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假面在线观看:求有关鲁迅的介绍及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16:24:33

聪明是好事,但聪明过了头就坏事了。像尼采,聪明到当时当世的人没有能够理解他,认可他,就注定要孤独一生,被人们当着疯子。鲁迅也聪明过了头,有人说他是东方的尼采。他小的时候就过于聪敏。他的家“突然从小康之家坠入了困顿”之时,他才十三岁,在寻常人的看来,小康时候就过小康生活,坠入困顿后就过坠入困顿的生活,大不了痛痛快快哭几场就算了。可鲁迅敏感的内心,却深切的体会到了亲族的轻蔑和歧视,这就为他复仇似的一生奠定了基本模式。他外出求学是出类拔萃的,但未免显得格格不入,他要办《新生》的时候,人家都躲着他,他还认为是人家莫名其妙的都跑了呢。但这时候他还是年轻人式的聪明,受了赫胥黎进化论的鼓舞,正满腔热诚的准备着拯救国民,拯救苦难呢。但很快就失了望,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结果只是“城头变换大王旗”而已,腐败的政府依旧腐败,愚弱的国民依旧愚弱,他对革命不再抱什么希望,也不再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了,一个人躲在北京绍兴会馆里的大槐树下抄古碑。我想,他这样思维活跃的人,一定不仅仅就是抄古碑,在抄古碑的同时,一定想了诸如革命等等很多很多的问题,一个人想得深远而透彻,自己的思想被自己的思维一点一点中伤,一点一点加固,一点一点被毁坏,周而复始,以至于对中国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刻的悲观,对历史和将来产生了凄苦的绝望,以至于他给自己所住的屋子取名为“待死堂”,以至于他对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无动于衷,也不看好。直至有人找上门来,让他“呐喊”,他仍旧很悲观的说出了他的“黑屋子”理论。但他的那颗待死之心,却让他戴着面具呐喊,写下了诸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著名篇章。他这一呐喊,却让他成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英雄,成了年轻人的精神领袖,暂时的走出了“待死堂”。正在他勇猛的向前冲锋陷阵的时候,却又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向前冲得越勇猛,受到的挫折越大,他和北洋政府以及一批文人开始了长久的笔墨对阵。对北洋政府的越来越失望,对自己呐喊的无用,让他日益感到“彷徨”。一九二一年,他翻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作为思想启蒙者,他感觉到自己会像工人绥惠略夫那样,“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成了单人,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因而,他总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他的那些恶意推测,从他的内心来讲,“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对于年轻人的帮助,“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自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都在嘲笑我的瘦了,这实在使我愤怒。”“现在从许多事情观察起来,觉他们之于我,大抵是可以使役时便竭力使役,可以诘责时便竭力诘责,可以攻击时自然是竭力攻击……”有了这样的感觉,他怎能不彷徨呢?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总比别人看得更真切,更深透。就像看美女,我们一眼看到了华丽的外表,而他透过外表已经看到了美女身上不美的伤疤,甚至看到了那些腥秽恶臭的东西?这是好还是不好呢?他自己也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永远是痛苦的,因为他看到的永远是缺陷。”到最后,鲁迅的这种思想发展成了对中国的文字看不惯要彻底消灭,对中国的历史看成一片垃圾,对中国的古代一切文明传统都看不顺眼,对抗日救难国民政府的努力冷嘲热讽。他的这些成见,在他内心都有无可辩驳的理由支撑着,这叫一个当初立下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的人如何是好呢?除了“待死”,别无选择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