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声优见面会2016:什么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9 00:06:43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租让制;把在小生产基础上的私人资本主义引导到“合作制”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家(付给佣金)推销国家的商品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等等。其实质,是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特别是通过商品交换来沟通社会主义大工业与农民经济的联系。

实行新经济政策,党的上层领导人是一致赞同的,但对其理解却不一致,大多数人把这一政策看作是克服眼前的严重困难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是一项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决策和权宜之计。是形势所迫而对资本主义作的暂时的退让。列宁的高瞻远瞩,就在于他没有使自己的认识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希望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那种经济模式。因此,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认识展开了一场争论。
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实行粮食税以后,允许农民手里的剩余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自由买卖,就会大大助长小农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新的剥削阶级就会在这场土地上重新滋长起来,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他说,由于俄国经济落后,眼下不能用集中的计划来裁夺和调整经济生活,“于是就向市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5](P86—87)许多人和托洛茨基一样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两者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容的。他们患有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怀旧病,十分欣赏那时的无商品、无货币的“直接过渡”,认为那时苏维埃国家面临的环境是恶劣的,但是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美好的。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复活,外国资本家卷土重来,社会主义前途的丧失。当他们听到要把巴库和格罗兹尼的石油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认为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甚至有些革命家为此嚎啕大哭,还有人作诗:“看!莫斯科受寒忍饥,从前整洁美丽,而现在是买卖投机。”[面对这些混乱,列宁却非常冷静,不为所动,他提出还要进一步退却,要退够,退到何处去?列宁说:“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上去,退到合作制的资本主义上去,退到私人资本主义上去,注意还要退到商业上去。”
如何看待新经济政策下出现的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因素的问题。列宁的认识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最初他也主张不通过货币和自由贸易,而是将拥有的工业品同农民手里的剩余农产品进行交换。但是,实行粮食税后,农民根本不理睬有组织地同国家交换工业品,直接把自己多余的粮食和农产品变成商品涌入市场,使商业活动活跃起来,货币和价值规律重新发挥作用。于是,商业问题提上了日程。对此,列宁因势利导,转变观念,调整政策。因而提出“退却”,退到商业上去。认为党和国家要全力抓住商业这个中心环节,共产党员要学会经营,苏维埃国家要做精明的批发商。
如何看待新经济政策下出现的资本主义因素是一个重要分歧点。有人认为凡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一概不能采用。列宁的看法是,在落后的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简单地抛弃资本主义,而应该善于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用的东西。他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建设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7](P252 )他主张无产阶级就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新经济政策理论主要是列宁在l 兜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但是他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有思想上的渊源的。搞清楚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这个问题也是我国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拟作些分析。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对俄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俄国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强调生产力落后和以农民为主体,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新经济政策理论上再次得到运用和体现。早在19 世纪卯年代,列宁开始从事政治斗争和理论活
动时,就着手研究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批判民梓主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思潮。在《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等著作中,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事实,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俄国离开这条道路。他说:“俄国经济制度是资产阶级社会,要摆脱这个社会只能有一条从资产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川(Pl , )但是,列宁同时强调,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然后再开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列宁在写于1 灾15 年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一书中认为,即将到来的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革命所引起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革并不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不摧毁资本主义,反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革命的目标是,在政治上实现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革命专政,建立民主共和国;在经济上满足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消灭封建农奴制经济残余。实现革命目标的关键是,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工农联盟。列宁特别强调,虽然革命胜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资产阶级革命对无产阶级是极其有利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阶级革命对无产阶级要比对资产阶级更加有利”。他还说:“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像俄国这样一些国家里,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侧(巧56 )列宁设想,利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作为中间环节,经过一段民主主义的发展,再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他有针对性地批判了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跳过论”,认为这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不懂得在当时的俄国跳过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列宁的这些思想突出了俄国农民国家的特点,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组成“合唱”的思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成熟了,并且俄国革命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序幕。但他对俄国革命前途的认识是清醒的。在1917 年二月革命前,列宁一直认为只有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有条件进行杜会主义革命,而俄国面临的任务是首先进行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列宁并没有提出要立即转人社会主义革命。他说:“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 3 ] (阴)在《 四月提纲》 等著作中,列宁提出了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他的看法是,就政权已从封建地主手中转到了资产阶级手中这一点来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但由于国家落后,还不具备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条件和经济条件。列宁明确说:“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闭(P16 ) 因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 〔4 ] (巧3 )。列宁当时提出的经济措施主要是,实行土地国有化,把全国的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并且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他说,这些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 “只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 4 ] (巧3 )。直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还主张不立刻剥夺资本主义,而是实行工人监督。他还多次说,十月革命是一场民主革命,首先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上述列宁对俄国国情和革命发展道路的认识,说明他长时间认为俄国生产力水平低,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一直认为俄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无产阶级在革命
中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尊重农民的利益。尽管十月革命在政治上是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它在经济上和阶级关系上不会立即改变这两个特点。列宁在“直接过渡”失败后,正是基于对这两点的认识,找到了新经济政策道路,指出通过渐进、迁回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列宁早期的市场经济思想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商业和市场为基础。这一理论创新与列宁在革命前对市场经济的深人研究有很大关系。
市场经济思想在列宁经济理论体系中是个核心问题,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列宁各个时期大量理论论著中。在列宁所处的时代,国际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革命形势的需要,既为列宁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又向列宁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迫切要求。正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研究,成为列宁萌生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的逻辑起点。列宁早期主要是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演变及其内在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着力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前景。这两个阶段列宁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为1921 年后探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杜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利用商业和市场关系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发展了马克思“商品生产”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并阐发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列宁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包括经济发展全过程和一切环节的范畴,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他特别注重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和经济运转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商品经济“就是通过市场而彼此联系起来的单独生产者的生产”[ ’〕 ( I 口印),是受市场支配的经济。商品经济是面向市场的经济,市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强调要“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要“以市场、商业为基础”, 这不是偶然的。
第二,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历史过程。这是由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所决定的。列宁考察了生产的分工、社会化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强调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5j ( P17 )分工的发展,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交换关系的不断发展。“市场不过是这种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表现”川(既),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列宁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演变,确信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三,商品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现象。列宁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 ’〕 (P179 )。“十分发达的商品生产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是可能的,但是一般的‘商品生产’无论从逻辑上或者从历史上来说都是先于资本主义的。”[ ' 1 ( l 趁的)他认识到,把商品生产的一般特征同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具体形态混淆是有害的。
第四,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列宁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研究经济形式的演变,揭示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优越性。他指出,市场经济能够推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通过相对独立的利益机制驱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强化管理、扩大生产。列宁还研究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竞争、核算、等价交换、节约、效益、盈利等原则和规律,有力说明了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在新经济政策开始后,列宁明确提出“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只有在商业核算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经济”,川(尺39 ) “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 “不亏损”, “取得赢利’, “精打细算”等观点,与上述认识是一致的。
第五,世界经济的统一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认为,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化将从一国现象发展为国际现象,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世界经济是商品市场关系高度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要求各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市场条件,加快发展。这为他后来提出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提供了思想条件。
既然列宁有着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且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又善于根据实践经验修正错误认识,所以,在“直接过渡”受挫后,转向发展商品市场经济也就不难理解了。三、夺取政权初期谨慎过渡的尝试
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多次强调新经济政策与夺取政权后头半年多的政策,特别是1918 年春天的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 论粮食税》 、《 俄国革命的五年与世界革命的前途)、《 论合作社)等著作中,列宁一再指出,如果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实行新经济政策,那就要从我1918 年春写的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 谈起。并且,列宁大段引证该文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论述,说明为什么1 兜1 年后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与1918 年春的政策有何异同。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18 年夏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可以说是“谨慎的直接过渡”。说“谨慎”,是指它包含着缓慢、渐进过渡的思想萌芽。列宁在这期间继续坚持《 四月提纲》 等文献中关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认为小生产占优势的俄国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才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政策上也没有立即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主张先实行工人监督、银行国有化、土地社会化等民主性质的政策。在用“赤卫队”方式向资本家进攻一段时间后,列宁在1918 年4 月提出由剥夺转向管理,形成了短暂的“退却”计划。说它是“直接过渡”,是因为列宁在这期间还没有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关键作用,想利用国家政权和行政命令的力量,借助于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进行统计和监督的机制,建立起全民的、无所不包的产品经济模式,实现从小生产到大生产的过渡。而
且,列宁在1918 年3 一4 月提出的改造农业和发展工业、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政策,也有明显的直接过渡思想。“谨慎的直接过渡”思想,就其渐进、迁回、长期的思想萌芽而言,是列宁在革命前探索俄国社会变革道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本上是符合俄国国情的。但就其“直接过渡”的思想倾向而言,表明列宁在理论上仍未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观念,还没有最终找到适合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样,它本身就有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向,即“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后来战争爆发,“直接过渡”思想被付诸实践,并发展为系统的战时共产主义理论。战时共产主义失败后,列宁再次提出探索符合小农经济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他自然会坚持和发展1918 年春的思想。所以,列宁说退却的“阵地是事先准备好的”川(P184 )。
可以从如下方面看出1918 年春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一,从战略转变的意义上看,两者都是在从战争转向和平经济建设的历史转折关头制定的政策,都提出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用不同于战争的方法从事复杂的经济建设,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退却。在这两个阶段,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都提出了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加强劳动纪律、实行经济核算、学习科学管理、改进劳动组织等等措施。
第二,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指导思想看,二者都强调小农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艰巨性。1918 年春,列宁反复指出: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隔着一个长久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形式、长短,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是大私有制还是小私有制,是大农业还是小农业;我们才开始进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等等。转人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在回顾1918 年春的政策时指出,“苏维埃政权试行了一种经济政策,起初打算实行一系列渐进的改变,打算比较慎重地向新制度过渡。”川(P 艺巧)即“试图通过一种可以说是最能适应当时存在的关系的途径,尽可能采用渐进的办法,不作大的破坏。”川(咫4 )这对1921 年列宁明确提出从小生产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来说,是个认识上的基础。
第三,从制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的基本依据看,1918 年乃至十月革命前列宁一直认为俄国的经济结构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小生产占优势。1921 年3 月列宁在《 论粮食税》 中则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的基本成分仍然和从前一样。”图(巴伪)这是1918 年与1921 年经济政策具有内在联系的现实基础。
第四,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看,1921 年春天与1918 年春天都主张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列宁在分析新经济政策与1918 年政策的联系时,突出强调的也正是这一点。只是在这两个不同阶段,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列宁始终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俄国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就决定了1918 年春的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内在联系。
第五,从对农民的政策看,列宁在讲话中几次将t921 年春执行粮食税的决议与1918 年ro 月的实物税法做对照,说明二者的联系。它们都强调无产阶级国家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将工农联盟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
1921 年秋天后,新经济政策有了重大发展,列宁对1918 年政策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改变。他多次明确指出,1918 年的思想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当时根本没有提出我们的经济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问题”川(咫l )。‘· 对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根本意义的贸易自由,在这里就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回(巴76 )应该说.无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倾向上,还是在对国家资本主义、工农关系、商品货币、市场等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新经济政策都大大深化了列宁1918 年的思想。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就会把新经济政策看成是无源之水;而看不到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就会否定它的重大贡献及其意义。
四、对战时共产主义经验的总结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主要是联系粮食政策的转变,从客观条件的变化方面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还没有认识到要根本转变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 论粮食税》 中,列宁指出:"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圈(胶佣一叨)那时,在经济方面只能按照战争方式行动,只着眼于分配现有物资、粮食,没有别的选择。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实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是它的巨大功劳。但这个功劳是有限度的,现在战争结束了,增加产品数量成了主要任务,战时共产主义就行不通了,必须改变政策。即使如此,列宁也看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有做过头的地方,有失误。他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我们在这方面犯了很多错误。”“我们做得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必要的限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sj (巧6 ) 列宁并且认识到:“在理论上,不一定要认为国家垄断制从杜会主义观点看来是最好的办法。”[ sJ (附)
由于还没有从指导思想上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也由于还没有新的实践经验,列宁主要是从进攻和退却的角度论证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认为以前进攻跑得太远了,脱离了自己的阵地,所以要后退到自己的阵地上。他还不清楚究竟退到什么地方,只是提出了有限的退却目标,即退到战前已经提出过的政策上来。
1921 年lo 月后,列宁开始从主、客观两方面总结战时共
产主义的教习11 。列宁指出:“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人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它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当时我们认定,农民将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个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 [ 7 ] ( P 182 )这里既讲了军事上的需要,又讲了认识上的错误。
列宁着重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观原因,明确承认战时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是错误的,失败的。其实质在于,企图“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川(P176 )实现“直接过渡’,。列宁称之为“强攻”办法。他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 , ] (段25 )这种“直接过渡”的办法,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使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是造成1921 年春天经济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闭(几78 )所以,要改用围攻、渐进、迁回的方法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通过商业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必须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反复要求全党要正确认识:在什么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承认错误有什么意义,以更好地从错误中学习。
由于从指导思想上深刻反省了犯错误的原因,列宁已认识到实行新经济政策决不仅是克服战争造成的危机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小农国家实际的政策和做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建立在适应小农国情的基础上,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的根本转变。列宁这一阶段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有了突破性发展,与其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认识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 l 〕列宁全集:第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 2 」列宁选集:第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 卯5 . 〔 3 〕 列宁全集:第扮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 【 4 」列宁选集:第3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 粥.【 5 」列宁全集:第3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6 〕 列宁全集:第6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7 〕 列宁全集:第42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 8 」列宁全集:第4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 9 」列宁全集:第43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资任编辑:余小江)⑥ 1 夕外一200 万Tsin 动uaTo 叼瓦ng OPtical DiscCo , Lt 鼠Allrights reserved

第35 卷第2 期刀汉)2 年5 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