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重置服务密码短信:有关历史遗留户的居住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05:43:55
我家居住在一个以前公社留下的房子和用地,...直到现在有23年的历史,前几年我爸爸去申办常用居住证,因为村上的领导在丛中乱扯,说我们家已经有居住证了,而让我们家没有申办到证,而到今年村上要搬办公室,但是没有基金,所以要变卖我家和他们村上的居住、办公土地,来做重盖办公室的基金。如果我们要的话要出6000-7000元才可以得到那80平方米的居住地。我们有没有权利拿到这块地的使用权,他们那么做对么?有何法律依据?

回答:小城浪子
新手
3月31日 19:15 和为贵”,句出《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类似的古训很多,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说的“和”。儒家的“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是通过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和为贵,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不仅儒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有机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为反对战争。

“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自古至今,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歧异,思想、语言的差别,乃至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冲突不胜枚举,以至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剧。和为贵的观念,对匡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不无裨益。

然而, “和”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亲人、朋友、同事、同志之间,一般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当然要讲和为贵;对于为非作歹的歹徒,穷凶极恶的恶棍,不是不可以讲和为贵,前提是他们必须放下屠刀凶器、主动改邪归正,或者受到强力制裁、废除武功,丧失作恶能力。不然,泛泛而谈和为贵,很容易流于迂腐、乡愿、和稀泥,成了无原则无是非的纵容,甚至成为罪恶的帮闲。

例如,对于老萨这个独裁魔王、战争狂人、危险分子、邪恶凶徒,只有武力,才能逼他或打他出局,武力解决是最好最干脆最根本的办法。美国的“倒萨”,正是追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和平。某些人却拼命与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的美英政府唱对台戏,口口声声“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和为贵”,就给人以和稀泥无是非的嫌疑,而且明显地起了纵容、帮闲老萨的作用。

当腐败份子利用手中权力一次次砸向上访的农民、下岗的工人,一次次抓捕、关押他们之时,不说和为贵;对于呼吁反腐、追求民主的忧国忧民的勇敢学生、热血志士和异议分子,不说和为贵;对于同祖同文、血浓于水的台湾同胞时,不说和为贵,对于在国内大搞暴力恐怖、在国际大耍流氓手段的萨达姆,却强调起“和为贵”来了。

中美首次合作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展示。到过美国5次的孙家正向记者坦言:“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欢迎程度出乎我的意料。”回应它的是数以万计慕名观看中国艺术的美国观众,是《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大篇幅的专题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部主任伊丽莎白·依科诺米的话说:“中国文化节在美国,尤其是在华盛顿的举办恰逢其时。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对中国的全景式介绍,同时也展示出中国注入世界的积极因素。”

在名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的演讲中,孙家正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情怀、中国精神,其中凝聚着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追求与梦想,并自信以此可以与世界心灵相通。

这种情怀与精神蕴涵在中国文化节30余个项目中。美方总协调人——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阿莉西亚·亚当斯说,长达4年的合作使他与中国同行建立起深厚的默契与友谊。双方共同遴选的项目融合了中国的传统与现代,以共同的艺术诉求连接着东方与西方。

“中国文化节突出体现着‘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著名壁画家孙景波说。中国文化节开幕前夕,孙景波以敦煌飞天为素材创作了一组壁画,表达中国文化对神韵祥和、普天同乐的大同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壁画作为中国政府赠送给肯尼迪中心的礼物,被永久陈列在艾森豪威尔剧场的贵宾休息室里。

义务普及传统文化的北京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四海同心天下一家的情怀,也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对外主张“求同存异”“协和万邦”,对内则力求“和以处众”“政通人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

“中国古代所崇尚的‘和而不同’在中美文化交流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孙家正说。中美两国远隔重洋,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但两国都拥有辽阔的国土,都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融合的国家,都生活着勤劳智慧的人民。中美两国差异甚大,这种差异自然会带来某些碰撞和摩擦,但同时,正因为差异,才产生相互的吸引力。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的美国人白蓓莉说:“美国和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和中国朋友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但我很喜爱中国艺术,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中国的音乐都使人感到舒缓和轻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认为,在一个文化多元而又互补的世界里,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矛盾难以避免,但不应诉诸武力,而应以和平的方式化解。中华文化恰好可以提供解决冲突的思维和办法。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中文化交流的美国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说:“美国现在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携手。美中双方都应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平等相待,合作共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扬帆认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仅与传统文化的和合之道一脉相承,也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谋而合。

10月3日晚,美国人华生·怀亚特和他的未婚妻在富利尔美术馆刚刚听完中国民乐演出,“那种琴瑟相合的意境难以用语言形容,将我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怀亚特意犹未尽地回味着。他还告诉记者,他准备在未来的一个月里“尽最大可能参加所有的中国文化节活动。……这是美中文化的和谐对话,参与其中是一件幸事。”

“以人为本体,以和为尺度,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核,也是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中国文化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幕之际,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当地时间3日上午在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这样告诉在座的美国文化、传媒界高层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