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言文有什么意思?:什么是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4:42:27

中国的语言

什么是语文

什么是语文?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
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了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孰轻孰重?一个生活在自己母语环境中的人生下来至多三年就会用这个工具,再上几年学,认识几个字,这个工具就用得更得心应手了。但是,你是用它来摇唇鼓舌地祸国殃民,还是疾呼呐喊着去解民于倒悬?我们每每拜读毛泽东、鲁迅、闻一多等先贤伟人的诗文时,会被那惊风雨、泣鬼神的思想豪情所震撼,而他们义无返顾、言行如一的现实壮举又令人高山仰止。或许,那些“尔曹身与名俱裂”者流的语文功底也不低,但却令人不齿,遗臭万年。好了,语文到底是什么?是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为之延续而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是仁义礼智信,是天下为公,是为人民服务,……当然,蝴蝶鸳鸯、春花秋月、小桥流水、一帘幽梦也是语文,但这温柔乡里的人如果没有一颗爱自然爱人类爱家园的心,没有疾恶如仇的情怀,那美好的一切也会沾上血腥腐臭气了,人又到哪去享受那份温馨或是愁怨呢?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说,我们老祖宗的语文教育也是重在人文情怀的养成。显而易见,学语文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有智慧敏锐的头脑,有豁达正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语文人文性的教育是才是头等大事。

语文的含义包括两方面:语言方面,如何正确地表达;文学方面,如何艺术地表达

1、语指语言,文指文字;
2、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3、语指现代文,文指文言文。

语言文学吧

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是常识;中学语文(母语)课程,或分成两门课——语言(含写作)课和文学课;或合成一门语文课,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对独立的语言(含写作)和文学两个系统;无论是分成两门课还是合成一门课,文学的分量都要重于语言。在我国的大学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也是常识;谁也不会怀疑,为中学培养语文教师的师范大学中文系,就是中国语文系,也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系。
然而,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这一常识,不仅不适用,而且简直还不啻于离经叛道。“语文是什么”这个常识问题,困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竟然长达半个世纪。语文教育专家(更不用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不仅悖乎常识,而且还显得荒谬。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是什么”的权威回答,大抵有三种:
第一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仅空间太狭隘,而且逻辑上也成问题,因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只是语言学科系统的组成部分。总不能因为汉语的方块字掌握起来比拼音文字难度要大,就规定我国的学生要花12年时间去掌握汉字吧?
第二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无限扩大了,所有形成书面文字的东西,一份文件、一个合同、一张便条、一个写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称为文章;收在语文课本里的都是文章,历史课本、地理课本、数学课本、物理课本、政治课本、生理课本地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纳入语文教学系统?这种解释经不起分析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两种解释,虽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视为真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界发动了一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大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育现代化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这场大讨论也有一个极大的遗憾:回避或者绕开了“语文是什么”的回答,未能理直气壮说出常识,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因此也未能确认文学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有的突出地位。于是,这场大讨论前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语文教育界又有了“语文是什么”的第三种权威解释。
第三种解释就是不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排斥性的否定解释;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怎么解释都可以;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就用不着解释了。
语文,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学过。什么叫语文呢?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学。叶圣陶先生却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以上三种见解中,我以为叶圣老的话,最准确。他告诉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就是要立足于口头、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所编写的这本大学语文,也正是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这两个方面“连”在一起。因此,无论在选文,还是在编排上,都依据了这一宗旨。
《大学语文》主教材的顾问金开诚教授在为本教材写的《序》中说:“现在我们随便拿来一种书刊,就可以从中挑出别字错句和文理不通之处;书刊中还往往有粗言脏语。此外,还有些貌似高深之作,许多人看不懂。究竟是读者水平低,还是作者在思维、写作和学风上有问题?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来判断,就是对这种文章作词义、语法和逻辑的分析。如果在这些方面有很多错误,那就意味着学问的载体有问题,这至少会影响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有效传播。还有一种可能是,作者之所以求助于这样的载体,主要是想用来表述自己也不明白的东西,那就更糟了。”看来,学习大学语文,当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语言,是一种工具。没有这种工具,寸步难行;掌握不好这种工具,做人做事,也会感到吃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几乎无时不在共享信息,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的,交往就是说话,用口头语言;如果不是面对面,不是通电话,还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就要用书面语。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强,更高。而现实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有些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乃至更高学历的研究生的语言能力,就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有的因文字表达能力差,竟然连续几年写不成毕业论文,而不得不丢失学位。写作不过关,工作不胜任的情况屡见不鲜。可见,语言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语言符号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在完成其表达使命时才显示出来。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语文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本时期。因此,我们的选文,古今中外都有。在古与今中,以今为主;在中与外中,以中为主。文体上,不求全而求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