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乐园地图高清:请写关于《网页站点素质的获取与编辑》的实验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6 15:17:22
1 站点素材的获取途径(文本、图形、音频)
2 站点素材的编辑
A 常见文本格式
B 文本格式转化方法

你好 !~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编辑

一、定义
首先,“优秀编辑”不容易被确切定义,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个编辑是否优秀的尺度也不相同。但当我们站在宏观上来看,还是可以对“优秀编辑”下一个定义的,那就是“能带领一大群人和你共同思考的编辑是优秀编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是一个精神工作者。他所要做的事是把一种意识形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再传达给另一个人。因此,首先要要求编辑的基本素质高于受众素质,至少说在某些方面的素质。这样,你才有能力去做一个精神上的领导者。

二、优秀编辑三部曲

1、认识“道”
老子讲“大道自然”,所以做一切事,成功与否乃是自然而然的。其中包括两层含义:1、符合成功的条件,即成功;2、不符合成功的条件,即失败。两者均可解释为“自然而然”,所以“自然而然”不等于说坐享其成、守株待兔。想获得成功乃是需要运用智慧努力去做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智慧。
首先我们要对“道”有所认识,进而认识“电脑”这个“道”。
“道”是一种形态(精神上的,意识形态)或环境(物质上的,社会环境)。道的形成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因为要形成一种道,必需天时、地利、人和才行,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都对“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说简单,是因为要形成“道”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对其有所关注,并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电脑行业经过多年的孕育,事实证明已形成了一种非常大的“道”。为了讲得通俗一点,我们称之为环境,一种很有生机的环境。投身到这样一种很有生机的环境中来是极富挑战的,因为你所面临的只有两条路——成功与失败。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导致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关键看你是否进入角色,或者讲是否入道。当你入道之后,你便能知道同道中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做着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行其事,必先入其道。

2、编辑工作是对“道”的思考过程
从入道,到认识道,只是一个初级的阶段,这是对编辑素质最基本的要求。你要编辑电脑杂志,不懂得电脑是不行的,只懂得一些表面的东西是不够的。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这个行业,进而获得更多深层次的认识。

3、优秀编辑对“道”有所感悟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认识”和“感悟”的差别在于,认识是以本人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是一种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感悟是从事物本质的角度去思考事物、领悟事物,是一种发送信息的过程。可以这样讲,认识是被动的,而感悟是主动的;认识是别人的,而感悟是自己的。只有当自己对事实本质有所理解和领悟,你才能够将你所认识到的内容清晰地传达给别人,否则那将是不准确的、不客观的、没有思想的。
感悟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基于“认识”的,没有认识就谈不上感悟。

三、文化与生命力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民族有民族文化;家庭有家庭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电脑也有电脑文化。通俗地讲,文化是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共同认识和感受,也是一种精神信仰。大凡重要的古代历史遗迹,尽管有所残缺,但仍能吸引今人去瞻仰。大凡有所成就的大企业,当他要把某种产品推向另一个国家的时候,总是要对当地的文化有所了解。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文化即是生命!
文化是生命力的象征,人的躯体可以腐败,但精神上信仰却可以一代一代永世流传。所以要做一件比较长久的事,你必须让你所做的工作富有文化内涵。或融入旧文化当中,或创造新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事物是不可能长久的。
那么文化内涵如何得来呢?以下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律:
认识->思考->感悟->文化
由此不难看出,要做一个优秀的编辑,他所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是在以上四个步骤中逐步提高。然而新生事物不断,所以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国内的媒体采编合一的情况很普遍,其实这只是一种媒体发展中的过渡形式。在成熟的媒体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截然不同,编辑是更高端的工作,通常只有做过多年的优秀记者才能胜任。编辑的工作性质更复杂,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一个优秀的杂志编辑,要了解什么呢?

首先,他必须完全清楚自己杂志的定位。相对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基本是小众媒体。能让所有年龄背景的人喜欢的杂志梦里才有。所以,编辑了解自己的细分市场。比如《财富》始终坚持自己固定的读者群-中高级经理人,深度报道大企业,大新闻和大人物。当然,这样的读者定位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时是定量的)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为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杂志的编辑思想和风格。不少国外的好期刊每一期都有读者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分析读者的反馈。世界在变,读者也在变化,编辑的理念也要随之改变。优秀的杂志,永远都知道如何去适应读者。

其次, 一本好杂志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财富》追求的是首先是报道的权威性,同时突出商业新闻中激动人心的一面。我们有一句口号:商业是文学、是戏剧。所以,好的编辑在组稿、改稿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记者的个人风格,还要确保文章的风格与杂志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目前国内的财经杂志, 各自的做法不同。有的立足于挖掘黑幕,有的追求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商战技能,都在读者中产生不小的影响。《财富》中文版的宗旨是为中国的经理人提供全球最新的管理信息,我们报道的基调是以乐观、建设性的的态度报道商业。我们乐于强调事物积极的一面,永远给人以信心。比如,在9.11这样的悲剧性事件发生时,我们当期杂志没有选择死人,或是断壁残垣做封面图片,而是选择一位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瓦砾中低头行走的,浑身灰头土脸的高大的经理人的图片。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

那么编辑们有哪些具体工作呢?他们要确定报道的内容,以及用什么方式去报道,也就是报道的策划。同时要考虑的因素是区别于竞争者。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提醒:

首先,杂志编辑不要过多追求独家新闻。因为提倡抢新闻,运作不当,难免会出现来源于记者的不实新闻,这对杂志而言是致命的。杂志没有必要将时效性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而是要力争自己的报道经得相对于报纸而言更长时间的考验,这就应该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文字和图片的质量、以及图文有效的结合等方面综合考虑。我这样说,不是打击杂志记者抢新闻的热情,但是对杂志而言,长于深度和图文的冲击力。

编辑还要懂得如何培养杂志在同行业中的特殊地位。比如《财富》杂志坚持做500强栏目,并一直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从而奠定了权威地位。它现在既为杂志带来了的品牌效应,进入500强也成了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道理很简单,一个企业要想描述自己的综合实力,你只要说,是全球500强, 还是美国500强, 还是中国500强就行了。《财富》已经为你定好了标准。这就是品牌的作用。

编辑还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如何让读者接受一篇长长的深度报道?读者要看精彩的文章。编辑要把记者的文章加工成精品。所以《财富》把新闻报道提升到文学和戏剧的高度。对一个传统的记者和编辑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富于挑战的角色转变。记者要是好的WRITER,编辑的基本功之一是REWRITING。他们要能把通常是枯燥乏味的财经报道变的读起来激动人心。

好的编辑必须时刻树立竞争对手的概念。随时要考虑的问题是:这则新闻竞争对手是怎么报道的?为此我们会放弃,或是重新来做本来已经做好的文章,原因就是要区别于我们的对手。好的编辑应随时关注竞争者的动向,学会写竞争对手研究报告,充分了解他们的动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作为杂志的编辑,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人。时代在变,读者变,编辑如果不变,注定要淘汰。和企业一样,杂志业中的百年老店也寥寥无几,绝无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成功之道。如果说有什么能有助于你的编辑生涯"基业常青"的话,那就是终生学习。

怎样当好财经记者

中国今天的媒体市场面临开放、传媒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杂志是一个主战场。而财经管理类杂志,更是现在的热中之热。由于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所以汇集了不少优秀的记者和编辑。在一份优秀的财经杂志中,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财经记者,能够为读者带来具有趣和有深度的报道呢?我用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财经类的杂志主要以深度报道经济新闻事件和人物为主,经常会涉及到对财经问题分析。在这些报道中,记者的身份是一名报道者呢,还是一位财经问题专家?我想这个问题会让很多初涉财经报道的记者感到困惑。

我认为财经记者不是专家,也没有必要成为专家。但这并不表示财经记者不需要专业知识。相反,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一些商业常识应是财经记者的必备。当然,对这些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必如专家那样深奥,但必须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面对复杂多样的财经新闻,做到成竹在胸。财经记者与专家的另一个区别在于,记者必须具备过人的沟通技巧,而专家潜心钻研学术问题,大多在理论研究中具有丰富经验,但是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使用专业语言,以照顾他们的交流对象。财经记者应该能够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将专家高屋建瓴的评析和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翻译"给读者,使各类经济问题比如股市行情、经济趋势、企业管理等变得浅显易懂,普通读者获取信息就会没有障碍。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总是充斥"平衡记分卡"、"竞合"等专业术语,无疑将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乐趣。其实,大多数读者接触各类财经问题的重要渠道,就是通过媒体这个桥梁,因此,优秀的财经记者往往会产生比专家更大的影响力。《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等优秀的财经期刊虽然风格不尽相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商业大事用平实、有趣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优秀的财经记者应将与读者的"有效"沟通视为必备的技巧。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具备了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的基本素质。

财经记者不一定是作家,不求过度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处于你们现在的阶段,多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做到把基本事实表达清楚就可以。一些刚涉足新闻领域的记者可能会为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可读性而过多借助于文学手段的表达,导致财经报道丧失严谨。其实,对于任何记者而言,第一重要的不是花哨的写作,而是做到客观真实。而对于财经记者,这一要求更高一些。

财经记者也不是教师。现在还有一个误区,一些财经记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忘记了读者的需求主要是对信息的了解,不是来听你讲课。你没必要在分析一个企业时,张口"根据科斯定律如何如何",闭口"波特的竞争力说告诉我们怎样怎样"。当然,这样的财经记者比起不具备这些知识的来说,是进了一步。但读者也是很反感的。可能也只有记者和编辑同行自己会喜欢。高高在上,总是想着教育别人,不会平等地与人交流,是无法成为好记者的。

财经记者也不是评论家。记者主要的是忠实记录事实,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而不是一个介入者,不要总是喜好发表所谓权威的言论。

财经记者不是"无冕之王"。财经记者应该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有读者才会有记者,记者的地位是读者赋予的,不是新闻界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至高无上"。如果不能清醒地看待自己,就有可能变得"自恋"(全场笑声)。

我还想再次强调一下沟通技巧的问题,因为它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很重要。其实,记者在新闻机构中的地位并不高,他的作用在于为媒体的报道提供最基本的素材。但作为高端杂志的财经记者,必须经常和一些企业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分析师、官员等专业人士打交道,这就需要记者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既要说服被采访者接受你的采访,又要在写作中向普通读者靠拢。

沟通技巧还表现在与编辑的交流上。编辑是记者的领导。好的杂志中,通常编辑和记者都有各自明确的责权范围,所以记者应学会在尊重、服从编辑的基础上说服编辑的技巧,共同寻找最合适的报道方式。

财经记者的外语能力自不必说,外语能帮助记者在基础调研、学习中取胜,也是采访的利器。这一点将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

金钱或许也是财经记者面临的一大诱惑。由于经常性接触到营利性的组织机构,一些记者难免会为了私利希望对方提供某种经济上的"好处"(如红包,过度的招待或者证券业的内幕消息)。当然,这并仅仅是是记者本身的问题。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好的记者是不屑于此道的。记者这个职业基本不是赚钱的职业,世界各国大多如此。基本的动力是兴趣和责任感。这一点,希望大家在择业时能有所考虑。
对于财经记者而言,写作是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你们注意:

*尽量避免出现专业词汇,才能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对所采访的东西有足够把握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财富》经常报道通用的韦尔奇,基本上没用过"6SIGMA",最多也就是说他推行有名的QUALITY PROGRAM。
*对于新闻事实要多方求证,向合适的第三方求证。国内的财经报道多为"录音",要么就是记者自己瞎评论,或者找错求证对象,如找经济学家去评价企业,找管理学者谈国家经济政策。国外财经报道中用的比较多的应该是专业分析师,这些人多在研究机构、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工作。
*数字说明一切,财经记者必须对数字敏感。但数字也有欺骗性。国外有LIES, DAMNED LIED AND STATISTICS 之说。不会用数字,你的报道很难让高端读者接受。
*以企业的标准去报道企业,不能以个人好恶和流行道德标准来报道。比如,安然的问题,既要管理层贪婪和缺乏道德的一面,也要看到安然在创新方面的成功一面。
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