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水表壳厂家:有关满族的一些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19:31:42

衣食住行
  正文: 一、服饰
  清朝以前,满族人衣服有长袍、衫、马褂、坎肩,均为布、绸缎制作。春秋穿夹长衫,
  夏季穿单长衫,冬季穿长袍。男人多穿长袍、衫(右下边开襟),上身套穿马褂(四边开襟),
  只有在劳动时才穿短衫。女人穿长袍衫(死开襟),喜欢在衣袍上镶边,俗称“绦子”,上衣
  套穿坎肩(左右开襟)。无论男女,冬季都不穿棉裤。男人出门或劳动时穿套裤,妇女不出门
  ,穿夹裤。男女均穿布鞋,女式鞋绣有花纹,鞋有木底、布底之分。穷苦男子冬天穿靰鞡,
  里面絮有靰鞡草,也有穿狍皮制作的“其克密”。
  男人梳辫子,姑娘梳一或两根辫子。新媳妇梳两把头,已婚妇女平时梳扁髻,盘在头上
  。男子冬天戴耳扇子皮帽,夏天戴帽头或光头。中老年妇女,平时喜欢用白布或白毛巾包头
  。男子腰间系有腰带,佩有烟荷包、烟袋,有的还挂有火镶石和牵褡裢。妇女则佩带烟荷包
  、手帕。
  民国后,装束上最大的变革就是男人将辫子剪掉,妇女着装简洁。解放后,服饰几乎与
  汉族一致,只在节日穿民族服饰。
  二、饮食
  区内的满族人过去主食有小米干饭、黄米干饭、糜子米饭及黄面饽饽(分肉馅、豆馅两种
  )。过年节时食用饺子(称为“哎吉格饽”)。食油以苏子油、猪油为主。蔬菜有白菜、土豆、
  胡萝卜、韭菜、蒜、葱、辣椒、黄瓜、豆角、西胡芦、茄子等。冬季常食酸菜、晒干菜。烧
  酒和红茶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不可缺少的用品。每当农历除夕,晚饭必定吃手把肉。祭祀
  时,要吃黄米面做成的牛舌头饽饽和萨什玛,还要吃肉粥和燎毛肉(带皮猪肉)。杀年猪时,
  喜欢吃白煮猪肉和血肠。春节前,妇女要制做各种熟食装在碗、碟里冻起,待春节期间食用
  ,这个习惯一直延用到现在。
  三、住宅
  满族人的住房以朴素御寒为主,有砖瓦房、草房、土房三种。黑河地区寒冷,以草房居
  多,房架以松木为柱,椽子搭成架,用草拌泥拧成辫子拴在四壁木板上,而后里外抹土三遍
  即成墙。房盖苫泥草。草房一般为正房,可居住三四十年,冬暖夏凉,门窗多是朝南开。屋
  内宽敞,多为两间,外屋为厨房,内安置锅灶。里屋为卧室,有三铺炕,以西炕为贵,家中
  来贵客可请在西炕住;北炕为大,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南炕为小,小辈的姑娘媳妇可住南炕
  。 满族院落较为宽敞,多有篱笆围成。
  四、交通工具
  清朝以前,满族的交通工具为快车、爬犁。快车体轻轮大,装有靠棚,驾以马,为富人
  使用。爬犁有俄式爬犁和大杆爬犁两种。俄式爬犁脚上挂以铁瓦,上面带有用木杆做成的两
  翅;大杆爬犁以桦木弯曲后做腿和辕,上面钉有横木。爬犁多驾以马,有单马、双马之分。
  另外,还有一种小木船,当地人叫做@d:\黑河地区志\images\HZ660140ZA.jpg@d:\黑河地区
  志\images\HZ660140ZB.jpg,木板制成,使用灵便,用以载人。
  解放后,逐步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
  婚丧嫁娶
  正文: 一、婚嫁
  满族人的婚姻,凭媒人说合。双方同意后,男方父母领着儿子到女方家,拜见女方父母
  及长辈,叫认亲。之后,选择吉日,媒人领着男方父母、儿子到女方家,送手饰、布匹、猪
  肉等物,并拜见女方长辈,为定亲。结婚前还要过礼,男方给女方家送布匹、猪肉、酒、钱
  ,女方设宴招待男方。这一天还要请人动剪子(裁衣服)。结婚前一天,女方要往男方家送梳
  妆匣。结婚这一天,男方备喜车,车上所有用物全都披红挂绿。新姑爷骑马披红,同时有娶
  新奶奶、打灯笼、炮搭、赶车的等若干人(必须是单数,回来时双数)陪同。到女方家后,新
  郎要向女方家祖位磕头。娶亲车回婆家后,燃放鞭炮,新娘再由哥哥或叔叔抱下车,新郎、
  新娘拜天地,倒铺红毡进屋,跨马鞍子,新郎用秆杆挑盖头。进屋后,新娘子坐财(坐在炕上
  不动)。晚上,洞房内摆上小桌,桌上放着用红线绳拴着的两个酒壶,新郎、新娘由一男一女
  陪着,围桌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喝交杯酒。这时,窗外有人向窗口撒五谷杂粮,同
  时有唱喜歌的,叫”拉空吉“。过后,将新人推上炕。第二天设宴招待宾客,第三天新婚夫
  妇回到女方家,行回马礼,称为回礼。
  另外,没有儿子的满族人可招上门女婿养老,并可继承岳父家的财产。寡妇则不准再嫁
  。 解放后,旧的陈规陋习已被废除,但有娱乐性的部分被保留下来。
  二、丧葬
  满族人死后,当时就用白布盖住脸,不见天日。死者不分男女皆穿长袍。男的戴帽头、
  系腰带。女的倒梳髻,系包头。男女口中均含口钱,手攥小饽饽。尸体停在铺板上,头朝里
  ,脚朝外。尸前、灵前供“倒头鸡”、“长明灯”和其它食品。死者家属不分男女皆穿长衫
  。人殓前,用酒擦洗死者面目,名曰“开光”。还要拿出死者嘴里含的口钱,并将尸体从窗
  户抬出。棺底要垫上灰炭细面,上面摆上制钱七文,象七星形。院内要立高杆,上挂红布大
  幡,刚竖立的时候全家叩头。棺材是上窄下宽,比较高大,外面画上花等图案,里边糊纸。
  出殡要选择单日。送葬的前一晚,要行辞灵礼,亲友逐个到灵前祭悼,儿子彻夜跪在灵前烧
  香。出殡时用白布系住棺材,主丧的(一般是儿子)抬在前杠,亲友抬着送到墓地。坟墓有的
  用砖砌,有的直接用土埋。葬毕要用酒宴答谢客人。3天以后,死者家属要到坟前祭祀、验坟
  。每逢一七(第一个7天)、二七、三七、五七、七七都要到坟前烧纸祭祀。男人死后9天(女人
  7天)在家里举行出魂仪式,即在死者生前常睡觉的地方铺上褥子,旁边摆上小桌子,供上酒
  盅、酒壶,家属哭悼。百天后脱孝换素服。3年后将死者名字书于家谱中,举行家祭。
  解放后,丧葬中的繁文缛节已被革除,城市实行火葬,农村实行深土葬,仪式简化。
  节庆 礼仪 禁忌
  正文: 一、节庆日
  满族人最主要的节日是春节,各家都备年猪,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筹备过年,包饺子、蒸
  豆包、做宴菜,然后冻起来,预备留到节日吃现成的。农历三十晚间,各家吃团圆饭,晚辈
  要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者给小孩压岁钱,午夜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从初一至初三,亲属
  、朋友间互相拜年,晚辈要向长辈叩头。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吃饺子和元宵,扭秧歌、观花灯。正月十六是黑日子,不分长幼相
  互追逐抹花脸,抹不着黑,便一年不吉利。
  二月初二为龙抬头,吃猪头、猪脚。大人孩子都在这一天剪头发,谓之剃龙头。
  五月初五端午节,天刚亮到野外采艾蒿插到门、窗和箱柜上,还要吃粽子。另外,清明
  节和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鬼节,要到坟上烧纸。
  解放后,除对上述节日仍有保留外,还过“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和
  元旦等节日。
  二、礼仪
  满族人的礼仪较繁,3日一小礼,5天一大礼。晚辈人,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
  到长辈就得打千。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扶膝,似拾物状。女人双手扶
  膝下蹲。家中来客时,小辈的必须前来请安打千。
  满族媳妇对公婆极尽孝道,每天早起先给公婆装烟、倒水,然后再到厨房做饭。吃饭时
  讲究长幼次序,儿媳不能与公婆同桌。儿媳将盛好的饭菜双手奉上桌之后,退至房门外,方
  转身离去。
  解放后,这些礼节只是在老年人中还不同程度有所保留,年青人多已革除,代之是握手
  、鞠躬等。
  三、禁忌
  满族禁食狗肉,禁带狗皮帽、穿狗皮衣。正室西炕不准服丧者、吃狗肉、穿狗皮者和妇
  女坐。死人不能双日子埋。未出嫁的姑娘、没生子女的媳妇,以及砸死、枪打死等非正常死
  亡者,都不能埋在祖坟地。孕妇死后要火葬。闰月年份,不能盖正房,盖房上梁要选吉日。
  小孩生天花时设“忌门”,门口挂草把,草把底部绑红布条。雨后不能让小孩指点虹,否则
  烂手指头。小孩不能站在门坎上,认为会不长个儿。小孩不能吃猪尾,认为吃了晚间身后会
  有声音。小孩晚间不许照镜子,怕他们梦中见着鬼。丧事忌红、白色,喜事忌黑、黄色等。
  解放后,一些陋习逐渐革除。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 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 ,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