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室布置:历史上真的有董鄂妃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3 06:06:37
...

近日做顺治网站,顺手编了一份董鄂氏本事年谱,与喜欢福临和董鄂氏的朋友们分享,同时希望大家指正。

董鄂氏本事年谱崇德四年(1639年)董鄂氏生,属正白旗。顺治十三年三月初六(1656年3月31日)前锋统领鄂硕擢为内大臣。(杨珍女士以鄂硕在此段前后的升迁情况,判断董鄂氏入宫早在顺治十三年三月之前,可供参考。)八月廿二日(1656年10月14日)董鄂氏被立为贤妃,时年十八。八月廿八日 拟晋封董鄂氏为皇贵妃。(《董后行状》言九月进秩册。)十二月初六(1657年1月19日)行皇贵妃册封礼。顺治十四年正月(1657年)封鄂硕三等伯。九月 鄂硕卒。十月初七丑时(1657年11月12日)荣亲王生。(董鄂氏生荣亲王为难产,病或从此生。荣亲王出生前不久,福临认识了憨璞聪禅师,并曾在11月9日召憨璞聪禅师入宫。)十月初八 福临朱谕礼部为“第一子”议行典礼。同月追赠鄂硕为侯。冬 太后病。(十二月廿八日(1658年1月31日)太后病愈。)顺治十五年正月初七(1658年2月8日)停皇后中宫笺奏。正月廿四日(1658年2月25日)荣亲王卒。二月 皇后病。因董鄂氏兄卒,少弟费扬古袭爵,年十四。悼妃卒。三月廿五日(1658年4月27日)复进皇后中宫笺奏。三月廿七日(1658年4月29日)追封皇四子和硕荣亲王。八月廿七日(1658年9月24日)葬荣亲王于黄花山。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十二日(1659年12月22日-1660年1月23日)福临进行了一次多重目的的长途行猎,其中似曾与董鄂氏共奉太后赴汤泉。顺治十七年春(1660年)永寿宫病。(章乃炜先生以为或即废后。)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卒。八月廿一日 追封董鄂氏为皇后。八月廿六日 行追封礼。九月 因董鄂氏追封为皇后,晋封其伯父罗硕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康熙二年六月初六壬寅(1663年7月10日),董鄂氏与福临同葬清孝陵。(参考的书籍有:《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清史编年顺治卷》、《清史编年康熙卷》、《清史稿鄂硕传》、《清史稿费扬古传》、《清史稿后妃传》、福临《董后行状》、章乃炜《清宫述闻》、陈垣《语录与顺治朝廷》、杨珍《董鄂妃的来历与董鄂妃之死》、《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九》顺治朱谕)

当然有董鄂妃,董鄂是她的姓
但不知道她的名!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都是英雄与美人共存。其中四大美人最为知名,她们都得到了帝王们无与伦比的宠爱。可是,她们都并非能得到真正爱情的女子。包括那祸国殃民的褒姒、赵飞燕等,尽管帝王门对她们宠爱有加,但帝王们如若是知道要以自身性命或者以皇位江山等为代价,这些帝王们还是万万不肯的。就像唐玄宗虽然极度宠爱杨贵妃,但安禄山之乱时,为了保住皇位,还是同意叛军将杨贵妃赐死。这些皇帝,最多迷恋的是她们的美色,倘若说这也算爱情,那么无疑是践踏了这个词了。帝王身边,往往都是佳丽三千,他们很难转情于某一位女子,所以君王的爱情尤其珍稀和可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顺治皇帝无疑是个异端。他的另类,他出生、死亡、爱情、功过,短暂的一生,却都带着传奇的色彩。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顺治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审时度势,更张成法祖制,且倚重汉官,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从他亲政开始逐渐鼎盛起来。他热爱写诗,并极具才情。他曾写过一首《赞僧诗》是这样的:

天下从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在这首诗里,可看的出这位天子多愁善感,他的浪漫与惆怅,使他不像政治家,倒更像一位诗人。他羡慕出尘脱俗的僧家生活,不留恋荣华富贵、江山皇权。这点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不多见。同时顺治皇帝还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痴情的皇帝。他固执,率性而为,一旦痴迷,则难以自拔。就像他痴迷佛学,深爱董鄂妃一样。因为痴迷佛学,他甚至要放弃皇位,皈依佛门。因为深爱董鄂妃,他可以不顾任何政治影响、不顾天下人的唾弃,最后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恋尘世。关于他和董鄂妃的爱情传说,几百年下来经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个历史之谜,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说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这个版本很快就被历史学家们否决。还有一个版本则真实性比较高,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清代有选秀女的制度,但限制是13岁到16岁,而董鄂氏18岁才进宫。所以可以断定,董鄂氏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皇宫的。据考证,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那年董鄂氏16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也因为这个,便注定了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悲剧。顺治皇帝与他第二个皇后大婚时,按照当时清代的规定,王爷们的福晋要进宫侍宴。顺治皇帝由此与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相识相爱,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因此愤而自杀。博穆博果尔死的同年,顺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董鄂妃接到宫中,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顺治皇帝还一度要废第二任皇后,而册封董鄂妃为皇后,可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以及政治影响,他无奈只好作罢。可是,董鄂妃在宫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宠早已超过那个平庸的皇后。

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宠爱有史可查,从为董鄂妃举行隆重的册妃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在清代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顺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天下人分享,给予董鄂妃他所能给予的极致。可惜董鄂妃一直体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更是一病不起,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使得当时他的母亲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杀。为了表达他的悲痛,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陵。并亲手撰写了饱含深情,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回忆了董鄂妃的种种往事,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多情天子的欢喜与哀痛,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表达。顺治死后,陵墓旁葬着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一死,顺治皇帝悲痛欲绝,原本就痴迷佛学的他,更是消极厌世。在董鄂妃去世的当月,他就为自己举行了剃度仪式,据说还取了个法号叫“行痴”,一心想遁入空门。这遭到当时他母亲孝庄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顺治皇帝无奈只好让自己的身边的太监替自己出家。最后,心爱之人的去世,又出家不成,顺治皇帝终于积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仅仅三个多月后,就溘然离世。

能让一代天子痴情至此,由此可见,董鄂妃绝非一般女子。那么董鄂妃到底有多美呢,顺治皇帝形容董鄂妃,曾用“妩媚”这个词来形容。也正是这个形容词,让文人墨客们臆想,满洲女子很少有称得上“妩媚”的。董鄂妃的母亲应该汉族的江南人,否则怎么可能生出这般绝尘的女子。可惜,清代存有许多嫔妃的画像,却唯独没有董鄂妃的。更奇怪的是,顺治皇帝本人非常擅长绘画。他的山水画,以及手指螺纹墨画《渡水牛图》都堪称一绝。还尤其擅长人物速写,据说有一次,他看见一大臣,忽然命令其跪下,这位大臣吓出一身冷汗。顺治对他凝目熟视片刻后,取笔当即画了一幅画像,递给左右诸臣传阅,这位大臣转惊为喜,请顺治将画像赐给自己,顺治却笑而不答,随手将画像付之一炬。可见,顺治皇帝的画画甚为不凡。可是,也许是经久失传,或者是其它原因,偏偏没有董鄂妃的画像流传下来,因此,董鄂妃的容颜自然也成了个千古之谜。

顺治皇帝一生,有很多无奈,他壮志难酬,治国理念得不到支持;他无力自主的婚姻,不能把自己最爱的人封为皇后,这些都给予了他无限的伤感。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顺治皇帝在没有遇到董鄂妃之前,也曾纵情于声色,董鄂妃进宫后,少年天子忽然转了性子,专情起来。正所谓是万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很想知道,在几百年前,顺治皇帝和董鄂妃那该是怎样惊世骇俗的相遇,谱写了这样刻骨悲壮的爱情故事。两个如此相爱的人,虽然不能活着白头偕老,死后能葬在一起,终也算美满了。虽然董鄂妃的容颜是个迷,但我想,也许她不一定是倾国倾城,顺治所爱的,并不是她的外貌。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便是蒙古知名的美人。却在最后因为性情刁蛮、奢侈无度而落得个被废的下场。顺治皇帝之所以这般宠爱董鄂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据顺治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我想,这些就是董鄂妃能得到天子爱情的真正原因。顺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忆董鄂妃的往日种种,可见,董鄂妃的离世,确实给予这个少年天子致命的打击。一个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宠爱,在历史上则容易留下骂名。董鄂妃却是个例外,在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的时候,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他才万念俱灰。可见,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还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离世,顺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

不久前,曾看过凌力的小说《少年天子》,书中描述了顺治皇帝短暂传奇的一生,描述了他的种种治国方略,他所处身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还有他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更是尤其感人。书中,他们彼此倾慕,彼此相爱。不是因为他是皇帝,不是因为荣华富贵,不是因为世俗的任何东西。爱情在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这部小说读过之后,久久都不能忘怀。后来追看由此书改编的电视剧《少年天子顺治篇》,也是近年来电视剧中难得的佳作。剧中痴情的天子,温婉娴雅的董鄂妃,仿佛真是其人一般。对其中一场戏尤其记忆深刻,顺治皇帝问重病弥留之即的董鄂妃“冷吗?”,董鄂妃回答“冷”。顺治连忙给董鄂妃盖上一层被子,又问“还冷吗?”,董鄂妃又回答“冷”,顺治又盖上一层被子,问“还冷吗”,董鄂妃回答还是 “冷”,顺治只好把董鄂妃抱在怀里,可是董鄂妃仍是不断的说“冷”。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几乎崩溃,手足无措,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喊“我没办法了啊”。身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却始终挽留不住心爱之人的生命。那种悲痛与绝望,让我忍不住跟着他一起流泪。

我们生在这个年代,不能亲眼见证顺治皇帝与董鄂妃这一段旷古之恋。但若有转世,也希望这一对不平凡的恋人能生生世世相爱下去。正如《少年天子顺治篇》这部电视剧的歌曲里所唱的:“西风烈,残阳斜,生与死永相别。来去之间,重重叠叠,云中梦中不见天阶。苍茫人生,古来阴晴圆缺。爱过恨过,临行依然不觉。笑声伴泪水,奔流年年月月,此生悲喜难决。但原风雨路上独行夜,你如花,我如叶,如泣如诉。我是飘零叶,此去永相别,来生相逢处,泪难歇。”

那为人兄答错了,历史上董鄂妃究竟是谁还不清楚...

清初皇帝顺治是历史上有名的多情种子,他爱美人不爱江山,在自己钟爱的妃子去世后,开始万念俱灰。据民间传说,顺治因董鄂妃去世心灰意冷,遁入空门。而董鄂妃究竟是何人呢?是顺治以一般途径纳入宫中的妃子,还是另有来历? 据汤若望回忆录记载,顺治皇帝狂热地爱上了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并在这位军人斥责他夫人时,打了此军人一个耳光,于是这位军人因愤致死,或自杀而死。皇帝于是把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并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产下一子,皇帝本预备立他为将来的皇太子。但是这位皇子竟于数星期之后死去,其母不久亦去逝。这与《御制董妃行状》中说董妃“后于酉冬生荣亲王,未几王薨”的记载相合。于是有人推测董鄂妃实为这位军人之妻。
不过,谁是那个军人,为什么他的夫人在宫禁中竟能自由出入,实是耐人寻味。从其夫人与皇帝的亲近情形看,必为近臣。有人于是开始猜测上述军人即是顺治之弟太宗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即襄亲王。此人卒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七月初三日,终年16岁。董鄂妃于同年八月间在其18岁时即被册封为贤妃,从时间上推测,正好27天的服制刚满。
对董鄂妃进宫时情形,当时诸种史书均没有作过详细的记载,仅仅有顺治在挽词中说她在18岁时,以其德优而被选入宫中。可是选秀制度规定,超过17岁的女子就没有权利参加选秀了。董鄂氏若18岁时才去应选,别说“以德选入掖庭”,就是和众“合例女子”竞争而进宫做侍女的可能性都很小。那时选秀的合适年龄一般在13岁至16岁之间,若把初选、复选、择配、成婚和与襄亲王一起过日子的时间等因素考虑在内,董鄂妃参加选秀的年龄应在15岁左右,也就是顺治十年前后。董鄂氏进宫后没多长时间,顺治便将其赐为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
清初有各宗室及亲郡王命妇轮番入侍后妃制度,作为襄亲王妻子的董鄂氏,当然有进宫的姿格。长时间周旋于内宫,这样自然而然就有机会与皇帝交往。顺治十一年四月,孝庄太后觉察到儿子与弟媳之间有不正当的勾结,赶忙命令停止命妇入侍后妃之例,说以前根本没有此定制,应“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这似乎就是针对顺治与董鄂氏的不正当关系而言。
襄亲王与顺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董鄂氏却是襄亲王的妻子。顺治这种强占弟媳的可恶行为当然不但有辱国体、宗门和家法,更严重的是恶化了满蒙贵族的政治关系,因此孝庄太后当然要竭力反对。首先,她废弃了亲王郡王命妇入侍后妃的旧例,以便不让儿子和董鄂氏继续来往,接着册立孔四贞为东宫,想使顺治转而宠幸孔四贞,可是她所做的一切均没有效果。顺治为了得到弟媳,逼死胞弟,夺占弟媳。对于顺治的种种行为,孝庄太后在无可忍耐时终于亮出“杀手锏”,将董鄂妃除去,也因此导致了顺治出家的闹剧。
以上说法只是一些人的推测而已,在民间,关于董鄂妃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董鄂妃即为明清之际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姓董名白,字青莲,又字小宛,她在19岁时嫁给了当时有名的才子冒襄,冒襄的《影梅庵忆语》记载了董小宛的生平,《忆语》中追述她的生平时不吝笔墨,但对小宛生病及丧葬等事却语焉不详。冒襄写道“到底不谐,今日验兑。”似乎董小宛不是病死,病死应作悼亡之辞,而不至于生出“不谐”之叹。于是有人推测说冒襄以小宛被掳之日作为祭辰,托言小宛已死,实则被掳入宫,赐姓董鄂,晋封贵妃了。
到底董鄂妃是顺治弟媳,还是民间传说之董小宛,尚无人作出肯定的结论,董鄂妃的来历与顺治是否出家一样,成为千古之谜。

《清史稿·后妃传》对董鄂妃有如下记述:“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三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

孝献端敬皇后(1638年-1660年),人称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顺治帝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母。顺治十三年八月入宫,封贤妃,十二月晋封为皇贵妃。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干宫,年仅22岁。死后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闺名珊瑚。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

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

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

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

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

然而董鄂氏毕竟只有十八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

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坐上去的,

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一百零八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地死去了。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

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失于调养,丧失了生育能力。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二十二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悲痛的顺治追封她为“端敬皇后”。

顺治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身体虚弱的顺治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对病魔,迭遭打击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无力与之对抗,奇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岁的福临驾崩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才不过四个多月。(他和董鄂妃死后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荡荡的孝陵里的确没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椁,只有他们的骨灰坛。)

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孝敬母后。“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自非后(《行状》中的后即董鄂氏)在侧,不乐也”。“凡出入,必偕”。

关爱夫君。“其事朕如父”,“晨夕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她婉言善劝福临要勤于政务,爱惜臣民,对刑狱尤要慎重。

友爱后妃。“事今后亦如母”,闻听福临欲废今后,则“长跪顿首固请”,说:“陛下若废皇后,妾必不敢生。”今后患重病时,“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长谭以解之”。永寿宫妃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其御诸嫱嫔,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隐之不以闻。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稍有谇诟。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抑待家人。顺治十四年(1657)九月初四日,鄂硕病故,谥刚毅。福临安慰董鄂妃,董鄂妃擦着眼泪说:“妾岂敢过悲,厪陛下忧?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自谓复何惧,所行或不韪,每用忧念。今幸以时终,荷陛下恩,恤礼至备,妾复何恸哉?”因遂辍哀。

董鄂氏的兄长死了,因为当时董鄂氏正有病,福临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董鄂氏对福临说:“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福临不忍将实情相告,还安慰她。董鄂妃说:“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胁,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

董鄂氏担心父兄依仗自己的地位作出什么有违法纪之事。现在父亲、兄长没闯下什么大乱子就“以时终”了,还蒙受皇家的大恩,这是父兄的造化,自己从此也就安心了,所以也不必过于伤心。

谦恭节俭。“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犹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董鄂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董鄂氏 出生:崇德四年(1639)
属相:兔 父亲:鄂硕
丈夫:顺治帝福临 子女:1子
入宫: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18岁
封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诏封)
封皇贵妃:顺治十三年(1656)十二月
追封皇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九日(诏封)二十一日
最痛心:爱子夭亡 最得意:被夫君视为知己
卒年: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享年:22岁
入葬:康熙二年(1663)六月六日 陵寝:孝陵
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清史稿·后妃传》对董鄂妃有如下记述:“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三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

孝献端敬皇后(1638年-1660年),人称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顺治帝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母。顺治十三年八月入宫,封贤妃,十二月晋封为皇贵妃。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干宫,年仅22岁。死后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闺名珊瑚。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

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

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

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

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

然而董鄂氏毕竟只有十八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

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坐上去的,

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一百零八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地死去了。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

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失于调养,丧失了生育能力。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二十二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悲痛的顺治追封她为“端敬皇后”。

顺治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身体虚弱的顺治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对病魔,迭遭打击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无力与之对抗,奇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岁的福临驾崩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才不过四个多月。(他和董鄂妃死后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荡荡的孝陵里的确没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椁,只有他们的骨灰坛。)

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孝敬母后。“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自非后(《行状》中的后即董鄂氏)在侧,不乐也”。“凡出入,必偕”。

关爱夫君。“其事朕如父”,“晨夕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她婉言善劝福临要勤于政务,爱惜臣民,对刑狱尤要慎重。

友爱后妃。“事今后亦如母”,闻听福临欲废今后,则“长跪顿首固请”,说:“陛下若废皇后,妾必不敢生。”今后患重病时,“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长谭以解之”。永寿宫妃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其御诸嫱嫔,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隐之不以闻。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稍有谇诟。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抑待家人。顺治十四年(1657)九月初四日,鄂硕病故,谥刚毅。福临安慰董鄂妃,董鄂妃擦着眼泪说:“妾岂敢过悲,厪陛下忧?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自谓复何惧,所行或不韪,每用忧念。今幸以时终,荷陛下恩,恤礼至备,妾复何恸哉?”因遂辍哀。

董鄂氏的兄长死了,因为当时董鄂氏正有病,福临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董鄂氏对福临说:“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福临不忍将实情相告,还安慰她。董鄂妃说:“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胁,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

董鄂氏担心父兄依仗自己的地位作出什么有违法纪之事。现在父亲、兄长没闯下什么大乱子就“以时终”了,还蒙受皇家的大恩,这是父兄的造化,自己从此也就安心了,所以也不必过于伤心。

谦恭节俭。“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犹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董鄂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董鄂氏 出生:崇德四年(1639)
属相:兔 父亲:鄂硕
丈夫:顺治帝福临 子女:1子
入宫: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18岁
封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诏封)
封皇贵妃:顺治十三年(1656)十二月
追封皇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九日(诏封)二十一日
最痛心:爱子夭亡 最得意:被夫君视为知己
卒年: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享年:22岁
入葬:康熙二年(1663)六月六日 陵寝:孝陵
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真是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