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电子版:我想看,高阳的《清朝的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21:31:57
网上有的看吗?

作者简介:

  高阳,本名许晏骈,
  浙江杭州人,台湾
  已故著名作家,擅长于
  史实考据,曾以“野翰
  林”自道。其考据之所
  得,用于评史述史,纠
  谬补遗,亦用于创作历
  史小说。因此他在历史
  方面,有许多令人惊奇
  的发现,在文学方面有
  颇为丰硕的成果。
  他的历史小说《胡雪
  岩三部曲》和史学著作
  《清朝的皇帝》,令人
  叹服。

  --------------------------------------------------------------------------------
  请读片断:

  以下复又攻曾国藩之失云:
  至若广德有贼不攻,宁国无贼不守,致各大股逆
  贼,往来自如,毫无阻遏,臣屡以为言,而曾国藩漠
  然不复介意。前因幼逆漏出,臣复商请调兵以攻广德,
  或因厌其絮聒遂激为此论,亦未可知。然因数而疏可
  也。因意见之蔽,遂发为欺诬之词,似有未可。
  平心而论,广德为全浙门户;皖南倘不在意,左宗棠在浙
  江所受的压力甚大。曾国藩当时以江督受命节制五省军务,所
  握兵权为清朝开国以来所未有。而曾国藩的将将之才,亦为两
  宋以来所罕见,只是方寸之间,尚未能廓然大公,对于局势的
  掌握、兵饷的调度,大致以曾国荃为第一优先;李鸿章其次;杨
  岳斌、鲍超、彭玉麟又次;而对左宗棠、沈葆桢多少有“漠然
  不复介意”之势。左、沈与曾国藩不协,实有由来。
  最后还有一段声明,明其不得不附此奏片的原因:
  臣因军事最尚质实,故不得不辨。至此后公事,均
  仍和衷商办。臣断不敢稍存意见,自重愆尤。
  此表示他是对事不对人。朝廷当时不患百孔千疮,不能料
  理;只患功臣意见不和,所以对左宗棠这一段声明,深表嘉许,
  廷寄中对他的附片如此批复:
  另片奏洪幼逆入浙各情,览奏均悉。朝廷于有功
  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该督于洪幼逆入浙则据情入告,
  于其出境则派兵跟追,均属正办。所称此后公事,仍
  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尤得大臣之体,深
  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
  勉,庶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
  此谕“不欲苛求细故”乃安抚曾氏兄弟,后半段对左宗棠
  的慰勉,相许甚至,已微示将有封爵之赏。
  按:咸同之际的章奏,居满清入关后两百七十年之冠,叙
  事说理,明白晓畅,于委婉曲折之处,情理周至。廷寄亦复如
  此,故上下极少隔阂,视嘉道年间的官文书,每每浮词满纸,拖
  沓吞吐,下有不达之情,上有难言之隐,予人的感觉,截然不
  同。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曾、胡、李皆为翰林,左宗棠虽
  为举人,但腹中诗书,犹胜于李鸿章。此外湘军将领,虽以军
  功起家,但秀才出身者,颇不乏人;军报章奏,亲自改削,甚
  至亲自动手,颇为认真。风气所至,纵或目不识丁,犹非胸无
  点墨;能重视官文书,则官文书的水准自然就会提高。
  其次是,自世宗以至宣宗诸帝,都有师心自用之处,宣宗
  尤甚。因此,军机拟旨,不能就事论事,每须用曲笔游词,微
  讽其意。
  而在同光之际,两官于军务,悉凭公议,恭王、文祥则不
  存成见,惟以协和内外为重。是故秉笔的军机大臣或章京,得
  能畅所欲言。大致诏令章奏,其词和,其气壮者,为盛运将临
  之兆。其词曲,其气弱者,每为乱世之征,此亦文运关乎世运
  之一端。

  后记:

  后记
  《清朝的皇帝》谈到德宗、慈禧先后崩逝,即告结束,未谈
  宣统的原因是:第一,宣统三年之中,溥仪本人无可谈。谈他
  是另一话题。详近略远,史家通则,拙作虽是闲谈,亦期不悖
  史例。如那一来,就会大谈民初人物,甚至还要谈日本人与英
  国人(庄士敦),跑野马会跑得漫无边际,不如就此打住。其次,
  清朝至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政变,庆王、袁世凯与端方等相勾结,
  排去瞿鸿礻几、岑春煌时,爱新觉罗皇朝可说已不可救药。宣统三
  年不过此一皇朝的“弥留”状态,无可谈,亦不必谈了。
  谈完了事实,少不得还要发点议论,犹如纪传以后的论赞。
  兹请先一论清朝亡国的原因,也就是解释,何以丁未政变可以
  看出清朝已无可救药。
  这就要先谈一谈我自己摸索出来的,研究历史的两个关键
  性的问题。一个是,历史的重心在民生,亦就是历史的重心在
  经济,而经济的重心在交通,这交通是广义的,包括水利在内。
  凡有舟楫之利,易求灌溉之益,苟获驰驿之便,何难平准之济?
  任何时代的交通水利都能充分反映经济情况,同时亦可看出军
  事态势的强弱,社会风俗的变迁。
  另一个关键是,了解政治上的中心势力。看支配政治的是
  知识分子、贵族、外戚、宦官,还是藩镇?大致知识分子掌权,
  常为升平盛世;藩镇跋扈,则每成割据的局面,地方有幸有不
  幸。贵族干政,应视所结合的势力为何,结合知识分子,便有
  清明之象;结合外戚或宦官,必致宫廷多故。最坏的是以阉人
  而操国柄,为苍生之大不幸。
  以清朝而言,创业时期自太祖至世祖,大致皆为贵族结合
  知识分子操持国事;至康熙朝则充分尊重知识分子,且无中外
  满汉之畛域,故能成其媲美文景之治。雍正、乾隆、嘉庆亦然,
  但以在上者好尚能力之不同,因而知识分子所能发生的作用亦
  有差异。
  有清国势之衰,肇端于乾隆末年;渐显于嘉庆中期;而大
  著于道光一朝。嘉庆仁厚有余,才智不足,以致雍乾两朝久受
  抑制的贵族,渐有干政的倾向;此种倾向至道光朝益见明显,而
  致命伤则以宣宗资质愚下,近似崇祯,乃发生假知识分子与才
  足以济其恶的小人相结,排斥正统知识分子的现象。
  所谓假知识分子即假道学;此辈历朝皆有,但康熙则敬远
  之,雍正则驱使之,乾隆则狎侮之,至嘉庆朝虽渐见尊重,而
  不若道光之信任曹振镛至其人既殁而犹不悟。但道光一朝,真
  正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虽不甚得意,犹幸假知识分子只能“衡文
  惟遵功令,不取淹博才华之士”,而不能限制“淹博才华之士”
  著书讲学,于是至咸丰一朝,人材蔚起;而自文宗以下,政治
  上对立的派系,不论恭王还是肃顺,皆知重用知识分子,故能
  戡平大乱,成短暂的同光中兴之治。
  至光绪甲申,恭王以次,全班出枢,朝局陡变,此后的政
  治情势,渐趋复杂。就整个爱新觉罗而言,光绪甲申以前,支
  配政治者,不外八旗及知识分子两大中心势力的排宕结合,以
  知识分子为主,结合八旗势力,为最理想的政治型态;其次以
  八旗为主,而知识分子尚有相当发言地位,即如道光末年之危,
  亦尚能挽救。
  及至光绪甲申,政治领导阶层的架构,逐渐发生了基本上
  的变化,此即八旗势力转化为贵族、外戚两种势力;假知识分
  子,亦即徐桐、崇绮一派,昧于外势,实际上可说无知无识的
  顽固守旧派,为慈禧所扶植,以箝制真正知识分子;而李鸿章
  渐有镇藩模样;李莲英勾结内务府揽权,则宦寺介入政事。
  此种种恶势力集结于一女主之下,国事遂不可问。犹幸真
  正知识分子尚能柄政,故虽国脉如丝,尚存一线之望。迨瞿鸿
  礻几罢归,一线之望亦已斩绝,当时的政治领导阶层的架构是:
  一、外戚:军机大臣醇王载沣;度支部尚书载泽(此两人
  虽为贵族,但以外戚身分,始得进用。载沣为慈禧姨表侄;载
  泽为慈禧内侄女婿,亦即德宗的联襟)。
  二、贵族:外务部总理大臣庆王奕劻;民政部尚书善耆;农
  工商部尚书溥庭。
  三、藩镇:军机大臣袁世凯。
  四、宦寺: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世续(内务府大臣应视之
  为宦寺系统)。
  至于张之洞、鹿传霖之在军机,不过聊备一格而已,不能
  与瞿鸿礻几相提并论。如瞿鸿礻几仍旧在位,则奕劻必去;袁世凯不
  得入枢,载泽亦无掌度支的机会,爱新觉罗皇朝之亡,必不致
  如是之速。
  张之洞是汉人知识分子中,效忠爱新觉罗皇朝最后一人。他
  亦早看出来,清祚将移,而以亡国孤臣自命。曾赋诗云: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辛苦李虞文
  陆辈,追随落日到虞渊。
  此诗当作于庚子乱后,“南人不相”指翁同仑禾;次句用天津
  桥闻杜鹃故事,谓早知用翁同仑禾,天下将大乱。“李虞文陆”指
  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虞渊”乃日没之处,张之洞
  以李虞文陆自况,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而“生为大清之
  臣,死作大清之鬼”的忠贞似乎亦情见乎词。但最后竟成了
  “自作多情”。病亟时有《读白乐天<以心感人人心归>乐府
  句》诗云:
  诚感人心心乃归,君臣末世自乖离;岂知人感天
  方感,泪洒香山讽谕诗。
  张秉铎作《张之洞评传》,引此传并加按语云:
  宣统元年,监国将以洵贝勒办海军,涛贝勒管理
  军咨,时之洞已入军机、兼管学部,见监国如此,乃
  面诤曰:“此国家重政,应于通国督抚大员中,选知兵
  者任其事。洵、涛年幼无识,何可以机要为儿戏?”监
  国不听,之洞力争之。监国顿足色然曰:“无关汝事!”
  之洞感愤成疾,遂以不起,此诗即为是而作。
  总而言之,清朝的皇帝,平均要比明朝的皇帝好得多。可
  惜雍乾两朝的许多史实已不可知,倘或辛勤搜求,细心爬梳,也
  许有少数皇帝,尚须重新评价。
  http://www.xishu.com.cn/channel/main/book.aspx?GUID={29C91CC0-238A-4326-8C6B-C28E5A0338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