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la rain:中医阴阳相对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15:46:36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换言之,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乎阳秘”。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所以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十五口”是指从冬至到立春,从夏至到立秋,均为四十五日而言。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季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阴阳的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只有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故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主刚躁,阴主柔静。动与静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产生了事物的正常运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生发,阴主收藏;阳能化气,阴能成形,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使事物不断地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即阴阳调和。只有如此,生物才有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如果阴阳的统一体没有阴阳的对立和消长,就不可能得到制约和统一。没有制约和统一,阴阳的对立运动也就终止了,事物便因之而消失。任何事物互相对立着的一方面,总是通过消长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的作用。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消长的动态之中的。所谓“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就要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之间的互根互用,不仅仅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的关系而言,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而且还体现于机体的相对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人体的最本质的生理功能是兴奋和抑制,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没有兴奋,也就无所谓抑制;没有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二者之间也是互根互用的。而且还体现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也就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和没有物质运动的功能,二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是从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高度地概括了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没有阴也就无以言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就是说,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机体的生生不息之机也就遭到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此外,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这是由于阴和阳,是指相关事物的对立双方,或本是一个事物内部的对立双方,因而阴和阳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如果阴和阳之间不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也即是说阴和阳之间不是处在一个统一体中,那就不可能发生相互转化的关系。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 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所谓“消长平衡”,即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符合于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规律。也就是说,在绝对运动之中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之中又蕴伏着绝对的运动;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而得到发生和发展的。
  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的不同,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的。
  如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仰制逐渐转向兴奋,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从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所以说,阴阳的消长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平衡状态,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阴阳的消长虽然是绝对的,平衡虽然是相对的,但决不能忽视相对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也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即是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对人体来说,也即是病理状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的转化,虽然也可发生突变,但大多数是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已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说朋新事物生成之时,已倚伏着败亡之因素;当旧事物败亡之时,也孕育着新事物产生的因素。旧事物的发展,就是“变” 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也就是“化”的过程,故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灵枢·论疾诊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 “重”和“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阴有了“重”这个条件,就会转化为阳;阳有了“重”这个条件,就会转化为阴。寒在“极”的条件下,便可向热的方向转化;热在“极”的条件下,便可向寒的方向转化。在这里,条件是主要的,没有—定的条件,便不能转化。
  从四季气候变迁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就是向寒凉转化的起点;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就是逐渐向温热转化的起点。它如昼夜的更迭和自然界云雨的变化也是如此。《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天地之气的升降来说明阴阳的转化。
  就生理而言,抑制和兴奋的互相转化,也是如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属于由阳证转化为阴证。此时,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又可出现好的转机。再如寒饮中阻之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也就是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阴阳的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上述两个病例中,前者的热毒极重,阳气随津液外泄而亡脱,后者的寒饮郁而化热,是促成阴阳互相转化的条件。
  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是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反相成的。理解了这些最基本的观点,进而理解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是比较容易的。

中医阴阳相对说
罗世勋著
上篇
医宗阴阳,阴阳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对。
植物静,守而不移属阴。动物动,行而靡定属阳,植物动物亦阴阳相对也。
植物头在上,枝在下,生长之所需,由下而上,(自阴而阳),动物头在上,肢在下,生活之所需,由上
而下,(自阳而阴),植物动物生活生长之所需,是亦阴阳相对也。
人亦分阴阳,女性为阴,男性为阳。
人身各部位,亦分阴阳。如胸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手为阳,足掌为阴,足背为阳,手掌为阴,手背
为阳,脏为阴,腑为阳,仔细观察之,全身各部,皆阴阳组合成之也。
脏乃藏精气不泄,故为阴,腑乃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命门之所在,医书其说不一,有谓两肾之中即命门,究其所在,虚无定处;又说左肾是肾,右肾即命门,
如此定论,亦属非是;肾者对生,虽对生,其功能一也,硬分两论,不合实际,应另议。
命门有无?曰有,即前后阴间之会阴穴也,功能为司大小便排泄之开‖,不使中气从魄门脱落而阻塞之,
人之死亡也,中气从魄门脱落,曰[落气],本人青年时,曾患脱气,病因症状,打牌熬通夜后,违礼(熬夜
后与爱人同房),空腹于晨五点钟左右,去康定二道桥泡水(洗温泉澡),行经两公里左右时,因疾走过急,
胸中(心窝处)突哽一声,气断,眼黑晕,身无主,蹲地上,觉心紧非常,心子欲落,会阴火热如焚,不知,
顷,苏,气回接,乃徐徐而行,会阴火热如焚者,乃命门力阻中气脱落也,气回接,是命门,火胜,阻脱气
功成。
又满清年代,犯绞刑罪者,刽子手以绳绞罪者颈,气从下落,腹胀如臌,刑松气回,臌气消失,再,臌如
故,起脚肚上一登,气从下落,屁一放,当即毙命,腹之臌,乃命门阻气落出也,起脚登肚,是促气从阴出,
故气出即毙命。
五脏六腑,医书已肯定,但有问题。特提出更正。
肺:医书列为阴脏,位西方属金,四时为秋,夫脏者藏也,藏精气不泄,而肺者乃吐炭纳氧,传化物而不
藏,腑也,列为脏,不恰当,应予更正为阳腑,属火,位南方为丙火,与心相表里。
小肠大肠,医书分别列为小肠腑,属火,与心相表里,大肠腑属金,与肺相表里,此种定论,实属非是,
缘小肠大肠,实为胃腑一气相承之一体也,胃腑所含,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犹膀胱之有左输
尿管右输尿管及出口之尿道然,是以小肠大肠割离胃腑而另立腑非是,应予以更正,而归还本性之面目,而为
胃腑之一部分。
心胞络,乃心脏之脂肪,犹其他脏腑之有脂肪然,不应列为十二经之一,故十二经中剔除之。
骨与肉(肌肤),实为阴阳相对之脏腑。医书未于列入,实未全面,且此脏腑,至关重要,犹树木之干枝
叶,与空气光合而产生所需之元素相同,特提出列为脏腑。
骨与肉相对,骨主生血,阴脏也,肉(肌肤)主与空气光合而供给骨生血之光,氧等,阳腑也,方位居东,
五行属木,四时为春,骨为乙木,肌肤为甲木,骨除生血外,盖骨藏髓,脑为髓海,而脑有五官,眼耳鼻口身,
眼司视,耳司听,鼻司嗅,口司味,身司行,百骸之主也。(司味是口而不是舌)
夫骨与肌肉为人身之躯干,外御风寒暑湿火燥暴力之冲击,内犹雨露之涵育万物而供给各脏腑功能运转所
需之血液,而循环不熄。
心与肺相对,心主血,阴脏也,肺主气,(气即是火)阳腑也,位南方,五行为火,四时为夏,心为丁火,
肺为丙火,血无气则凝,凝则厄运行,肺主吐炭纳氧以供血,心血得氧而循环全身。
肝与胆相对,肝主产胆汁,阴脏也,胆主储运胆汁,阳腑也,方位在西,四时为秋,五行属金,肝为辛金,
胆为庚金,肝主生产胆汁,输之胆囊储存,胆囊禀胃气传达之信息,分别于以浓淡之胆汁,需浓胆囊供给,需
淡册由肝之输胆管,直接输之十二指肠,盖经胆囊储存后之胆汁浓,而由肝之输胆管输出之胆汁淡也。
肾与膀胱相对,肾主过滤血液中各肝脏生化而生产之废物滤出而为尿液,阴脏也,膀胱则司储存尿液,至
饱和而排泄体外,阳腑也,方位居北,五行为水,四时为冬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