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办理etc网点分布:对于暴力事件应如何解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5:55:58
在暴力事件上我总是希望以更严厉的手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认为不以这种手段教训那些小流氓是的人事不行的,这种想法可行么?要是您从心理学角度再谈一下这个问题,那我真是太感谢您了!
我是北京的一名高中学生,虽然并为经历过什么暴力事件,但我觉得暴力事件在我身边徘徊的步法越来越急促了。不知是现在这个社会治安不好,还是我的心不太净!总之我现在感觉我的安全感在一点一点地消失着。之所以我很踌躇是否应以暴制暴,就是怕我前途……我也不希望对他们忍让,而自挫我的良心、自尊。有没有什么万全之策?请您道来,我洗耳恭听!

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正常的,不要说你是一个小孩子了,我都这么大了,有时候还会觉得愤愤不平,有想打人的冲动。我个人认为这是残留在人身上的动物性,不论我们怎样的作出努力,它都将会是长期存在的。因为这是我们在寻求安全感,当动物觉得自己受到威胁时,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自己,我们也是一样的,安全感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我们的联系广泛了,生存模式复杂了,把自己化做自然中的另类了,制定了自己的一套东西,既然这个也是长期发展而来的,我们就应该相信它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因为你不会逆向发展,所以还是努力的成为一个好的人吧!努力的去克制自己,希望你能相信我们一步步的走来是对的,一步步的走下去也是对的。
在北京那样的地方,对你冲击力会更大,但是疾风劲草,相信你会成长,成熟的很快!

现代法治的精神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该获得公正的审判,并得到应得惩罚,而不是简单的以暴制暴。

应该学好武功,碰到坏蛋将其制服送到公安机关。呵呵。不过要三思而后行。

以爆制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以暴制暴

连续当了三年班主任,我发现每届学生中都有几个性格特别暴躁的。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校园暴力的制造者,他们好像是“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随时会给学校带来麻烦。班主任该如何清除班上的“火药桶”呢?我的做法有以下三点。

弄清“火药桶”中火药的种类

问题学生的叛逆性格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原因。一般情况下,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就会到此类学生的家里做家访,倾听家长和孩子的呼声。据我了解,这样的“问题学生”看似是喜欢称王称霸,其实内心非常自卑脆弱。我班的刘志同学在七、八年级时就是学校出了名的“火药桶”,经常和别人打架,并且下手相当狠。我找他谈心,问他为什么那么任性。他告诉我:他的父母对他十分严厉,做错了事往往会遭遇“男女双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就开始和父母对着干。家里和学校似乎都是优秀孩子生活的地方,没有他抬头的机会,所以他看到什么不顺眼的人或不顺眼的事情,就想发泄。

当然,“火药桶”的摘除并不是一次家访或谈心就能成功,只是弄清楚情况,后面的工作就能有的放矢。

及时给“火药桶”泼冷水

学生的叛逆性格一旦形成,很难一下改过来,“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每接手一个新班级,第一次班会课我就会向学生说明:“我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是同学之间为一点小矛盾就打架。”我会告诉学生:同学之间难免有一点“摩擦”,如果别人侵犯了你的权益,是无意的请多宽容,是有意的请告诉我,我会为你妥善解决,千万不能以拳头相对。我们的拳头只能对准敌人和犯罪分子,请珍惜难得的同窗、校友之情。当然,并不是我这么一说,“火药桶”就没了,只是我发现,以后“火药”桶即使爆炸,威力也大大减弱了。我的声明就好像是在向“火药桶”泼冷水。

巧妙摘除“火药桶”

“火药桶”在教室,在学校,终究是祸。对付经常打架的学生,很多老师常用的方法是“以暴治暴”。这种方式也许能暂时奏效,但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然后对症施教才是最好的办法。我班刘强强同学以前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打架的事总有他的份,不是直接参与,就是做幕后“遥控器”。到我班后,他的问题依然不断,每次犯了错误,我从不骂他,而是和他平等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暴力倾向渐渐减弱了,在我面前从未顶过嘴,再没有制造过暴力事件。

宫希友:

不仅仅关注成绩

突然收到以前的学生小刚写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职高毕业后,经过三年的打拼,我已经在县城有了自己的小店,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养活家人已经足够了。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知识的不足,我很后悔上学时没有认真学习。但很庆幸在我人生最紧要的关头遇到了您,您把我从邪路上拉了回来……”

一席话,把我拉回到五年前。那时我刚当班主任,不少同事告诉我:小刚分在你的班,有你好受的。我虽然不认识小刚,但其大名却如雷贯耳:结成“五义帮”,自认老大,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无所不为;曾经因为打架,被派出所传讯过,是学校、老师、同学、家长都头疼的人物。

该怎么办呢?我首先对小刚进行了一次家访。在家访中我了解到,小刚的父母经常吵闹、打架,根本无暇顾及对小刚的教育,导致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刚形成了怪戾的性格,又由于他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接触,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我一直在想,作为教育者,我能做什么?经过一番准备后,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约小刚到校外操场散步。望着小刚充满敌意的目光,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谈起了小刚感兴趣的足球。一谈起足球,小刚兴奋起来,话也多了很多,我趁机把话题转到上周日泰山队大败大连队的比赛。小刚气愤起来:“泰山队踢得太乱了!进攻压不出去,防守又回不来,不败才怪呢!”我趁热打铁地问:“你认为泰山队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小刚不假思索地说:“场上队员思想不统一,组织太乱,一盘散沙。”我趁机说:“这就像我们的班集体,如果思想不统一,组织太乱,是不是也是一盘散沙呀?”兴奋的小刚一下子沉默下来。我没有继续追问,而是向他谈起了我自己在初中、高中、大学时与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刻苦攻读,结下深厚友谊的往事。我最后对他说:“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最纯洁的,容不得一点沙子,如果友谊掺进了其他一些不健康的东西,那就不是友谊了。”望着沉默的小刚,我鼓励说:“今天我很高兴有你这个球迷朋友,希望我们今后能继续交流。”

以后的几天,我有意识地约请其他科任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给他一些鼓励。一周后我们终于见到了效果:小刚交作业了!老师们在办公室里纷纷相传。

面对小刚的进步,我加大了转变攻势:大胆地把一些集体活动交给小刚,充分发挥他的组织才能。冬季篮球赛,小刚率领队员刻苦训练,一举夺得了我班自升入初中以来的第一个冠军。同学们首尝冠军的滋味,高兴地把小刚抛了起来。第二天,我宣布任命小刚为体育委员。此后的小刚自动解散了“五义帮”,热心组织班内的各项活动,团结同学,一直到毕业再没打过一次架。

初中毕业时,由于功课落得较多,他听从了我的建议,上了职业高中。他的父亲,一位朴实的农民,在小刚毕业时,拉着我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对比小刚的转变,我们不难看出:学校里出现小刚这样的校园暴力制造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学校、老师、社会把目光都聚集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时,我们缺少相应的关心,更没有为他们提供引导和帮助。实际上是我们一步步把他们推向了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境地。因此,学校出现暴力事件,责任在学校,在老师。通过小刚的转变,我认为: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转变他。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暴力终究会远离校园这一方净土。

陈孝花:

正义不是施暴的理由

周一到校,听说我们班学生上周六打架了,而且是以滨为首的好几个人围着国一个人动的手。我先把国喊来询问情况,国却告诉我:“是我错了,我不该上课说话。”

原来周六上数学课的时候,国跟后面的同学说话,老师批评了他。接下来的第二节课,又因为国上课睡觉没听到老师的提问,老师一怒之下,干脆不讲课了。一下课,滨和几个孩子就把怒气发泄到国身上了。国当时也很冲动,就打起来了。

我找来滨和参与此事的几个孩子询问,他们告诉我:因为国上数学课经常说话,老师很生气,屡次强调纪律,但国置若罔闻。

“我们有资格保证自己听课不受影响,因为他的屡次犯错,严重影响了老师讲课的情绪,影响了我们大家的学习。”他们的理由听起来很充分。“我们也是为了咱们这个班级”,他们理直气壮。

“你们能这么想我很高兴,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打了他,他从此就不随便说话了吗?得让他心服口服才行啊!”

“心服口服?他随便惯了,不打能改吗?老师,你不也经常因为这事批评他吗?可他改了吗?他的心早麻木了,就算你说十遍百遍,他也会照旧,该怎样玩就怎样玩,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对于这种人,口头教育根本不管用,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滨仍振振有辞。

“他上课老说话是不对,可是我们打他就对吗?举个例子:一个小偷在车上偷钱被抓住了,在警察还没来之前,有个人上去三下五除二把他给打伤了,你们说打他的那个人做得对吗?”

“不对。”滨抢着说。

“怎么不对?他也是因为正义啊!”

滨摸摸自己的脑袋瓜,不好意思的笑笑:“老师,我们知道错了,我们去给他道歉。”

“孩子,记住:正义不是施暴的理由。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我故意问。

“我们慢慢跟他谈,他犯一次,我们就提醒他一次。”

“这就对了。你们挺聪明的嘛!”

“我拿眼睛瞪他,我的眼睛也是很厉害的。”滨冲我做了个鬼脸。

朱定军:

学好《思想品德》课

现在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对与升学考试无关的学科如“体、音、美、地、生、劳、计算机”等副课存在着歧视,在课时计算、奖金发放及评优评先方面对副课老师更是不公,《思想品德》课也是如此。这必然导致教这类科目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也完全是为了应付,反正是副科嘛,乐得自在。有的学校还让一些主科的老师来兼教副科,那必然是主科为主,副科为副了。甚至有的学校是把主课教得差的老师改教副课,把这当作是一种惩罚,《思想品德》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本中,有关于控制情绪与珍爱生命的课程,如能正确地讲授实行,定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充分发挥课程的作用,正确地引导教育,他们就可以知道情绪是可以调适的,知道有了不良情绪该如何去排解……

如果这些课程都能踏踏实实地开展起来的话,必然能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不仅能减少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还会促进生生及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已经全面铺开,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发展。愿课改的东风早日吹到我们这些基层学校,使得《思想品德》课也能踏踏实实地上好。

廖忠钰:

加强法制教育最有效

我曾处理过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小年的学习成绩不好,小顺和别的同学经过小年面前时,多看了小年几眼,而且还笑着对同学说了两句话。小年虽然不知道小顺说的是什么,但总觉得小顺在说他的坏话,于是揪着小顺一阵暴打,把小顺的脸都打花了。事件正好发生在我上课之前。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我还是利用那节课的时间,把“侵犯人身权利罪”、“故意伤害罪”和“正当防卫”等法律常识给全班同学讲解了一遍。当我说到“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时,学生发出一阵“啊”声。不用我催促,小年主动向小顺道了歉。自从我上了那节法制课后,学生之间打架骂人的事件少多了。因为打架骂人在一定程度上都“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利”,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现在的学生,虽然知识面越来越广,但由于家庭过度的重视和保护,责任心越来越差,而且除了一句“老师打人违法”外,法律知识几乎为零。而一些大众媒介,特别是一些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动画片、偶像剧里,对强者的刻画几乎都有武力至上的倾向。学生模仿力强,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没有想到使用武力的后果。所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就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点。

马先勇:

引导学生讨论暴力事件

我每接一个新班级,都会先组织一次讨论暴力行为的主题班会。一般先让学生讲自己经历过的暴力事件,然后引导他们设想,如果不使用暴力,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当然也会提醒他们认真想想,如果一味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会有什么后果。我还让学生把印象比较深的暴力事件写下来,他们往往不自觉地会做一点简单的评议,有的甚至还会略加分析,不仅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暴力的危害,还能从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我也经常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法纪校规,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使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法规校纪,引导他们自觉避免暴力冲突。

有时我会让学生讨论社会上发生的暴力事件,在评判对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关注事件的发展后果。因为社会上的暴力事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精神方面的影响也很突出。通过对这些暴力事件的讨论,使学生对暴力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暴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我曾经给学生讲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别人打了你,你觉得你不还手的话,不仅吃了亏还会被人耻笑,于是你还手;当然对方也不甘示弱,结果你就不是挨了一下;对方挨了打,但你自己也挨了更多打,好像也说不上“沾光”。假如你换一种方式,也许会得到对方的道歉,还有尊重。

我想,要想让学生远离暴力,还是先让学生认识暴力,自觉预想到暴力的后果,然后才能逐渐达到预防暴力事件发生的目的。

尹玉义:

危机在你不曾深入的细微之处

去年的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两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因一件小事扭打在一起,事后吃亏的那个学生不甘挨打,又纠集了几个男生把那个打他的学生强行拖到校外的玉米地里一顿暴打,打断了两根肋骨;结果打人的和被打的都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这件事教训深刻,作为班主任我认真地反省:首先是我没有意识到校园暴力的严重性,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以事实来讲明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危害和后果;其次,班里没有及时的“预警”系统,出现违反校纪班规的不良苗头班主任不能及时掌握信息,贻误了处理的最佳时间;再次,缺乏与家长的沟通,没有通过家长会等渠道奉劝家长不要给孩子灌输“在外面别太老实了,人家打咱咱就打他”的不良思想。通过此事,我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就在学生身边,就在班级管理中你不曾深入的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