样的速度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就会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强国。到了21世纪中叶世界上将会出现三个鼎足而立的经济体:美国、欧盟和中国,日本和印度将紧随其后。对整个世界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变化,巨大的变化。50年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将在世界上已经变得举足轻重了。

下面我谈一下印度问题。印度的经济规模只有中国的一半,人口略少于中国,但印度的人口增长比中国快,个中原因我想大家都了解。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很快,在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聚集了一批受过良好训练的人才,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出现,使得这些人力资源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作用,比如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这些人才的能力得到了展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印度正在成为发展迅速、逐步融入全球性的开放的经济体系的国家之一。但印度仍没有完全放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控制,因而还未能享有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所拥有的机遇,而制造业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都获益于改革,这使得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较好地利用了全球公共资源,特别是科学技术。这两个国家都很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在逐步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此外,中国和印度都积极融入国际市场,而不完全依赖于国内市场来带动经济发展。两国尤其是中国都大大获益于外国的直接投资,这有助于缓和由于国民的高储蓄率和利率方面的制约而造成的投资不足,从而使国家逐步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中国和印度这样两个人口大国正在加入属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的国家行列中。下面是一个富有意味的比较。25年以前,全世界人口大概有50亿,其中的7亿人,也就是大约15%的人口居住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比较快的国家。而今天,随着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信息技术和随后的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和印度正在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现今全球60亿人口中,有大约40亿人居住在发达或发展较快的国家。这个进步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15%发展到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较发达或是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当中,这其中的不同显而易见。从经济的角度看,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是以往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另一个方面,还有20亿人生活在比较落后的国家,他们国内的经济发展不成功,且尚未与国际接轨。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两大挑战。

下面我讲两到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自二战以来,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增长大约是2%左右,很少有例外,只是有时或高或低一些而已,而中国的增长率却是6-8%。近几年美国的生产率增长也很快,达到了4-5%。研究显示这主要是由于系统化的信息技术得到应用,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开拓了新的市场,产品的储藏、销售更有效率。监控管理手段也比以前先进许多。例如,40年以前,一个公司生产、购买和销售的种种信息都是记录在纸上的,而现在这些数据都被记录在一个庞大的被称为ERP公司软件里。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IT软件,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每一个企业中。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我们是处于变革中,而不是处于革命中, 但最终会有很大的变革。美国的生产力持续发展,经济稳步增长,商业运行中劳动力的使用会不断减少,并且,这种现象也同样会出现在全球经济范围内。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了。之所以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原因很清楚。IT业的发展大大减少在买方和卖方的市场行为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在美国、欧洲都是如此,这方面成本的降低在全球经济中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美国一个讨论的热点就是转包到印度的IT行业,这说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可以直接为另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服务,这是前所未有过的。因此IT业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因特网,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IT业大大降低了国内尤其是全球经济范围内的交易成本,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IT业,使其不断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发挥长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讲,IT业提供了一个全球经济的平台,把市场和供需结合起来,使设想变为现实。

我想强调的第三个方面是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的一体化非常重要,但此方面的研究经常被忽略,或不够深入。近来,人们很关注美国的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如果你去参加美国或一些欧洲国家的会议,就会发现人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就是中国发生的事情。而欧洲通常被人们认为技术相对落后,变革缓慢,不能灵活地适应经济的发展,但他们更注重保护人的权益。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些看法或多或少是正确的,但这种分析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很多大型的对多边经济有影响的跨国公司的首脑都来自欧洲。然而我想说的是欧洲国家和欧洲人民,以及他们的领导人正在建立起一个政治和经济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的规模和力量可与北美相媲美。他们已经有了统一的货币,有强大而独立的中央银行,有统一的经济政策,有相对一体化的贸易政策、外交政策和内部迅速流动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这对于欧洲经济的腾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欧洲的一体化完成之后,它将成为世界上三个主要的经济主体之一。如果欧洲还是15 - 25个中小型国家各自为政的话,它就不会有一体化的经济制度,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因此欧盟的联合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欧洲的做法必须以全球化为背景,他们创造了联合执政的政体,他们的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多个国家可以有效地进行联合。但在全球经济中,多民族的政府联合还不成功。如果我们想建立多民族的联合国家,欧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将要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变革。

在谈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前,我想先谈谈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现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令人吃惊的现象是用GNP来衡量一个国家,这其中就包含人口老龄化问题。你或许会问,人口老龄化又怎样?我看到我自己越来越老了,老有什么错吗?其实人口老龄化很正常,但问题是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并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个问题在欧洲尤其严重。大多数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缓慢,没有足够的移民来代替逐渐变老的年轻人。日本也明显地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美国也是一样,在战后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们现在已经变老了,但因为美国相对开放一些,吸引了很多海外移民,所以老龄化的问题相对来说不太严重。如果中国的人口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二、三十年后也将遇到老龄化的问题。该问题之所以严重在于提供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的机制还不健全。比如说在欧洲,人们在55-60岁的时候退休。退休金主要来源于税收体制,但是很多人在还没有攒够钱的情况下就退休了,况且,医学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长寿,这对于年轻人负担很重,难以承担。这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一个财政方面的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要花上40 - 60年。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比美国要好一些。我们要建立一个能够负担的起的财政制度,减少年轻人不必要的负担,以使人们可以较为理智、现实地做出是否退休的决定。

我下面谈一谈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我想简要地谈一下市场、信息、和调控,我知道中国对于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因为中国正在建立金融资本市场,金融和资本市场都是典型的有信息缺口的市场体系,他们的运行离不开适当的宏观调控。人们的一个共识是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合理的宏观调控,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估算投资的可能性及做出合理的决定。这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而且对于全球经济也是如此,因为全球市场在信息方面也还很不成熟,这方面的薄弱有时对全球性经济产生致命问题。所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加强调控,增加透明度,我们应该创造具有良好商业氛围的环境。

那在全球化过程中,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我想我同意一个经济学的同事的观点。人们的答案或许都不完全错误,也不完全正确,我们只能说全球化进程或者贸易会对每一个人带来长远的好处。我的同事今年89岁,他在今年夏天写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论文,题目很长,在论文里他用了很简单的模型说明:全球化在不断地使一个国家更开放的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永远的损失。他引用了美国的一个争论作为例子。在美国,人们已经接受了失去制造业工作的现实,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虽然这个转变过程比较艰难,但与美国相比,由于一些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或许更有从事制造业的优势。但无论美国人民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想过会失去那些高科技的工作,因为这被认为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的同事提出了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即当一个国家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优势,比如美国在高科技方面是有优势的,但如果其他国家的生产力提高了,人力资源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很可能会导致发达国家的人们收入减少,这种情况并非已成定局,但也不是暂时的现象。在全球化进程和有关政治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所有的国家都应该认识到短期和中期的效果是什么,在这一点上,各国出台的政策有很重要的意义。其实发展IT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使得原本被束缚的人才资源能够自由地流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竞争力。在这一点上,印度的IT业就是首例,完全可以被写入教科书中。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赫里曼四十年前写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Exit, Voice and Loyalty”。书名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exit”,“voice”和“loyalty”是他精心选择的三个词来说明我们的社会和经济是怎样运行的。“Exit”就是指市场,因为人们是用脚到处行走观察买东西,他们到处了解商品的种类以及价格,然后决定或买或不买。通常人们是在看过商品的价格和不停地挑选之后,才会做出选择。所以“exit”代表市场。那么“voice”指的是什么呢?“voice”指的是政府的政治职能。我们争辩、讨论,最后就某项迫切的问题做出集体的决定。我们不会用市场来决定一些诸如国防和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会在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里运用。所以,“出口和声音”是指市场,政治,以及政府。“Loyalty”在书里的意思是机构,是人们由于某种需要或做好某项事业而与此产生联系。因为市场并不能代替人们所要做的一切事情,不管是机构还是政府,商业性的还是非营利的,教堂或是文化组织,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存在。赫里曼所做的就是找了三个不同的词,描述了社会中不同的组织形式,资源的开发,劳动力的雇佣,法律的通过,政策的制定,公共投资和公共产品制造等等。赫里曼的观点在于这三个机制并非互相抵触而是互相补充的。他们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适用的范围也各不相同,有的国家强调市场,不太强调宏观调控,这也没什么,因为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绝对不能置市场机制于不顾,否则就会带来效率低下、劳动力缺乏等严重后果。另一方面,阿克洛夫、斯蒂格利兹和我始于35年前的研究揭示了如果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和信息就会出现不调和的现象,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且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例证了这一点,如金融市场的建立就存在着宏观调控和市场的不协调。全球经济中最关键的挑战之一就是市场的发展远远快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机构的发展,也就是说政府职能作用在全球经济中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

如果你把一个发达国家的政府结构和它的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稍作比较,你就会发现反对全球化的人士对政府结构的看法不无道理,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现在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组织,像以前的关贸总协定即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自二战结束以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世贸组织一直在打破壁垒、促进贸易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世贸组织就是要提倡各国彼此之间的开放,它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另一个国际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受到指责,但它的作用也比较重要。还有联合国、世界银行。一些国家组成的组织,其职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作用。但如果我们再仔细想想,这些国际性的组织是否真的能满足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的需要呢?实事求是的说这些国际机构或许是很重要、必不可少的,但有了这些还不够。欧洲一体化的试验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欧洲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真正建立了这些机构的地方。全球经济或许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有着潜在危险的地方,是带有破坏性的,尤其当短期内市场走向不正确时。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对的。全球经济现在就像是一辆刹车失灵的轿车。当然如果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子或许是不需要刹车的,只需控制好方向。但有时候,刹车是必要的,而我们现在没有。所以我认为我们下一代或两代人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建立这些国际性的机构。

最后我想讲一点,这也是最应该关注的一点。在全球60亿人中有20亿人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果他们悲观、失望,如果他们早晨起床的时候有理由认为他们的后代不会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如果他们对全球经济不满、表示怀疑,如果存在恐怖主义,我不是说他们会同情恐怖主义,但恐怖主义会在这些产生悲观和失望的地方立足。现在世界上就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经济发展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进行激烈的争论。虽然这场争论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但人们普遍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很好的政府结构,在于这些国家本身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必须从内部着手来解决这些政府的问题,例如腐败,缺乏激励与创新的问题等等。

另一方面,一些走上正轨、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应该尽力扶持那些国家。没有什么比加快那些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更重要的事情了,在这件事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的国家都责无旁贷。在斯坦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