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芙尼2017爱心项链:什么是八股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6:20:00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1075.htm

八股文 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到了明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为后来的清朝所沿用。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也称八比,比是对偶的意思。在这8个部分中,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对于文章的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也有限制。这种文体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采用八股文考试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科根本无人问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害处等于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要严重。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此后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戊戌变法,才随着科举制度的停止而废弃。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个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激辩八股文:八股文是怎样成为一只苹果的

八股文是一个苹果

关于“八股文”的“条条框框”,后世已有公论:第一,严格的成文格式;第二,严格的思想预控——“代圣人立言”。

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八股文为科考主要文体。1901年8月29日,清朝废止八

股文。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在他的《科举学导论》中写道:“后来,‘八股’成为‘迂腐俗套’、‘陈词滥调’的代名词。”那么到底八股文的真面目是什么?八股文,其命题全部来自于《四书》、《五经》。据启功著《说八股》介绍;八股文开始部分由“破题”、“承题”、“起讲”三个小部分组成,称为“冒子”;“冒子”仅是为了说明题意;后半部分把这个题意从上下、前后、正反、左右来条分缕析,常常用八条。通常,每条会随加上一条作为陪衬,用以加强此条观点,使其不致孤立。两条相对、好比人有两股(腿),一篇最多不过八条,所称为八股。

美国圣心大学教授柯任达在仔细研究过八股文的行文模式之后说:“要想写好八股文,必须对中国古典语言有深刻的领悟,必须强于推理,必须充满思想。”

柯任达认为,20世纪初期,改革者希望引进或者创造一个教育体系:培养实用型人才,像善于军事技术者、善于工业技术者和善于管理政府者。但是科举只考八股文,涉及的都是人文而非技能领域,所以遭到废弃。中国当时是缺技术人才,八股文给不了技术人才。但是如果将八股文单独拿出来,进行否定,柯任达觉得那不公平。

教授们指出当时清政府面对悖论:苹果可能没有毒,但是社会因吃它而萎缩衰竭,那么它是坏的。

八股文就成了这样一个苹果。

这是一个处在苹果外围的逻辑,苹果的果肉是否香甜醇美,抑或也不过是枯燥涩口?

正当各位教授为八股文“苛刻”的形式是测试智力还是扼杀人才的问题仍然争无定论之时,其矛头自然也没有放过八股文“代圣人立言,不可自行发挥”的思想定位。林白和朱梅苏在其《中国科举史话》中写道:“考生只能循规蹈矩,服从封建道学家的意旨。”

如此说来,八股文考试是一个思想淘汰赛,而并非是一个知识淘汰赛。“皇帝最想考察你的思想和道德是不是他所喜欢的,他并不是很想知道你有多能干。”艾尔曼说。

孔子的思想如何被人重复了1000多年,仍然可以花样翻新?孔子似乎千年之前已为他的子孙预留了慷慨的余地。孔子对“仁义忠恕”等道德概念的定义十分宽泛,为重新诠释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代圣人立言”因此切实可行:首先,假定各个考生可以以各种方式重新解释圣人言;然后,合乎考官意志的考生被保留;最后,考官的意志来源于统治阶层。这个机理遴选出一群坚持同样道德标准的统治阶层——至少从试卷上来看是如此。

艾尔曼说:“中国人觉得圣人的东西已经登峰造极了,我们不需要有创造了。”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李弘祺说:“儒家思想成了人们自然而然信奉的思想,这不正和西方的宗教功能很类似吗?如果没有外族入侵,这个体系也是相对稳定。”

但是,艾尔曼指出:追求稳定的同时,延误了改革的时机。他说:“中国人发现实用知识的重要时,想改革,却又太晚了。”

两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入侵,儒家思想再也无法胜任“治国之道”。康有为在奏废八股中称:“立废八股,犹可救空疏之宿弊,专有用之学问。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柯任达说:“中国人这时候意识到他们不但需要枪和战船,他们还需要善于军事技术者、善于工业技术者和善于管理政府者。”在讨伐声中,清朝政府在科举考试中增加了经济特科,开设学堂,培养军事工业技术人才。八股文越来越走向边缘,最后在1901年死去。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