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损 英文:谁是曹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09:08:14
他的生平简介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历史给予的评价是乱世奸雄。曹操在治世方面,确有一手: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后,被提升为济南相。上任后,罢免了八名贪赃枉法的官吏,一时使济南的“官”风气改变不少。曹操在夺取大权迁都许昌后,招募流亡农民,垦地屯田,兴修水利,推广种稻,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兵败赤壁后,曹操退回北方,选拔人才,励精图治。用人方面曹操不重个人的门第出身,唯才是举。曹操首先重用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其次重用文人。由于他的在“爱才”,才演绎出了“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故事。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与才女蔡文姬都是曹操的幕僚。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享年65岁。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是,曹操的才和他的野心是举世皆知的。曹操的雄才大略及豪迈进取深深透入他的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同时也有称帝的野心。虽然在表面上他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争的事实 。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
生于公元155年,卒与公元220的曹操,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纵横65个春秋,传下的英雄故事,时时令后人感慨莫叹。观其一生,从举孝廉踏上仕途开始,挟天子以令诸候,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弃汉中。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以孝廉推举为郎,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中平元年(184),出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继任济南相。四年,辞官还乡。次年,受诏为典军校尉,复得军权,奔赴洛阳。时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冲击下摇摇欲坠。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於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成势东伐孙权。但权并非刘琮之流可比。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已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正当军威大振之时,曹操病卒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历史给予的评价是乱世奸雄。曹操在治世方面,确有一手: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后,被提升为济南相。上任后,罢免了八名贪赃枉法的官吏,一时使济南的“官”风气改变不少。曹操在夺取大权迁都许昌后,招募流亡农民,垦地屯田,兴修水利,推广种稻,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兵败赤壁后,曹操退回北方,选拔人才,励精图治。用人方面曹操不重个人的门第出身,唯才是举。曹操首先重用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其次重用文人。由于他的在“爱才”,才演绎出了“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故事。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与才女蔡文姬都是曹操的幕僚。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享年65岁。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是,曹操的才和他的野心是举世皆知的。曹操的雄才大略及豪迈进取深深透入他的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同时也有称帝的野心。虽然在表面上他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争的事实 。
回答者:qlftl - 助理 二级 4-25 13:04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以孝廉推举为郎,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中平元年(184),出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继任济南相。四年,辞官还乡。次年,受诏为典军校尉,复得军权,奔赴洛阳。时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冲击下摇摇欲坠。六年,董卓入朝专权,曹操拒其拉拢,聚兵5000,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次年,参加讨董联军,任奋武将军,拥袁绍为盟主。十余万联军观望不前,曹操孤军奋进,战败而还,遂决意独立发展。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出兵镇压黑山军白绕部,占据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三年,被济北相鲍信等拥为兖州牧。继软硬兼施,收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后来征战的重要力量。曹操立足兖州后,盘踞南阳的袁术向北扩张,勾结割据幽州的公孙瓒,对其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曹操审时度势,表面仍从袁绍,以争取支援,先击溃公孙瓒,继迫袁术败走淮北。初平四年秋,曹操以报杀父之仇为名,贸然进攻徐州,纵军屠杀数万人,因粮尽,于次年春退回兖州。夏,再次出兵徐州,而兖州大部被吕布等乘虚夺占,经艰苦奋战,方收回失地。纳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志·荀?传》)之策,吸取教训,巩固兖、豫二州根据地。建安元年(196),率军至洛阳,靠近汉献帝,受封建德将军、镇东将军,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参预朝政。不久,迫汉献帝迁都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在许县及交通沿线实行屯田,足食强兵,减轻民赋。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遂与兵多地广的袁绍抗衡。建安四年, 曹操为抗击袁绍南进, 预作周密部署,争取战略主动。次年,乘袁绍迟疑不决、刘备新据下邳而兵力分散之机,率军击败刘备,将其赶出徐州,避免了两面受敌。当袁绍统兵10万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境)时,曹操鉴于敌众己寡,先以声东击西战法解白马之围,继退至延津南击败追兵,大挫袁军锐气,再回师官渡(今中牟县境),待机破敌。后采纳部属建议,坚意拒守,并相机先后袭烧袁军故市粮车和屯于乌巢的粮草,乘势发起攻击,歼袁军7万余,致袁绍此后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继而乘胜北上,吞并冀、青、并州,进击幽州。十二年,曹军受阻渤海滨,曹操佯称缓进,率军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带),攀崎岖小道直指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击败袁氏残余势力及与之勾结的乌桓王蹋顿(见曹操攻乌桓之战),统一了中国北方。次年,挥师南下,轻取荆州。又率精骑昼夜兼程追击,大败刘备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境),直下江陵,以图进占江东。由于骄傲轻敌,加之军中流行时疫,且不习水战,以致被孙权刘备联军大败于赤壁(见赤壁之战),被迫退回中原。接着,战胜朝廷内逼让兵权的政敌,致力于巩固北方,同时大治水军。十六年,成功地进行了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又转向东与孙权争夺江淮之地。至二十年,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从此,曹魏在淮南的优势逐渐形成。二十四年,赴汉中,拔曹军出困境,集中兵力于荆州,并着手离间孙刘联盟,欲各个击灭。继唆使孙权袭杀蜀汉名将关羽,使曹军在荆州战场转危为安,迅速形成优势。正当军威大振之时,病卒洛阳。曹操戎马倥偬一生。用兵灵活,长于选将用将,治军严整。严格训练,赏罚分明,座骑惊入麦田,当场割发代首以肃军纪。体恤将士,赢得军心。曹操好兵法,自著兵书十万余言。 又集录诸家兵法为 《接 要》。所著《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他的军事著述大部亡佚,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汇集有曹操存世的用兵文书。

曹操简介 (155~220) 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 的养子。曹操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 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 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初平元年(190), 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与 陶谦、吕布、袁术等连年互相攻战,实力逐渐壮大。建 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拜 司空,封武平侯。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 治优势。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此后即逐步 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20年之久 的战乱。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 权、刘备联军击败,三国鼎立形势初步形成。建安十八 年,封魏公,二十一年,进封魏王。二十五年正月,病 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 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 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 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 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 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 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 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 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 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 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 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征高□时,诗 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 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 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 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 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 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 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 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 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 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 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 《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 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 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 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等。曹操是不信 方士神仙之说的,所以他写这些诗当别有所寄,不能据 此把他与秦皇、汉武的求仙等量齐观。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 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 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 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 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 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 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 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 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 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的散文多是应用性文字,大致可分表、令、书 三大类。其代表作有《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 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 这些文字的共同特点是质朴浑重、率真流畅,写出了曹 操的独特声口。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大半生奋 斗经历,分析当时形势,剖析自己的心志,其中“设使 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等语,写得极 其坦率而有气魄。从东汉以来,散文出现了骈化的趋势, 至汉末而渐显;一般散文作者开始讲求对偶、注重用典。 而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质实明练的文体,在当时独树一 帜。鲁迅曾称赞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 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 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 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 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 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 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 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 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 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 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 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 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 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 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 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 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 《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有关曹操作 品的注释,主要有黄节《魏文帝魏武帝诗注》,北京大 学出版组192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 称《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林俊杰有首歌曲名字就叫<<曹操>>
其歌词是:- 曹操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以孝廉推举为郎,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中平元年(184),出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继任济南相。四年,辞官还乡。次年,受诏为典军校尉,复得军权,奔赴洛阳。时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冲击下摇摇欲坠。六年,董卓入朝专权,曹操拒其拉拢,聚兵5000,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次年,参加讨董联军,任奋武将军,拥袁绍为盟主。十余万联军观望不前,曹操孤军奋进,战败而还,遂决意独立发展。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出兵镇压黑山军白绕部,占据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三年,被济北相鲍信等拥为兖州牧。继软硬兼施,收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后来征战的重要力量。曹操立足兖州后,盘踞南阳的袁术向北扩张,勾结割据幽州的公孙瓒,对其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曹操审时度势,表面仍从袁绍,以争取支援,先击溃公孙瓒,继迫袁术败走淮北。初平四年秋,曹操以报杀父之仇为名,贸然进攻徐州,纵军屠杀数万人,因粮尽,于次年春退回兖州。夏,再次出兵徐州,而兖州大部被吕布等乘虚夺占,经艰苦奋战,方收回失地。纳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志·荀?传》)之策,吸取教训,巩固兖、豫二州根据地。建安元年(196),率军至洛阳,靠近汉献帝,受封建德将军、镇东将军,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参预朝政。不久,迫汉献帝迁都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在许县及交通沿线实行屯田,足食强兵,减轻民赋。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遂与兵多地广的袁绍抗衡。建安四年, 曹操为抗击袁绍南进, 预作周密部署,争取战略主动。次年,乘袁绍迟疑不决、刘备新据下邳而兵力分散之机,率军击败刘备,将其赶出徐州,避免了两面受敌。当袁绍统兵10万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境)时,曹操鉴于敌众己寡,先以声东击西战法解白马之围,继退至延津南击败追兵,大挫袁军锐气,再回师官渡(今中牟县境),待机破敌。后采纳部属建议,坚意拒守,并相机先后袭烧袁军故市粮车和屯于乌巢的粮草,乘势发起攻击,歼袁军7万余,致袁绍此后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继而乘胜北上,吞并冀、青、并州,进击幽州。十二年,曹军受阻渤海滨,曹操佯称缓进,率军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带),攀崎岖小道直指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击败袁氏残余势力及与之勾结的乌桓王蹋顿(见曹操攻乌桓之战),统一了中国北方。次年,挥师南下,轻取荆州。又率精骑昼夜兼程追击,大败刘备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境),直下江陵,以图进占江东。由于骄傲轻敌,加之军中流行时疫,且不习水战,以致被孙权刘备联军大败于赤壁(见赤壁之战),被迫退回中原。接着,战胜朝廷内逼让兵权的政敌,致力于巩固北方,同时大治水军。十六年,成功地进行了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又转向东与孙权争夺江淮之地。至二十年,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从此,曹魏在淮南的优势逐渐形成。二十四年,赴汉中,拔曹军出困境,集中兵力于荆州,并着手离间孙刘联盟,欲各个击灭。继唆使孙权袭杀蜀汉名将关羽,使曹军在荆州战场转危为安,迅速形成优势。正当军威大振之时,病卒洛阳。曹操戎马倥偬一生。用兵灵活,长于选将用将,治军严整。严格训练,赏罚分明,座骑惊入麦田,当场割发代首以肃军纪。体恤将士,赢得军心。曹操好兵法,自著兵书十万余言。 又集录诸家兵法为 《接 要》。所著《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他的军事著述大部亡佚,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汇集有曹操存世的用兵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