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彬股市直播室:唐朝李渊至武则天时期的服饰、茶叶和经济作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05:49:02
我想要一些唐朝李渊至武则天时期的服饰、茶叶和经济作物的描述。
时兴的茶叶名称和制作工艺,平常百姓吃的粮食主要是什么。
唐朝服饰的款式,鞋子,从头到脚,贵族、官宦从头穿到脚的东西分别都叫什么,制作材料。
唐朝的布料除了绫、络、绸、缎,还有其它常用布料的名称,和用途。这个时期的外交很繁荣呀,用来交换的布料除了丝绸还有的是什么?

唐朝服饰(男装)
以袍衫为主,其在秦汉和魏晋的基础上,又掺揉了胡装的风格.圆领、窄袖、领、袖等部位不设缘边装饰,袍长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带。唐代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为袍式。一般士庶也穿,但服色受限,故多穿白色的。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半臂的半袖上衣,原来是隋朝的内官服装,唐朝时候流行于民间。其形式是合领、对襟、半袖,衣长至膝,常春秋穿着。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朝的女服,这是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唐朝的饮食习俗。
一般而言,饮食习俗是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也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会不断出现缓慢、渐进的变化。在这里,新的饮食原料和烹饪方式就成为一种新变量,而新变量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又与对外文化的交流相联。唐代的饮食文化变迁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说法。胡食在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唐最盛。《新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面食有餢飳、毕罗、胡饼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饼,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毕罗一语源自波斯语,一般认为它是指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唐代长安有许多经营毕罗的食店,有蟹黄毕罗、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等。胡饼即芝麻烧饼,中间夹以肉馅。卖胡饼的店摊十分普遍,据《资治通鉴·玄宗纪》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至咸阳集贤宫时,正值中午,“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西域的名酒及其制作方法也在唐代传入中国,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记载,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歌咏葡萄酒的唐诗。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使得中国古代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其意义不亚于葡萄酒酿法的引进的饮食习俗
这里再说几种当时特色的宴席
(1)烧尾宴
古代名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烧尾宴”。
(2)状元宴
始于隋唐,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每当乡试、会试、殿试揭榜之后,礼部大臣、州郡长官、地方缙绅或儒学士子,都要分别为新科举人、贡士、进士和状元举办庆贺酒宴,其名目多达50余种,最著名的是鹿鸣宴、闻喜宴、曲江宴、探花宴、樱桃宴和琼林宴,在中国烹饪史和中国筵宴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