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9.21元素加点:李白的生平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14:29:10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长在今四川江油县附近,

  旧彰明县青莲乡。出峡前游过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选

  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

  的烙印。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和游览

  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

  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

  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

  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

  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

  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

  陆(公元727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

  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秋

  ,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安

  陆不久,就移家东鲁。

  下面所选《江夏行》,抒写他对平民如商人妇的

  同情;而《淮南卧病书怀寄南中赵蕤》可以找出他的

  纵横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在任城安家。又隐居徂徕

  山,与孔巢父等五人时时酣饮,号称竹溪六逸。其间

  曾回汉、襄一次,并且北游东都、南阳,返东鲁不久

  ,又南下吴越,遇到道士吴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在南陵奉召入长安。

  下面所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可见他有信

  心从正道入仕;《南陵别儿童入京》更活现了奉召入

  京时的高与若狂,也反映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热衷

  四、在长安(742-744年)

  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

  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

  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

  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

  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

  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於一些小

  人,如高力士等,终於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

  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

  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

  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下面所

  选《古风第二十四首》—《大车扬飞尘》明目张胆地讥刺

  时政;《天马歌》是以马自喻,悲叹未遇知人的明主。而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明长安的十丈红尘,没能使他

  放弃对神仙的向往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齐鲁而幽

  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值得大书特书的

  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两人又一起和

  高适,李邑等诗人和大书法家登山临水,诗酒往还。安禄

  山乱起,他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

  (公元756年)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

  幕府。次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

  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

  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

  风涛,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长道路。这一阶段,李白的生活

  经验最丰富,传世诗歌也最多。下面所选的《将进酒》及

  《宣城见杜鹃花》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关心,朝政的不满,

  两次进取功名失败的懊恼,以及对家人、好友、山水、神

  仙的瞥恋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

  衡阳、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

  ,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

  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

  折回,於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

  享年六十二岁。这一阶段李白渐入凄凉老病的晚境,然而

  他的诗情酒兴,还是不减当年。下面所选的《江夏别宋之悌》

  反映了暮年李白对国家无奈之情。 (右图为李白手迹)

  纵观李白一生和传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

  兼纵横家,也掺杂了儒家的影响。他景慕傅说、吕尚、范蠡

  、鲁连、张良、谢安等所谓“安邦定国”的大人物,也企羡

  专诸、侯嬴、荆轲等刺客、游侠者流。他颇有一济苍生的宏

  愿而未能牛刀小试,固然是客观的社会条件限制了他,也是

  他自己主观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热爱袓国人民,痛恨

  邪恶奸伪的性格是不用怀疑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段: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四、在长安(742-744年)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长在今四川江油县附近,

旧彰明县青莲乡。出峡前游过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选

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

的烙印。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和游览

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

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

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

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

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

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

陆(公元727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

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秋

,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安

陆不久,就移家东鲁。

下面所选《江夏行》,抒写他对平民如商人妇的

同情;而《淮南卧病书怀寄南中赵蕤》可以找出他的

纵横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在任城安家。又隐居徂徕

山,与孔巢父等五人时时酣饮,号称竹溪六逸。其间

曾回汉、襄一次,并且北游东都、南阳,返东鲁不久

,又南下吴越,遇到道士吴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在南陵奉召入长安。

下面所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可见他有信

心从正道入仕;《南陵别儿童入京》更活现了奉召入

京时的高与若狂,也反映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热衷

四、在长安(742-744年)

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

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

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

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

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

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於一些小

人,如高力士等,终於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

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

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

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下面所

选《古风第二十四首》—《大车扬飞尘》明目张胆地讥刺

时政;《天马歌》是以马自喻,悲叹未遇知人的明主。而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明长安的十丈红尘,没能使他

放弃对神仙的向往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齐鲁而幽

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值得大书特书的

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两人又一起和

高适,李邑等诗人和大书法家登山临水,诗酒往还。安禄

山乱起,他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

(公元756年)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

幕府。次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

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

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

风涛,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长道路。这一阶段,李白的生活

经验最丰富,传世诗歌也最多。下面所选的《将进酒》及

《宣城见杜鹃花》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关心,朝政的不满,

两次进取功名失败的懊恼,以及对家人、好友、山水、神

仙的瞥恋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

衡阳、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

,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

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

折回,於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

享年六十二岁。这一阶段李白渐入凄凉老病的晚境,然而

他的诗情酒兴,还是不减当年。下面所选的《江夏别宋之悌》

反映了暮年李白对国家无奈之情。 (右图为李白手迹)

纵观李白一生和传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

兼纵横家,也掺杂了儒家的影响。他景慕傅说、吕尚、范蠡

、鲁连、张良、谢安等所谓“安邦定国”的大人物,也企羡

专诸、侯嬴、荆轲等刺客、游侠者流。他颇有一济苍生的宏

愿而未能牛刀小试,固然是客观的社会条件限制了他,也是

他自己主观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热爱袓国人民,痛恨

邪恶奸伪的性格是不用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