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秦昊离婚真的吗:如何预防神经性心脏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8 21:04:58

心脏病

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的重要脏器,而心脏名列榜首。众所迥知,一旦心脏停止了跳动,人的生命就随之络结。在生命存在的情况下,人体细胞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组成成分是保持相对恒定的,也就是内环境的稳定。心脏就像一只血泵,日夜不停地工作着,通过动脉运送供应组织器官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然后经过静脉把人体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送到排泄器官,从而保证了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就是大循环的作用。小循环又叫肺循环,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泡壁渗透到毛细血管中,再由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回到心脏,二氧化碳来到肺的毛细血管通过肺泡壁排到肺泡中,然后呼出体外。血液经过肺循环后变成了含新鲜氧气的血液再去供应身体的需要。
还有一个重要的血液循环叫冠状循环,它专门供应心脏跳动的能源。冠状循环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系统完成的。从心脏发出的主动脉的第一对分支就叫做左、右冠状动脉。进入主动脉的新鲜血液,首先进入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又是供应心脏本身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重要血管。左、右冠状动脉又分成若干分支动脉,围绕心脏分别供应各个不同的区域。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负责心脏左右室前壁,心尖部以及室间隔的血供;左旋支大部分营养左心室,小部分营养左心房和窦房结;右冠状动脉的分支主要营养右半心脏。当冠状动脉的某个分支发生病变,相应的接受营养的心肌就会发生损伤、坏死,造成心肌梗塞。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心脏具备了非常雄厚的抗病潜力。在心脏心肌壁内,有着广泛的血管吻合,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血管网,也叫侧支循环。一旦冠状循环系统中某一部分发生障碍时,侧支循环可以代替被阻塞的血管的功能。因为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径范围,分别为0.2~0.75厘米,0.2~0.70厘米,而34%~48%的开口径在0.41~0.5厘米之间,这样细的血管很容易引起阻塞而发病。
冠脉循环所供应的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尽管心脏的重量只占全身体重的0.5%左右,但是对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来说,心脏的总血流量相当于每分钟250毫升,占心脏总排血量的5%左右。这是因为心脏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来提供,氧气的消耗占全身的12%。当冠状动脉发生先天畸形、炎症、血栓、栓塞和粥样硬化等病变时,直接影响心脏的供血,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老百姓常说的冠心病,实际上就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脏病。
动脉是一条有弹性的中空管道,有内膜、外膜。正常情况下,动脉内膜纤细而光滑。由于种种原因使动脉内膜的脂质,尤其是胆固醇过分堆积,造成局部内膜隆起,呈白色或淡黄色,形如粥状,使动脉变细变硬。这些粥状物使动脉管腔变窄,血流不畅,血栓容易形成,甚至阻塞血管。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冠状循环有广泛的分支和侧支循环,粥样硬化造成的冠脉管腔狭窄要到比较严重时才会出现症状。当冠脉管腔狭窄50%时无任何自觉症状,达到75%时方出现心绞痛等症状,这时病情就会发展很快。如果冠脉由于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彻底阻塞时,分工供应的心肌缺血缺氧,这就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原因。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统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原因,迄今未完全明确,但自古就有之。我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已证实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心肌梗塞的病变。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主要威胁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几年30岁左右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病人也常可以见到。我国儿童的饮食越来越趋于“西化”,奶油、牛奶、肉类成了孩子们的主食。这样虽然有导致体质增强的作用,但同时血中的胆固醇也在升高,粥样斑块在悄悄形成。所以,青少年时期的肥胖是中年以后患冠心病的基础,应该引起重视。
冠心病男性多于女性,绝经期后的女性冠心病患者明显增加。这是由于生育期妇女血中雌激素水平较高,而雌激素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的形成。
目前认为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发病因素,与冠心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绞痛是一临床综合征,是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状之一。其特点是阵发性前胸或左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可向左肩部、左上肢放射,引起局部疼痛或不舒服。心绞痛一般在5分钟内消失,多数持续时间数秒钟,甚或1~2分钟。心绞痛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一般情况并不发病。只有当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心室肥厚,运动等使心肌消耗氧气量增加,造成供救矛盾,而引起心绞痛。
冠心病发生心绞痛取决于冠脉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心脏丰富的侧支循环决定了冠脉的主要分支由于血管阻塞而发生心绞痛的情况各异:有的病人冠脉2~3支阻塞不发病,而有的病人冠状一支主干阻塞就引起严重心绞痛。无论什么原因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都可以引起心绞痛发作。
体力活动后心肌耗氧量增加。一般在骑自行车,爬山,慢跑后易发生心绞痛。情绪激动可以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常见观看足球比赛,亲人死亡,与人争吵后发病的病人。进食大量动物脂肪,同时饮酒,可在数小时后发生心绞痛。因为饮餐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使狭窄的管腔更细,血流减少,而饮酒后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又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寒冷、炎热或季节转换,气候的急骤变化,都可以导致冠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此外,诸如用力排便,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吸烟、睡眠过少等等均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绞痛往往突然发生,历时短暂,一般只有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个别可达30分钟。部位:胸骨后、左前胸多发,范围为拳头或手掌大小,每次发作部位比较固定。少数病人发生在上腹部、下颌、颈部、后背。典型的心绞痛向左上肢放射,从左肩沿左上臂及左前臂内侧,一直放射至小指、无名指。上述部位发生酸胀、麻痛、无力的感觉。少数病人可放射到颈、咽、牙齿等处。疼痛性质:压榨性、紧缩性疼痛,常伴有窒息和濒死感的恐怖感觉,迫使病人立即停止任何活动。有的病人疼痛程度较轻。有的仅有胸闷、气短的表现。用心电图检查,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的现象,有的病人可完全正常。
心绞痛病人吸氧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后病情很快减轻或好转。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特别引起警惕:
1?初次发生心绞痛 出现心绞痛说明冠状动脉病变已相当严重,此时心脏代偿功能低下,由此造成心电不稳定,易发生猝死。
2?心绞痛反复发作或加重 心绞痛经治疗已经稳定,近期内发生疼痛次数增加,间隔时间缩短,疼痛加重,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舌下含硝酸甘油量增加或效果不好。这往往是由于冠脉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心绞痛呈不稳定性,很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驱症状。应及早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心绞痛一般在活动、运动的当时发病,休息时好转。也有一部分病人只在睡眠或卧位时发病,称为自发性心绞痛。发病时心电图ST段抬高,酷似心肌梗塞图形,应注意鉴别。这种心绞痛病人治疗效果比较好。
心绞痛应注意与引起胸痛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心脏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炎、胆囊炎等。
心绞痛的处理: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慢性而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应尽可能避免一切可能的诱发和加重的因素,防止心绞痛发作。另外,心绞痛又是发生心肌梗塞的前奏。一定要控制好心绞痛。
一、一般处理。妥善安排生活和工作,不要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要清淡,以蔬菜、水果为主,少食多餐,不要一次吃得太饱,应戒烟戒酒。防止大便用力。适当活动,松弛身心。必要时卧床休息,吸氧,苦发生不稳定心绞痛,应进行心脏监护,及时送院治疗。
二、药物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服用硝酸甘油片。除此之外的药物还有β?阻滞剂如心得安,钙离子拮抗剂如心痛定、硫氮唑酮。下面重点介绍一下硝酸甘油的作用和用法。
硝酸甘油用于临床治疗心绞痛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硝酸甘油的作用原理是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和静脉血管,减轻心绞痛的病因,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的供血,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服用硝酸甘油片,服药要得法,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宜舌下含服,不要吞服 因为舌下毛细血管很丰富,药物迅速吸收入血,1~2分钟即发生止痛作用。而吞服吸收慢,效果差。2?采用坐姿或半卧姿服药 硝酸甘油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很明显,服药后立即出现面色潮红、头痛,站立时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而易发生错厥。老年病人或初次服药的病人,坐着服药后有头昏头痛感觉,只要平卧休息或对症处理很快恢复正常,无大妨碍。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这种作用逐渐减轻以至消失。3?选择最理想的药量 开始服用硝酸甘油片时,剂量不宜过大,否则会产生副作用。一般每次含服半片或一片(0.15~0.30毫克)为好。究竟服多大药量,依病情而定,最好找出一个适合每位病人的既达到疗效,又使副作用小的剂量。如果药量增加方能见效,短期内连服3~5片,说明病情发生变化,需及时就诊。4?硝酸甘油剂型选择 硝酸甘油类药可分为速效、中长效和长效的剂型。当心绞痛发作时,急救一般选用速效类如硝酸甘油片。如果心绞痛反复发作,可在发作时同时服用中长效制剂,以预防再次发作。中长效类药常用的有消心痛、长效硝酸甘油,一般药效能持续4~8小时。5?硝酸甘油片与其他药合用 心绞痛伴心率快的,可同服心得安;心绞痛伴血压高的,可同服心痛定。硝酸甘油还可以与异搏定、硫氮唑酮合用增强疗效,互相克制副作用。6?硝酸甘油片可以预防性使用 对于能预知一次肯定的用力或活动产生心绞痛的病人,可在用力前先含用硝酸甘油。比如在餐后,大便时易出现心绞痛,就可在进餐时和大便前先口含硝酸甘油来制止发作。7?使用注意事项 为了保持硝酸甘油片的疗效,应将此药放入密闭的避光的有色瓶内,并注意药物的有效期限,及时更换接近失效期的药片。有心绞痛史的病人或老年人,药物应随身携带,放在拿取方便的急救盒内。
目前,硝酸甘油已有了贴膜剂和口腔喷雾剂。贴膜剂外用在左前胸部,药物经皮肤均匀吸收,在24小时内持续发挥抗心绞痛的作用。口腔喷雾剂则因用量小,吸收更快,副作用小而受到病人欢迎。以上这两种剂型价格较贵,不利于推广使用。
目前治疗心绞痛的中西药物品种多,有些药物疗效也很确切,在治疗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速效救心丸 为中药制剂,心绞痛发作时服用10~15粒数分钟内见效,此药还可长期服用,每日2~3次,每次5~10粒,预防心绞痛发作。速效救心丸尤其可用在不适合应用硝酸甘油的心绞痛病人。
2?异搏定 对自发性心绞痛作用好。
3?其他 如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心脑舒通等药长期服用,可以起到舒通冠脉循环的作用,一般根据自身条件选用其中的1~2种。

常见的心律失常与急救处理
正常心脏跳动是规则的,成人心率每分钟为60~100次,每次心跳的间隔是均齐的,快慢不超过0.12秒。如果心跳过快过慢,每分钟小于60次或大于100次,心跳间隔不规则,忽快忽慢,心跳强弱不等,这就叫心律失常。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引起心律失常。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等,烟、茶、酒过量,一时性精神紧张,疲劳,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是很常见的,而且往往是重要的临床表现。冠心病好转了,心律失常就减轻或消失了。
心律失常的种类很多,像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结性过早搏动等在临床上过程比较良好,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本文不予讨论。本文仅讨论需要急救处理的严重的心律失常。
一、室性过早搏动。过早搏动又称早搏、早跳、期外收缩。过早搏动起源于异位起搏点,与基本节律中的其他搏动相比,在时间上是“过早”或“提前”发生的心脏搏动。产生早搏的异位起搏点在心室的称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心脏的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位于窦房结。
室早的临床表现有胸闷、气短、心跳间歇感、心悸,每分钟发生室早5次以下,病人尚能耐受,超过5次以上,症状加重,而且还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绞痛、血压低等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当室早频繁出现,甚至两个一对,三个一对地出现,称为二联律、三联律。它揭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很可能发展为更加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如不及时纠正,很快导致心脏骤停的结果。
室早的诊断除上述胸闷气短的症状外,主要依靠心电图的诊断。心绞痛、心肌梗塞病人常规做心电图,并且用心电监护仪来监测心律,随时捕捉室早变化的踪影,以便及时处理。
室早的处理:家庭中发生室早病人时,如果既往有冠心病史可以按心绞痛治疗,给予吸氧和舌下含硝酸甘油。经过处理,室早可以减少或消失。如果未见效,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心律平、慢心律等药治疗。切不可自己根据药品说明书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严重后果。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的快速而整齐的心律,简称“室上速”,比较常见。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作时,病人感觉心跳得非常快,好像要跳出来似的,很难受。发作时心率每分钟150~250次,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数日。有时当医生赶到,病人已终止发作了。心慌可能是唯一的表现,但如果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史,就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的改变,并持续到心动过速停止后1~2周。有的病人首次被诊断为冠发病就是在发生了室上速之后。室上速的病因除冠心病以外,其他如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风心病合并二尖瓣狭窄、甲状腺机能亢进、预激综合征都可以引起。个别青年人没有心脏病也可以发作,但经过很良好。
室上速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初步发作时的症状、心电图特征和以后复发时表现基本相似。反复发作病人自己就能判断出是发生了室上速,这有利于救护。但是,室上速的确诊依靠心电图诊断,尤其是预激综合征伴室上速者,初次发病一定要在发作时做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并保留该心电图,再次发作或就诊时向医生出示,提供诊断治疗依据,以免误诊。
家庭救护室上速病人的方法很多,主要目的是尽快终止室上速的发作,以免造成心力衰竭、休克等不良后果。
终止室上速发作的措施:(1) 嘱咐病人深吸一口气后憋住,再用力做呼气动作,或深呼气后屏住,再用力做吸气动作,反复进行。(2) 用压舌板(筷头、匙)压迫舌根部,诱发恶心呕吐动作。(3) 压迫眼球。病人仰卧,闭眼向下看,家人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方,逐渐增加压力,每次10秒,轮流压迫两侧眼球。压迫时间不可太长,用力不应太大,当室上速速度变慢时立刻停止压迫。青光眼和高度近视者禁用此法。(4) 药物终止发作,必须由医生进行。常用药西地兰0.4毫克,或心律平35~70毫克,或异搏定5毫克,均需在心电监护下(如无此条件可以听诊心跳或摸脉搏)静脉缓慢注射,一旦室上速发作停止,立即停止注射,以免药剂过量。预激综合征伴室上速禁用西地兰。(5) 经家庭救护或药物治疗未见效,持续时间数小时以上,应积极送医院进一步诊治,进行电转复或食道调搏复律。(6) 除以上救护外,室上速病人可按冠心病心绞痛处理,给予吸氧,舌下含硝酸甘油,服速效救心丸等等,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有时也能起到减轻或终止发作的效果。
三、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冠心病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时,心房内产生每分钟350~600次的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各部分肌纤维不协调地乱颤,心房丧失了有效的一致性的收缩,导致对心室收缩的影响,出现临床症状。
房颤分为阵发性、慢性两种类型。阵发性房颤可突然发作,历时数分钟、数小时、数日,可经治疗后终止或自行终止。慢性房颤在发作后不终止,伴随心脏病人几十年,习以为常,不需要救护。临床上需要急救的是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急性病情加重的情况。
1?房颤的主要临床表现 心悸、气短、乏力,劳累后呼吸困难、头晕、脉搏不齐,风心病房颤病人反复心力衰竭,出现咯血。冠心病房颤可因心率过快而致冠状动脉更加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房颤可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昏厥。
房颤的严重程度与心率的快慢、房颤持续时间、心脏病程度、心功能的状态有关。慢性房颤心率超过100次/分钟,阵发性房颤持续数小时以上,心脏病程度重,心功能差,病情就很危重,需积极救护。
2?房颤的诊断 依靠临床表现,包括心慌、头晕、脉搏不齐、漏跳、心律不齐、心跳强弱不等、心跳与脉搏的跞动不一致、脉跳少于心跳等等,心电图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3?救护措施:(1) 针对病因治疗。(2) 吸氧,舌下含硝酸甘油,服速效救心丸。(3) 降低过快的心率,用强心药如地高辛、西地兰等。一般应尽快将病人送往医院急救。(4) 转复阵发性房颤,分药物转复和电转复,均需在心电监护下由医生进行。
四、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简称AVB),是由于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使心脏传导系统供血不足,使心房传心室的神经冲动受到阻滞,引起心房心室各跳各的节律,不能协调一致。AVB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完全性称为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不完全性又称为第一度和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Ⅱ°AVB)。
AVB的病因有冠心病心肌梗塞、风湿热、白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服用某些药物(洋地黄、心得安)、高血压病等等。
1?AVB的临床表现 AVB的分度和分型主要依靠心电图的诊断,各度(型)之间可以互相移行。例如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当病情好转时,心电图表现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Ⅱ°AVB或Ⅰ°AVB),其中Ⅱ°AVB又可分为莫氏Ⅰ型、莫氏Ⅱ型。Ⅰ°AVB病人常无症状,在常规检查心电图时发现。Ⅱ°Ⅰ型AVB病人可能自觉有心搏脱漏。Ⅱ°Ⅱ型AVB病人可有头昏、疲乏、昏厥和心功能不全,容易发展为Ⅲ°AVB。Ⅲ°AVB的症状取决于心率。心率每分钟40~60次时,病人可能仅有胸闷症状,心率在40次以下,就出现心肌缺血和缺血的症状,在活动后更明显。可以有头晕、胸闷、胸痛和晕厥,并且反复发生阿斯氏综合征,又称为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一般在心率每分钟小于20次或心跳停止时出现。阿斯氏征发作时病人突然神志不清、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当心跳恢复或心率增快后病人迅速复原。阿斯氏征发作突然,常无先兆症状,使人措手不及。阿斯氏征反复发作可导致猝死。因此,Ⅲ°AVB必须积极救治。
2?救护措施:(1) 已经发生过阿斯氏征的Ⅲ°AVB病人心率每分钟40次左右时,身边不能离人,一旦发生阿斯氏征所致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详见第二章)。并迅速送医院或叫家庭医生出诊处理。(2) 给予吸氧,头侧位,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 提高心率,阿托品0.3毫克,4小时一次口服;麻黄素25毫克口服,每日3~4次;喘息定舌下含5~10毫克,每4小时一次。有冠心病史的病人可以舌下含硝酸甘油或口服速效救心丸。(4) 病因治疗,心肌炎给予抗感染治疗,药物过量则停用,纠正酸中毒和高血钾,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可给予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如复方丹参、冠心苏合丸、硝酸甘油等。(5) Ⅲ°AVB经药物治疗无效需安装临时或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五、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的心律失常,室速大多是在心脏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出现。与室上速不同的是,室速发作很容易引起休克、心力衰竭、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而有时在发病早期或心电图上无法区别。一旦可疑或已确诊为室速,应立即投入急救。
室速的病因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其他如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血钾过低或过高,心脏手术等均可以引起。偶有个别病人病因不明。诱发室速的因素有运动、情绪激动、妊娠、饮酒、喝咖啡及吸烟过多。
1?室速的临床表现 心率120~250次/分钟,可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心脏病的程度和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通常表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绞痛、低血压、晕厥。当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室速时,预示心室颤动即将发生。
2?救护措施:(1) 情况严重,呼叫危重病抢救车前来急救,病人身边不离人,在严密的监护下送医院。(2)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3) 吸氧,舌下含硝酸甘油,口服速效救心丸。(4) 利多卡因为首选药物,50~100毫克静脉注射,每隔5~10分钟重复50毫克,总量可达400毫克,然后静脉点滴维持24~72小时。利多卡因必须在医院用或由医生应用,以免引起中毒,对病人不利。利多卡因无效可改用心律平、慢心律等药。(5) 针对病因治疗或对症治疗。(6) 用同步直流电进行复律。一般在利多卡因及其他药无效后应用。(7) 发作中止后选用控制发作的药物口服,防止复发。

完整版请看这里:http://www.zgxl.net/sljk/ybjb/xunhuan/xzb.htm

第一章 急诊医学的概况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它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它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他们的并发症和治残率。
第一节 急诊医学的发展史与现状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现在在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并且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全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25000急诊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名急诊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10多年的历史。目前,绝大多数县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
第二节 急诊医学的范畴
急诊医学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 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日击者(first responder)首先给病人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病人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病人送往医院急诊室。
(二)复苏学
复苏学(resuscitation medicine)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复苏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基础生命支持(BLS),包括气道控制(A)、人工给氧与呼吸(B)、心脏复苏(C);②进一部生命支持(ALS),其目的是恢复自主循环,包括复苏药物与液体使用(D)、心电图诊断与治疗心律失常(E)、电除颤(F);③延长生命支持(PLS),主要为脑复苏。具体来说主要研究如何在心跳骤停后,及时恢复自主循环、促进心脏复跳;及时建立呼吸通道;合理使用肾上腺素;早期、正确使用电除颤;勿早应用呼吸兴奋剂:“宁酸勿碱”,正确使用碳酸氢钠;积极防治“再灌注损伤”;和加强脑复苏等等。
(三)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何有效地、迅速地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disaster medicine)。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小于44岁)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是早期处理,先“救”后“查”。创伤学(traumatology)的研究范围除了对创伤本身如何治疗和康复外,也越来越多地着重于如何预防创伤的发生。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它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
(七)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的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
第三节 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把他们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抢救和诊断,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监护病房(ICU)或专科病房,这种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图1),以更加有效地抢救危重伤病员为目的的系统,叫做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作为EMSS中最初和重要的一环,是指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运送至医院的过程。目前我国开通“120”急救电话的城市约有80多个,有急救中心(站)200余家(包括部分从事院前急救的医院)。

一个健全、高效的院前急救应该具备下列条件:灵敏可靠的通讯网络,尽可能大的通讯覆盖面积;布局合理、急救半径较小的急救网络;众多专业业务素质良好的医技人员;性能良好的急救运输工具,急救器材、设备和药品等。
我国目前城市院前急救的模式大致有5种:①独立的急救中心模式;②不设床位,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的模式;③依托于一所综合性医院的院前急救模式;④有一个全市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院前急救全部由各医院分片出诊的模式;⑤小城市(县)三级急救网络模式。
二、医院急诊室和危重病加强监护
(一)医院急诊室
医院急诊科(室)是EMSS体系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
1、急诊室的建设
①预检分诊处:在急诊的入口处,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负责分诊和挂号工作。具体包括对急诊病人进行病情分检和指导就诊,执行与急诊有关的咨询和联络事宜,如通过电脑查询病人在医院过去疾病诊治情况等等。
②急诊抢救室:大中型医院应按手术室加监护室设备配置,可设3-6张抢救床,并设在救护车能直接到达的地方。抢救室必须由专职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随时迎接救护车和负责抢救工作。
③急诊手术室:其规模应视急诊科与医院手术室的距离、手术室人员编制等因素而定,但必须符合无菌要求,能适应急诊应急抢救的各种手术。
④急诊诊室:大医院急诊室通常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骨科等分科急诊诊室,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应有特殊设备的诊疗室,外科常附设清创室,小儿科有独立急诊接诊区,传染病和肠道急诊均应有隔离区。
⑤急诊输液室:相当部分急诊病人需要输液治疗,一般都在24小时内完成。
⑥急诊监护室(见下节)。
2、急诊科的任务
急诊科作为医院临床学科的一线科室,担负着重要的医疗任务,它包括:
①常见急诊病人(占90%)的接诊和治疗。
②对病情紧急的急、危、重病人(占5%~10%)进行抢救和治疗。
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制定急诊抢救的实施预案,并在事故灾害后大量伤员急诊时进行指挥、组织、协调和安排。
④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和护士。
⑤重视急诊的管理和科研,如进行有关急症病因、发病机制、病程、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诊病人的就诊流程更优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诊的质量并做好质量控制等。
(二)危重病加强监护室
危重病加强监护室即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专门收治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医疗单元。在ICU内病人接受全面和系统的检查、准确细致的监测和护理、及时精确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并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1、ICU模式
ICU有专科性和综合性之分,前者指临床各专科为救治本专业危重病人而设置的,如外科监护病房(SICU);而综合性ICU主要是为收治某个部门或整个医院各种危重病人而设置的,如急诊监护病房(EICU)。
2、ICU专业人员
ICU人员配备及组织结构:ICU人员配备按其功能定位不同,采用不同编制。原则上ICU人员编制设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3名,住院医师5~7名;医师总数与ICU床位数之比为1.5~2∶1。护士总数与床位数之比为3~4∶1。综合性ICU应在院长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由科主任全面负责ICU医教研和行政工作;主治医师带领住院医师分级管理病人的医疗。护士长在科主任领导下,主管护理工作,监督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检查ICU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3、ICU病人收入与转出指征
ICU收治对象原则上应是各种危重、急性和可逆性疾病,即病人在ICU内治疗可明显得到益处,并有望转危为安。因此对于已明确诊断为脑死亡、高位截瘫、晚期肿瘤的和一些终末期疾病者不应收入ICU,以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无端浪费。病人在ICU内治疗过程中各种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各种监护指标无明显异常且已稳定72小时以上,就应及时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4、ICU监测
对危重病人进行各种生命体征及有关器官功能监测是ICU的首要任务,ICU的监测内容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体温监测;②脑功能监测;③循环功能监测;④呼吸功能监测;⑤肾功能监测;⑥肝功能监测;⑦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监测;⑧凝血功能监测等。
除以上所列外,危重病人的监测还包括营养状态监测、免疫功能监测、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监测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不同,而有选择地使用有必要的监测项目。

第二章 院前初步急救
第一节 院前急救的任务

一、对呼救病人的院前急救:这是主要和经常性的任务。呼救病人一般有二类,一类为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病人,称为危重病人或急救病人,如窒息、休克、心肌梗死等。此类病人约占呼救病人的10%~15%,其中要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抢救的特危重病人的比例小于5%;另一类为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病人,如急腹症、哮喘、骨折等,此类病人约占呼救病人的85%~90%。对这类病人的院前急救的目的在于稳定病情,减轻病人在运送过程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二、灾害或事故时对伤员的院前急救:遇特大灾害或重大事件时,院前急救人员应与其他专业救灾队伍密切配合,结合实际情况执行有关抢救预案。在现场负责伤员现场救护和分类,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合理分流运送。
三、急救网络中的通讯联络:负责市民与120,急救中心与分中心(站)、救护车、急救医院,急救中心与上级领导、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救灾系统的联络。
四、重大任务救护值班:指当地的大型集会、重要会议、国际比赛、外国元首来访等救护值班。
五、急救知识的普及: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公众和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救护及心肺复苏的教育。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帮助提高急救服务的成功率。

第二节 院前急救的内容

一、医疗
(一)维持呼吸系统功能;
(二)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三)各种创伤的止血、包扎和固定;
(四)解痉、镇痛、止吐、止血等对症处理。
二、搬运
应采用安全稳重的搬运方法尽快地把伤病员搬上救护车或病床。最常使用的是担架搬运。
三、运输
急救运输既要快速,又要平稳安全。为避免紧急刹车可能造成的损伤,伤病员的体位和担架均应很好固定,医务人员和陪客要使用安全带或抓牢扶手。伤病员在车内的体位要根据病情放置,如平卧位、坐位或头高(低)位。脊柱伤病人应下垫硬板,骨折病人要防止因车辆剧烈颠簸造成疼痛加重,昏迷、呕吐病人应把头转向一侧,以防呼吸道阻塞。

第三节 现场初步急救的基本技术

一、止血
(一)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小动脉,中、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方法为:先将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再用绷带或三角巾以适当压力包扎。
(二)指压止血法:适用于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出血。
(三)橡皮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止血。方法为:抬高患肢,将软织物衬垫于伤口近心端的皮肤上,其上用橡皮带紧缠肢体2~3圈,橡皮带的末端压在紧缠的橡皮带下面即可。
二、包扎
包扎是外伤急救常用方法,具有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压迫止血、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等作用。
(一)卷轴绷带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适用于四肢、额部、胸腹部等粗细相等部位的小伤口,即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最后将带尾中间剪开分成两头,打结固定。
2、螺旋或螺旋反折包扎法:肢体粗细过渡部位可采用此方法。
3、“8”形包扎法:关节屈曲部可采用,每圈遮盖上圈的1/3~1/2。
(二)三角巾包扎法
1、包扎方法
包扎方法包括①头部帽(风帽)式包扎法;②单、双肩包扎法;③单、双胸包扎法;④背部包扎法;⑤腹、臀部包扎法;⑥上肢包扎法;⑦手部包扎法;⑧小腿和足部包扎法等等。
2、三角巾包扎法的注意事项
①包扎伤口应先简单清创并盖上消毒纱布再包扎;②包扎压力应适度,以能止血或初步制动为宜;③包扎方向应自下而上、由左向右、自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以助静脉血液回流,绷带固定的结应放在肢体的外侧面,不应放在伤口及骨突出部位;④包扎四肢应暴露出指或趾,以便观察末梢血运和感觉,如发现异常,应松开重新包扎。
三、固定
固定是针对骨折的急救措施。通过固定,可以限制骨折部位的移动,从而减轻伤员的疼痛,避免骨折断端因摩擦而损伤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固定也有利于防治休克,便于伤员的搬运。
固定材料中最理想的是夹板。如抢救现场一时找不到夹板,可用竹板、木棒、镐把等代替。另需备纱布或毛巾、绷带、三角巾等。
1、骨折临时固定法
①锁骨骨折:用毛巾垫于两腋前上方,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尽量使两肩后张,拉紧三角巾的两头在背后打结。
②肱骨骨折:用一长夹板置于上臂后外侧,另一短夹板放于上臂前内侧,在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固定,屈曲肘关节成90°,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
③前臂骨折:使伤员屈肘90°,拇指向上。取两夹板分别置于前臂的内、外侧,然后用绷带固定两端,再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④大腿骨折:取一长夹板置于伤腿外侧,另一夹板放于伤腿内侧,用绷带或三角巾分成5段至6段将夹板固定牢。
⑤小腿骨折:取两块夹板分别置于伤腿内、外侧,用绷带分段将夹板固定。
⑥脊柱骨折:使伤员平直仰卧于硬板上,在背腰部垫一薄枕,使脊柱略向上突,必要时用几条带子将伤员固定于木板上,不使移位。
2、注意事项
①固定骨折部位前如有伤口和出血,应先止血与包扎。
②开放性骨折者如有骨端刺出皮肤,切不可将其送回伤口,以免发生感染。夹板长度须超过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及上、下两个关节均要固定牢。
③夹板与皮肤间应加垫棉垫或其他物品,使各部位受压均匀且固定牢。
④肢体骨折固定时,须将指(趾)端露出,以观察末梢循环情况,如发现血运不良,应松开重新固定。
四、搬运
现场搬运运伤员的目的是为了及时、迅速、安全地转运伤员至安全地区防止再次受伤。因此,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是急救成功的重要环节,而错误的搬运方法可以造成附加损伤。现场搬运多为徒手搬运,在有利安全运送的前提下,也可使用一些搬运工具。
1、几种特殊伤员的担架搬运
①腹部内脏脱出的伤员:a使伤员双腿屈曲,腹肌放松,仰卧于担架上;b切忌将脱出的内脏送回腹腔,以免造成感染,可用一清洁碗扣住内脏,再用三角巾包扎固定;c包扎后保持仰卧位,屈曲下肢,做好腹部保温后转送。
②昏迷或有呕吐窒息危险的伤病员:使伤病员侧卧或俯卧于担架上,头偏向一侧,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搬运转送。
③骨盆损伤的伤员:用三角巾将骨盆作环形包扎,搬运时使伤员仰卧于硬板或硬质担架上,双膝略弯曲,其下加垫。
④脊柱损伤的伤员:脊柱损伤严禁背运和屈曲位搬运。应由3人或4人同侧托起伤员的头部、肩背部、腰臀部及两下肢,平放于硬质担架或硬板上。颈椎损伤应由专人牵引伤员头部。注意搬运时动作要一致,伤员胸腰部垫一薄枕,以保持胸腰部过伸位。
2、批量伤员处理
群体性伤害事故发生时,批量伤员应按伤情分类决定转送次序。
①一级伤情:外伤出现危及生命现象,如休克、窒息、严重胸腹开放性损伤、四肢大出血已上止血带者。
②二级伤情:延迟6~8小时手术不至于有危险,如轻度血气胸、小面积烧伤、脊柱损伤等。
③三级伤情:延迟18~24小时手术也不至危及生命,如软组织损伤、闭合性骨折等。
一级伤员应立即转送,二级伤员等待转送,三级伤员最后转送。
五、口对口人工呼吸
当发现任何一个人神志不清且没有呼吸,在进行其他医疗救助和处理任何其他损伤前,首先必须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以重建呼吸,除非发生窒息情况。口对口人工呼吸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是合适的,但对婴儿则应采用下面另一种方式替代。
1、较大儿童和成人的复苏
①将伤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②捏住伤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并张口将受害者的口封住,强力吹气4次。继续每5秒钟给予一次呼吸,每次吹气后移开你的嘴唇,倾听气体离开肺部并观察胸部起伏,持续人工呼吸直至得到医疗救助或病人恢复自主呼吸。
2、婴儿及年幼儿童复苏
将患儿仰卧并清洁口腔同上述第一步。将患儿的头部稍后仰,把你的口唇封住患儿的嘴和鼻子,轻微吹气入患儿肺部。移开救护者的嘴,当空气离开婴儿肺部时观察其胸部起伏情况,每2~3秒钟重复吹气一次直至医疗救护人员到达或患儿开始自主呼吸。
3、口对鼻复苏
如患者面部受伤则可妨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此时必须将患者仰卧,迅速清理口腔和气道异物。将患者头部置于后仰位(同成人口对口人工呼吸①和②)。深呼吸一次并将嘴封住患者的鼻子,抬高患者的下巴并封住口唇,对患者的鼻子深吹一口气,移开救护者的嘴并用手将受伤者的嘴敞开,这样气体可以出来,像口对口呼吸那样,每5秒钟呼吸一次。

第四节 心脑肺复苏

心搏骤停如得不到及时抢救,4~6分钟后会造成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因此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传统的心肺复苏通常分为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3个期,鉴于近20年来更强调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其后又发展成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又称初步急救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BLS顺序包括:心搏骤停的判定,开放气道(Airway,A),重建呼吸(Breathing,B),重建循环(Circulation,C)和转运等环节,即CPR的ABC步骤。
(一)心跳骤停的早期诊断
意识消失,呼吸行为停止,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ECG示:停搏、室颤、心电机械分离。
(二)安置复苏体位
正确的复苏体位是仰卧位,小心放置病人仰卧在坚实平地上,转动时应一手托住病人颈部,另一手扶着他的肩部,使病人沿其躯体纵轴整体地翻转到仰卧位。
(三)开放气道(A)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仰头抬颏法,也可采用仰头举颈法(对有颈椎损伤者不宜)或双手托颌法。
(四)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判断病人有无自主呼吸,即观察病人胸部有无起伏;用耳及面部贴近病人口鼻,分别听和感觉病人呼吸道有无气流声及气体呼出,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五)重建呼吸(B)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借助抢救者用力呼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见上节)。
(六)重建循环(C)
触摸颈动脉,如无搏动,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剑突以上4-5cm处;按压频率:80~100次/分,每5次心脏按压后,行人工呼吸一次; 深度为3.8~5.0cm;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挤压适当,防止血气胸,心包积液发生。
(七)单人或双人复苏
1、单人操作:由同一抢救者顺次轮番完成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2∶15。
2、双人操作:一人先作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另一人作胸外心脏按压5次,以后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1∶5,如此反复进行。操作过程中,除须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外,通气不能与按压同时进行,双人轮换抢救位置时,可在完成一轮通气与按压后的间歇中进行,不应中断抢救时间大于5秒以上。
(八)心前区捶击
心前区捶击主要用于1min内目击心搏骤停或心电监测有心室颤动两种情况。如无效,可重复1次或立即进行ABC步骤。
(九)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标准
1、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2、终止抢救的标准:现场心肺复苏应坚持不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病人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②无心搏和自主呼吸,心肺复苏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医师到场确定病人已死亡。
③有专门医师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又称二期复苏或高级生命维护,主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
(一)呼吸管理
1、气管内插管:如有条件,应尽早作气管内插管,因气管内插管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
2、环甲膜穿刺:遇有紧急喉腔阻塞而严重窒息的病人,没有条件立即作气管切开时,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
3、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切开,可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或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和解剖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加压给氧及气管内滴药等,气管切开常用于口、面、颈部创伤不能行气管内插管者。
(二)呼吸支持
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开始一般主张吸入纯氧。吸氧可通过各种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以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有效。
(三)胸内心脏挤压
开胸心脏挤压能产生较高的动脉压和血流量,心排出量比胸外心脏按压可增加2~3倍。
(四)心脏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应早期除颤。心脏骤停确诊后,可立即使用除颤器非同步直流电“盲目”除颤1次,电能量300~400J,无效时重新按压,若心电监护证实仍为室颤,给予静脉注药等措施后,再行电击。胸内除颤电能为50~100J。
(五)复苏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①大静脉(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给药;②气管内给药;③心内注射给药。
2、复苏常用药物:①激发心跳的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②抗酸中毒:NaHCO3等。
三、延长生命支持
延长生命支持(PLS),主要为脑复苏。
(一)脑复苏的原则
防止或缓解脑水肿的发展。
(二)脑复苏的措施
1、利用脱水治疗以减少周身(主要目的是脑)的体液负荷,一般以渗透性利尿为主,快速利尿也可作为辅助措施。
2、降低体温,减少氧需求。
3、利用较大剂量的皮质激素以缓解水肿的发展。
4、周身支持治疗,为脑复苏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复苏后的处理与转诊
(一)复苏后的处理
1、循环功能维护,治疗低血压。
2、呼吸功能维护,吸痰,抗生素的应用。
3、输液,补K+,前三天限制入量。
4、肾功能维护。
5、原发病处理。
(二)复苏后的转诊
在无条件维持延续治疗时,必须在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前提下转诊,并注意以下事项:
1、转诊前须与有关医院联系,以便对方做好接应准备,简要写明转诊病情介绍,包括心搏骤停时间、抢救经过、用药时间、液体出入量、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
2、途中力求平稳、快速、病人头部应与车辆行进的方向相反,以保证脑部血供。
3、随车须备好抢救药品和必要器械,包括吸氧设施等。
4、转诊前应向病人家属说明转诊的必要性,并交待好病情及可能发生的意外。

真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