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的近义词:谁知道明朝大移民的一些事,我是山东的是不是从那里移过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7:33:14

据史料记载,洪武初年前后计有移民12批次,其中有10次直接迁往河南、山东、安徽三省。莱芜地处中原东部,地广人稀,自然成为安置移民的重要去处。笔者依据有关资料对莱芜境内的汶河主干道流域、境内通达泰安的官道两旁1991年所置的10个乡镇(凤城街道办事处、方下、寨里、羊里、杨庄、大王庄、口镇、张家洼、高庄、牛泉)初步调查得知,明初大移民前,这10个乡镇(办事处)中居民散居52个村庄。洪武初年大迁移基本结束时,骤增至218个,增加了14倍之多.可见移民之巨。有趣的是这些移民中,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只有50庄户(以一姓一庄计),而来自河北枣强的却有90庄户。另外还有16庄户迁自安徽、江苏、四川及山东的莱阳、诸城等地,10户尚不明确来自何地。这就有力地说明了,这次大迁移是朱元璋的重大治国方略,是牵动全国的大举动,挟嫌报复说是站不住脚的。另外‘,枣强移民为什么多于洪洞的呢?资料显示,河北枣强隶属九州之一的冀州。而冀州所辖区域随着朝代变更,对山西东部(包括洪洞在内)也多次交替变属,大移民运动波及河北枣强是不足为奇的。又,洪洞是本次迁移的重点地区,移民广泛发散各地,分发到莱芜的户数自然就少了。永乐年间迁至莱芜的据史料统计,虽有迁入姓氏,但为数不多。看来,所传“燕王扫碑”说与我们莱芜移民牵扯并不大。后记
简单地说,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战争连年不断,自然灾害遍及各地,天灾人祸使中原大地土地荒芜,惟独山西晋南一带却鲜遭天灾战祸,而是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地少人多的矛盾相当突出。作为一个具有治国头脑的开国元君的朱元璋,已看到了这一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即位不久他就提出了将山西百姓迁往“土地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的山东,河南的主张。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又因“洪地骰富,每有迁徙,其民必与”,洪洞成为迁移出发的大本营,自然就顺理成章了,朱元璋驾崩之后,群王作乱,战事频仍,造成了战区人口急遽下降的局面。燕王朱棣即位后效其父作为,这就是永乐大迁移的主要原因。
明王朝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虽然给迂民造成了背乡离土、痛心疾首的苦难,但是在合理安排国土地利,促进全国政治经济的顺利发展,还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的。另外,大规模的迁民交融,交流了文化技术,提高了国民的素养。由于移民置屋垦地,白手承建家园,客观上激发了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广大。这些,无疑对中华民族发展前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槐乡儿女,.一提及“500年前咱还是一家呢”就倍感亲切。这也成了连接海内外槐乡中华儿女的一条扯不断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