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好地方简谱:中国古代时候也叫“中国”吗?那怎么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0:42:10
好像还是加“中华”吧?

那怎么解释呢?

在古代,“中国”一词的意思之一,是指帝王所处的都城。《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劝西周厉王放松一点对人民的压榨,先从爱惜京都的人民做起,进而安抚四方之民。这里,“中国”指京都,“四方”指京都外的诸夏。“中国”的另一古义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即远古华夏族所居住的地方。地处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人称周、鲁、齐、晋等国所处的黄河流域为“中国”。这一含义的“中国”与“中原”的词义相同。
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中国”所包括的范围也扩大了。在今天,“中国”已是专有名词,与古义的“中国”大不相同了。
http://211.161.160.48/qjd/zy/44/html/writing4404.htm
远在 3000年前,中国西周三代开国君主曾经三异国都。最初周文王在未得天下时,将周民族的政治中心确定在丰(今陕西西部的歧山附近),武王灭商后便将国都向东迁移到镐京(今天西安附近)。成王即位后又派周公在今天洛阳以西5里处建立洛邑,史称东都。当时建立洛邑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洛阳居天地正中。中国这个名称就反映了天地正中的意识。周成王在位时采纳了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周方略,大肆分封诸侯(所谓藩国),让它们承担保卫京畿的任务。于是形成了以四夷为外环,四方诸侯为内环,周室王畿为'中国'的政治格局,这就是中国一名的来历。如今在德语中,除用China一词称呼中国外,有时还用Mitten Land一词,即中央之国。应该说这个词与中国的本义完全一致。在这个背景下,殷商时期流行的天下四方观念变成了五方观念,这第五方就是中央,而四方则成为具有边缘含义的四维。春秋时期成文的《诗经》就有四方为纲、四方为则的说法。连中国传统的四大名山--东岳泰山、南岳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后改为湖南衡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也被称为四垣,就像一间屋子的四壁。天子定期到四岳巡狩,一来是为了祭告天地,二来为了视察四方诸侯的工作。
http://www.top169.net/book/novel/dly/15.htm
"中国"一词的含义
翁独健先生认为:"中国一词,从《诗经》上就可以找到,不过古代'中国夕之称只是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或者是一种褒称。……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王朝以外的少数民族政权。"
张珑如先生认为:"关于'中国'的概念,历史上是某一个地域名称,不是国称,作为国家的概念,是近代的事。以往有些学者,把它认为国称,或囿于《禹贡》九州之说,把中原地区作为中国的疆域〔,这〕是不对的。"
半一之先生认为:"中国之称在历史上是个地区的称呼,而且是有变化和发展的。先秦时,指处于众多国家的中央地区的国家,而把四邻称做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当时,中国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且它的领域也不是当时的国家领域。与'中国'同时使用的名称还有‘四海',‘天下'。"
杜荣坤先生认为:"'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尚书》。据史籍记载和近人研究,初含有'京师','帝都','国中','王a'等意。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一词包含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地域的名称。……古代华夏族最初于中原建立国家,为有别于四方蛮夷戎狄,自称'中国',即'中央之国'的含意。……秦统一六国,华夏族与四周所谓戎狄蛮夷诸族逐渐融合,形成以华夏族(汉代以后渐称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集权国家,'中国'一词泛指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辖的地区……"杜先生又说:"历史上'中国'一词是地域或文化类型及政治地位的区分,而不是整个历史疆域和政治管辖范围的概念,国家政权的正式名称。"
陈连开先生认为:"中国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含义不止一端,大体是殷周指天子所居王城;到春秋战国指中原诸侯国和实行华夏文化礼仪的诸侯国,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到秦汉以后,往往指王朝直接管辖区,而以王朝的边疆为‘裔'。
以上各位学者的见解代表了学术界的基本看法,其中的诸多见解,如不能以现代国家概念去衡量当时的"中国";"中国"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中国"一词包含的范围不断变化等,都是十分正确的,但有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似有商榷余地,这就是:"中国"之"中"字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 田继周先生称:"在先秦时代,中国是指处于当时我国众多国家的中部地区的国家。比如商王国因居于众国之中部,而称中国。"举一之先生意见同于田先生。笔者对此种说法一直持置疑态度。因为除濒海的邦国之外,任何一个邦国四周都有其他邦国存在,因而所有这些邦国都是居于"众国之中部",不独商王国。杜荣坤先生认为古人自称中国,"即'中央之国'的含意",所引用的史料见《韩非子 初见秦》。考《韩非子》原文:"赵氏,中央之国也。"其旧注称:"赵居邯郸,燕之南,魏之北,韩之东,故曰'中央'。"这显然是讲赵国居列国中央,跟中国是不是中央之国无关;魏国的位置更是居于列国中央,但文中却未称其为"中央之国"。真正值得注意的倒是殷商的名称。《尔雅 释言》云:"殷,齐,中也。"《尔雅》疏释曰:"殷,齐皆谓正中也。"系强调自己在"天下"万国之中的中心地位而言。《诗 商颂 殷武》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句,毛诗注称:"商邑,京师也。(郑玄)笺云:极,中也。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效,乃四方之中正也。"《易 坤》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说法,《疏》释为:"以黄居中,兼四方之色……居中得正,是正位也。"《礼记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韩非子 扬权》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居中得正,允执其中,天子所居之处非中而何 前述"五服","九服",均以天子所居为中心,由内向外层层构建藩卫之国。故"中国"之"中",并非源自地域位置,而是源自"以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春秋三世说"中的"天下"与"中国"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 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 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人华夏集团,有的进人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中国名称的来源考证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 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中国既中央之国也,第一位护国法师已经把来龙去脉讲的很详细了,但有欠简略.
古代的中国哲人认为我们四周都环海,谓之”四海之内和海内外”,之后又发现周围也有不同的种族,但大多在远离中央的偏远荒蛮地区.所以根据距首都的远近来划分,喜欢称自己为中国,认为离首都越远就越不文明.称之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但随着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河内(不确定)以北的广大地区都在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范围下时,中国就是指这样广袤的地区了.
至于中华,那就更复杂了,中国人开始是炎黄二族的后人,是炎黄族人氏,是汉族的祖先,之后有汉族,之后才有华.现在越南称汉族为华族也是有道理的.

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国家
现在的中国是经历了许多个朝代而演变来的
现在的中国是当年毛主席命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古时候唐朝就叫"大唐",宋朝就叫"大宋",清朝就叫"大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称中国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