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和手外科:对范缜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12:31:45
急用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大约生于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二年( 公元 445 年,一说为公元 450 年),是杰出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当时同反动迷信作不调和斗争的卓越代表。

博通经术 报国无门

范缜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范缜出生的时候,南朝北朝都发生了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范缜的家世也处于衰落之中。父亲早逝,范缜从小就依靠母亲,在家乡过着“ 孤贫”的生活。大约在 18 岁那年,范缜辞别了母亲,到千里之外的沛郡相县(安徽宿县)去求学。当时在相县讲学的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刘王献,向他学习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大家子弟”。“ 华车丽服,无视贫者”。范缜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没有受到这种陋习的熏染,而且一直过着十分俭仆的生活,以学问的追求为目的,勤奋用功,很快就“ 博通经术”,成为诸弟子中的佼佼者。这使那位出身庶族,社会地位很低的老师对他十分赞赏,亲自为范缜束发加冠。范缜在刘王献门下学习了好几年,他对经学做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周礼》、《仪礼》、《礼记》等“三礼”更为精通。这不仅使他熟悉了古代的各种礼仪,而且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也有了深刻的了解,成了当时很有声望的学者。

泰始六年(470 年),南北局势较为缓和,改革政治似乎又出现了可能。于是,26 岁的范缜上书给王仆射,希望朝廷能“乐闻讥谏”,但是他给王仆射的信却石沉大海,改革的愿望又成了泡影。从这时起,直到刘宋灭亡前的八、九年,范缜报国无门,一筹莫展。深深的忧愤,使这位正当韶华之年的有志之士出现了斑斑的白发。29 岁那年,他写了《 伤暮诗》、《 白发咏》以自嗟。这时的范缜实际上已经养成了一种不同流俗,淳朴正直的性格和深沉的思维能力。

两朝辩论 坚持“神灭”

公元 479 年,握有军政实权的萧道成夺取了刘崇政权,建立了齐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萧齐政权自然要引用一批新人,从此范缜踏上了仕途。开始,范缜在地方上做小官,由于他的才能,后来做到尚书殿中郎。到了萧道成之子齐武帝萧赜时,为进一步缓和南北局势,范缜曾作为使者出使北魏,他的学识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称赞。回到南齐以后,范缜在朝廷中开始发生影响。

齐武帝永明七年(489 年)暮春的一天,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在西邸大会宾客,席上坐满了达官贵人、名人学士,以及精通佛教的高僧。范缜也应邀在座。席间高僧讲论佛法,大谈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老调子,并说,权贵们的财富,地位是前世修行来的。这些话,对反对佛教的范缜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齐建武元年(494 年),范缜离开了京师,到宜都(今湖北宜都)去任太守。范缜下令废止祭祀神庙,劝人们不要供奉它。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 年),范缜的母亲去世了;范缜于是辞掉了宜都太守的官职,回家守孝了。

梁天监三年(504 年),范缜被调回建业,转任尚书左丞。梁天监四年(505 年),萧衍在光华殿大宴群臣。萧衍照例说了些皇帝应尊重臣子,虚心纳谏的话。不料范缜却当场对萧衍提出了批评。于是萧衍就借故把范缜贬到广州去了。梁天监五年(507 年),范缜忽然被召回京师,做中书郎。说来也巧,这正是当年王融劝说范缜时许下的官。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吧。可范缜回到建业以后,立即发生了萧衍对范缜的围攻。以此看来,这又不是巧台,而是萧衍有意安排的。这次关于神灭、神不灭的辩论,规模很大。这次是皇帝率领朝廷显贵、群臣、僧侣一齐上阵。萧衍亲自下诏书,攻击“ 神灭”思想是“违经背亲,言语可息”,又指令辩论的双方写出“自设宾主”的论文。范缜撰写了《神灭论》。

萧衍看到范缜写出了《神灭论》,便指使大僧法云和曹思文等人出面,动员王宫朝官及佛教信徒 70 余人围攻范缜。曹思文先后写了两篇文章驳难范缜的《神灭论》,范缜一一做了回答。据《梁书·范缜传》记载,《神灭论》只有 1885 字,但却生动明快地阐明了“神灭”的道理。它是用当时流行的“ 自设宾主”的问答体写成的,因而双方论点鲜明,相互指责,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读起来很引人入胜。《神灭论》讲了不少朴素的道理,它的发表,真有所向披靡之势,范缜自豪地声称:《神灭论》“辩摧众口,日服千人”。法云的反驳无济于事。善于诡辩的曹思文也只好说自己才思浅陋、“ 无以折其锋锐”,驳斥不倒《神灭论》。于是梁武帝萧衍下诏书,给范缜扣了“ 背经”、“乖理”、“灭圣”三顶帽子,这场辩论就算结束了。这场战后不久,范缜被调任国子博士。

范缜的《神灭论》是一部坚持真理不朽著作,它闪烁着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范缜针对“神不灭”的谬论,在《 神灭论》中提出了“ 形神相即”的观点。诚然,形神一元论的观点,并不都是唯物论的观点,范缜只是明确表示“形神相即”,“形灭神灭”,显然是在形神关系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为了一步论证形神关系,范缜又提出了“形质神用”这个前人从没有提出过的崭新命题。所谓“质”,就是实体、实质的意思,“用”则是指功用、作用。引申之,质则指主体,用则指派生。这就是说,形是实体,是神的主体;神是作用,是由形派生出来的。神既然是形派生出来的,只是形的作用,那么它决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即然形是主体,神只是主体的作用,那么把形作为第一性的,神作为第二性的,从而更加彻底,更加明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唯物哲学 成就卓著

范缜被调任国子博士后不久,于梁天监八年(510 年)去世。范缜的神灭论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他驳倒了神不灭论,就等于在理论上驳倒了轮回报应等迷信思想,客观上使人民群众从佛教的欺骗和麻醉中获得一次精神解放。其次,《 神灭论》指出,上层统治阶级信仰佛教完全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这就击中了他们的要害。在理论上,范缜的无神论思想,达到了当时无神论最高的水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从整个人生哲学来看,范缜强调要顺应自然,这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毕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至于对社会贫贱富贵等现象的探讨,范缜更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因而带有偶然论的性质。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是从王充以来许多思想家都未能解决的问题。范缜在无神论上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在同有神论的斗争中继承和借鉴,再则,他的不随波逐流,不惧权势、不卖论取官,一生坚持真理,矢志不移的精神风貌,值得后世景仰。

范缜(约450—510年),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泌阳羊册镇古城一带)人。18岁时,投沛郡相县(今安徽宿县)名儒刘献门下求学。

范缜学习勤奋刻苦,学业优良,深得刘献器重;刘献亲自为他举行冠礼,以示优待。其同学多是达官贵人子弟,穿则锦衣,行则车马,而范缜安于布衣草鞋,以步代车。他深入钻研经学,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性格直爽,敢于发表学问上的独特见解,《梁书》说他“好危言高论”,引起贵族子弟的敌视和疏远。26岁时上书王仆射,陈述改革政见,没有见到回音。范缜报国无门,壮志难酬,29岁已白发皤然,曾作《伤暮诗》、《白发咏》以自嗟!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范缜刚开始当上了主簿,后来一直做到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与魏和亲,相邀有才学的人来往,范缜及从弟范云、内弟萧琛、琅琊人颜幼明、河东人裴昭明相继以“行人”的身份出访北朝魏,他们都名扬邻国。

建武元年(494年)他升官做了领军长史,后出任宜都(今湖北枝城市)太守。当时迷信盛行,范缜下令废止祭祀神庙,劝民不信鬼神。永元二年(500年)萧衍起兵向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进军,路过南州,遇范缜,因与衍同为“西邸”旧友,故衍称帝后,任范缜为晋安(今福州)太守。梁天监三年(504年)被调回建康。按当时常情,地方官吏调进京师必拜朝迁大臣,而范缜却只拜见了已废为平民的前任尚书令王亮。其不趋炎附势的态度可见一斑。范缜因未获得卿相之位而常怏怏不快,和王亮的过从更加密切,后竟因此被贬到广州。

齐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而范缜却一直声称根本没有佛。萧子良质问范缜说:“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范缜答到:“人之生臂如一树花,……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一席话说得箫子良张口结舌。

为说服信佛者,范缜作《神灭论》,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神灭论》以“形即神也,神即形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由形派生、形和神就像‘刀刃’和刀刃的‘锋利’一样不能分开的理论,批判了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贫富在天的宿命论观点。他的见解轰动全国。萧子良看辩不过范缜,就用功名利禄收买,遭到拒绝。

范缜贬于广州数年,调回京城,任中书郎、国子博士,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范缜一生有许多著作,《梁书》谓有十卷,现存有《神灭论》、《答曹舍人》两篇。《梁书》、《南史》均有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