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纹理增粗要紧吗:浙江有那些珍稀动.植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3 13:54:28

银杉:常绿乔木,高达20米。枝平列,小枝有毛。叶两型,长枝上的叶放射状散生,长4厘米~5厘米;短枝上的叶轮生,长2.5厘米,线形,下面有白色气孔带。球果。产于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1956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2)水杉:落叶大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2.5米。侧生小枝对生,羽状。叶条形,扁平,长13毫米~20毫米,交互对生成两列,羽状。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圆筒形,长约18毫米~25毫米。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3)珙桐:又称水梨子。落叶乔木,高15米~20米。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球形头状花序,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圆形或卵形,长约7厘米,宽约3厘米~5厘米。我国特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开花时,白色苞片布满树梢,有如群鸽栖息,所以又有“中国鸽子树”之称。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

1.1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1.1 银杏(Ginkgo biloba):银杏科,中生代孑遗植物,被喻为“活化石”,西天目山为最早确认的野生状态银杏产地。海拔300~1200m有野生银杏262株,为世界银杏原产地之一,有胸径1m以上古老大树12株。最大一株在狮子口路旁,高30m,胸径1.23m。最古一株在开山老殿下方,世世代代萌发出大小22个枝干,谓“五代同堂”。
1.1.2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红豆杉科,低海拔处有零星大树5株。
1.1.3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桦木科,为天目山特有种,有“地球独生子”之称。分布于海拔260m处,因毁林种植经济作物,野生大树仅存5株,分布面积约0.4hm2,蓄积量8m3。
1.2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2.1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松科,我国特有单种属。海拔300~1150m有天然分布3800余株,分布面积约290hm2,蓄积量2708m3。胸径50cm以上大树307株,胸径1m以上的古老大树12株。最高一株达58m,胸径1.07m,列全球金钱松之冠,人称“冲天树”。最大的1株高52m,胸径1.16m。
1.2.2 榧树( Torreya grandis) :红豆杉科,海拔800m以下分布广泛,有9000余株,分布面积约1630hm2,蓄积量2708m3。胸径50cm以上大树290株,胸径1 m以上大树4株。黄坞里有1株最大古树,高20m,胸径1.13m。
1.2.3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榆科,海拔800 m以下林中常见,胸径50cm以上大树28株,胸径1 m以上大树2株。最大1株在禅源寺前苗圃中,高40m,胸径1.08m。
1.2.4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蓼科,禅源寺周围有数小片分布,数量约150株。
1.2.5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连香树科,单种属,为心皮分离的古老孑遗植物。三里亭、地藏殿、轿子石、仙人顶北坡大湾等地仅分布7株。
1.2.6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木兰科,天目大峡谷600m处,有野生分布3株。
1.2.7 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sp. biloba):木兰科,横坞、西坞、老殿后、横塘等处有野生分布330株,因早年遭采药剥皮破坏,现存植株多为树桩萌生。
1.2.8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樟科,禅源寺前后低海拔有古老大树8株。
1.2.9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樟科,禅源寺前后及青龙、白虎山上有小片分布,种群数量和面积在不断扩大,有234株,其中大树164株,蓄积量45.0m3,分布面积约1.23hm2。
1.2.10黄山梅(Kirengeshoma palmata):虎耳草科,仙人顶北坡宝剑石和剪刀凹处有分布,有1394株(丛),分布面积约0.20hm2。
1.2.11 野大豆(Glycine soja):豆科,禅源寺周围路边荒地上有分布,数量较多。
1.2.12 花榈木(Ormosia henryi):豆科,天目山林中有零星野生,数量较多。
1.2.13 羊角槭(Acer yangjuechi):槭树科,天目山特有种。海拔900m的曲湾里有野生分布,大树仅1株,胸径74cm,2009年初因树干折断而死亡。现仅存幼树1株。
1.2.14香果树(Emmemopterys henryi):茜草科,老殿、曲湾、西关等地有零星分布,分布广泛,有2627株,分布面积约239hm2,蓄积量776m3,胸径50cm以上大树32株。
2.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稀植物
2.1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榆科,我国特产,大有和老庵有小片分布。分布面积约2.76hm2,蓄积量2.8m3。
2.2 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a):领春木科,仙人顶北坡宝剑石900~1400m有分布,数量较多,因采伐烧炭,多由树桩萌生。有1102株(丛),其中幼树985株(丛),成树117株,蓄积量2m3,分布面积约4.40hm2。
2.3
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毛茛科,新茅蓬和千亩田附近有少量分布。
2.4 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木兰科,外曲湾、三里亭、五里亭有分布,数量有120株。
2.5 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木兰科,七里亭、老殿、里横塘有分布,数量有250株。
2.6 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idii):木兰科,天目山老殿附近有分布,数量稀少,仅存2丛。
2.7 天目木姜子(Litsea auriculata):樟科,开山老殿、太子峰、外曲湾有古老大树。有百年以上古树56株,主要分布于海拔900m以上的山谷混交林中,最大一株在狮子尾巴附近,高18m,胸径88cm。
2.8 杜仲(Eucommia ulmoides):杜仲科,属单种科、属植物。曲湾和五里亭有野生3株。
2.9 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蔷薇科,仙人顶北坡有少量分布。
2.10 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省沽油科,东坞坪、外曲湾有古老大树,约有540株。
2.11 紫茎(Stewartia sinensis):山茶科,七里亭、太子峰等地均有分布,约350株。
2.12 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伞形科,属单种属。火焰山有分布。
2.13
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s):禾本科,老殿前后附近都有分布。
2.14 金刚大(Croomia japonica):百部科,五里亭以上至仙人顶下均有分布。
2.15 延龄草(Trilium tschonoskii):百合科,仙人顶北坡有分布。
2.16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兰科,属单种属。西关和开山老殿有分布。
2.17天麻(Gastrodia elata):兰科,老殿后、大横路、横塘有分布
3.天目山特有种
3.1
天目铁角蕨(Asplenium tianmushanense
):铁角蕨科,七里亭有分布,生于阴湿的岩石上。
3.2
天目金粟兰(Chloranthus tianmushanensis
):金粟兰科,老殿附近分布,生于林下阴湿处。
3.3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桦木科,产于大有村,生于山坡上。分布极窄,目前野生只残存5株。
3.4 贺氏景天(Sedum hoi ):景天科,产于横塘下的林中岩石上。
3.5 天目山景天(Sedum tianmushanense):景天科,产于里曲湾至仙人顶一带,生于山坡林下潮湿处或沟边岩石上。
3.6 羊角槭(Acer yangjuechi ):槭树科,产于里曲湾,野生者现仅存1株幼树。
3.7艺林凤仙花(Impatiens yilingiana):凤仙花科,产于七里亭、狮子口和大树王,生于路边林下阴湿处,是2008年发表的新种。
3.8 短萼紫茎(Stewartia brevicalyx ):山茶科,产于太子峰,生于山坡林中。
3.9 天目当归(Angelica tianmuensis ):伞形科,产于倒挂莲花峰和老殿,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
3.10
天目山蓝(Peristrophe tianmuensis
):爵床科,特产本区,生于林下或草丛中。
3.11天目续断(Dipsacus tianmuensis ):川续断科,产于仙人顶附近。
3.12杭蓟(Cirsium tianmushanicum ):菊科,产于里七湾和地藏殿等,生于混交林下或草丛中。
3.13 天目隐子草(Cleistogenes ramiflora var. tianmushanensis ):禾本科,特产西天目山,生于林下或草丛中。
4.准特有种
4.1天目变豆菜(Sanicula tienmuensis ):伞形科,见于五里亭、里曲湾等处,生于沟谷溪边或林下路边阴湿处。模式标本采自西天目山五里亭。
4.2
天目珍珠菜( Lycimachia tienmushanensis
):报春花科,见于张家村、乌子岭、武山村、禅源寺等地,生于山坡林缘、山沟阴湿处及石缝中。天目山为其模式产地。
4.3天目山薹草(Carex tianmushanica ):莎草科,产于七里亭、狮子口、大树王和老殿,生于林下、路边或草丛中。模式标本采自西天目山。
4.4
天目朴( Celtis
chekiangensis):榆科,产于曲湾、香炉峰、七里亭、老殿、地藏殿、横塘、仙人顶、西关、天目大峡谷、千亩田等处,生于海拔700~1450m的山谷林下、沟边乱石堆。模式标本采自西天目山。
4.5
浙江橐吾(Ligularia chekiangensis
Kitamura):菊科,生于林下及草丛。模式标本采自西天目山。
4.6
浙江蝎子草( Girardinia chingiana
):荨麻科,产于天目村、禅源寺、雨华亭、火焰山脚、老殿,生于海拔260~1090m的林下、林缘或沟谷草丛中。模式标本采自西天目山。
4.7
浙江碎米荠(Cardamine zhejiangensis
):十字花科,见于后山门、三里亭、五里亭、香炉峰、老殿、大镜坞、天目大峡谷、千亩田等地,生于海拔500~1400m的山坡林下岩石上、沟谷水湿地或石缝湿处。模式标本采自西天目山。
4.8
象鼻兰(Nothodoritis zhejiangensis
):兰科,产于禅源寺、朱陀岭、七里亭,附生于树干上。模式标本采自天目山。
4.9 锐角槭(Acer acutum ):槭树科,产于三里亭、五里亭、七里亭、狮子口、张公舍等处,生于沟谷或山坡林中。模式标本采自西天目山。
4.10
白花土元胡 (Corydalis humosa
Migo):罂粟科,产于狮子尾巴、老殿、大横路、仙人顶、大境坞、千亩田等地,生于海拔1000m以上的落叶阔叶林下或岩石下腐殖质丰厚处。浙江特有种,模式标本采自西天目山。
4.11 贤育柳叶箬(Isachne hoi ):禾本科,见于里曲湾,生于路边草丛中。

兽类:黑麂(一级)、树貂(一级)、金钱豹(二级)、穿山甲(二级)、河麂(二级)、豹猫(二级)、小灵猫(二级)、黄麂(省级)、水獭(二级)、毛冠鹿、(二级)
爬行类:舟山眼镜蛇(省级)、
植物:普陀山鹅尔枥(二级)、普陀香樟、水仙、

浙南神奇高山湿地 两年围垦破坏大半

www.blue-skylandscape.com 2004-2-12 中国蓝天园林网

2月12日消息:这是一片神奇的高山湿地。它位于两省三市交界处,海拔1300多米,面积600多亩,四周群山环绕,气候常年温湿,被专家论证为华东最大的高山湿地。而且,它涵养着浙江两大江——瓯江和飞云江的源头水源。然而,人类两年的围垦,破坏了其80%的生态,专家预言,需要十多年的小心呵护才有可能恢复原生态,而辛苦维护着它的人们则正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艰难前行。

罕见的高山乔木湿地

从杭州出发,经高速、盘山公路、机耕路,转了4个多小时,才来到景宁望东洋高山湿地的脚下,负责这片林区和高山湿地维护的上标农场场部便设在这里。

爬行40分钟,到达望东洋。奇怪,上午从杭州出来时还是阴雨霏霏,下午在此处却是一片风和日丽,其海拔可有1300多米呢。场长老梅解释,这里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达13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很是宜人。

迎接我们的是一片丛林,树木密集,齐刷刷5、6米高,碗口粗,光秃秃的树干泛着青色,顶上还结着小颗粒果子,其下,则生长着很多各种各样的灌木。“这就是江南桤木,是望东洋最具特色的树种。”特地陪我们上来的生物老师张彦向我们作了介绍。张老师说,原本望东洋80%的地方生长着这种江南桤木,而且每100平方米可长72株,被称为乔木生态类高山湿地。这种高山湿地,在全国都属罕见。

步入林中,软绵绵的,张老师说,我们是踩在千百年累积起来的枯木枯草上。有清澈的水渠穿林而过,一个个小水潭随处可见。再深入,便有些迷惑,担心走不出来。梅场长在旁介绍,这片江南桤木有40亩,是望东洋唯一没有遭到破坏的地方。

出丛林,往前走没多远,便觉豁然开朗,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椭圆形的盆地,其上大部分是茂密的草丛。“这里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了。”张老师领我们走近看,才发现有些地面已裸露在外,黑土被翻出,踏上去,水沿着鞋边渗透出来。“这就是湿地,已经几个月不下雨了,水却一点儿不会少下去。”“那白色的是盐,经几次开垦,这块地已经盐碱化了。”正当大家沉默时,远处突然有群白鹭从一人多高的草丛后飞起,过了一会儿,又有群水鸭从另一侧飞出,张老师又高兴起来;“三年的养护没有白费,候鸟又回来了”。

副场长小吴叫我们随意蹲在一个小水潭前,拣了颗小石子扔进水中,立刻便有很多小鱼游了出来,使原本看来空无一物的小水潭充满了生机。小吴说,这种鱼很好捉,当地人称其为“懵懂鱼”。

一条长长的碎石道很突然地出现在眼前,与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地不协调。梅场长无奈地说,这就是当时开垦时留下的沟渠,用来排水,后来被他们填了,以防水源严重流失。

珍稀动植物比比皆是

在上标林场办公室,老梅捧出了一本厚厚的相册,他说,这里能真实地看到望东洋当年的美丽。

瞧这漫山遍野的红,成片的闪光红花油茶,在绿叶衬托下,鲜艳欲滴,是春天的望东洋;瞧那一片金黄,亮丽夺目,它叫萱草,又叫黄花菜,是夏天的望东洋;还有各种叫不出名的野花野草,形状和颜色都很独特。据统计,这儿有观赏植物483种,野生药用植物862种,野菜植物野果种质资源也十分丰富。老梅说,一种药材叫大叶三七,多年前在临安发现后就未见踪影,有关部门曾到浙江各大保护区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寻找,都没发现,而在这里只花20分钟就找到了。

一张刚孵出的黄腹角雉照片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老梅得意地介绍,望东洋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272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40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动物有28种。张老师立即在一旁作证,1997年他到望东洋时,就曾听到过云豹的叫声。

林场工人说,望东洋在当地一直被称为懵懂洋。地方志记载:地面江南桤木等灌木林立,黄花菜等茅草覆盖,深可蔽人,涉足其间,如入迷宫,故土名叫懵懂洋。关于懵懂洋的故事很多,如自古以来就曾有人在此开荒、种水稻,可是水稻只长枝叶,一人多高而不现花结穗,当地人称“懵懂长”。大跃进期间,管理部门曾从东北引进500头牛放养,牛来到后便盲目乱奔乱跑,尽管水草鲜美,几天后却全部死亡,人们又说是“懵懂牛”。再后来,1997年大规模开发后,这里曾种过辣椒、土豆、药材等等,同样一无所获。

围垦破坏了80%生态

70岁的张彦是景宁一中生物老师,也是中国动物学会会员。张老师在丽水可算是名人了,早在1984年,他便带领学生们建立起“动物苑舍”,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中学唯一的一个生物馆,内设动物饲养、植物栽培、标本制作等,收集动物标本达1500余件。

张老师告诉我们,他曾陪浙江省林科院、浙大、华东师大等的专家学者10余次到望东洋去考察。“开发前,那可真是块宝地呀”,他感慨着。那时,它还是名副其实的“懵懂洋”,遍布江南桤木,一眼望不着边际。他们往往只敢在外围打转,稍微深入,都必须用长长的竹竿探路,否则,有的地方一脚下去,可以把人淹了。后来开发时,高高的推土机就曾陷了下去,没到了驾驶窗,司机吓坏了,连滚带爬地逃了出来。

张老师介绍,1997年,在他和其它专家的建议下,上标林场就曾将望东洋等高山湿地作为国家级软科学计划上报省科委,但县农办已将其作为宜农荒地上报,并获得国家近百万元的专款。从此,老张他们便没有中断过呼吁,1999年,在县人大的干预下,终于停止开发,并开始了自然保护区的筹建工作,但损失已无法挽回。老人痛心地说,“他们答应核心区给我保留上百亩江南桤木,谁知只在口子上保留了40亩,而且核心区破坏得最为严重”。

护林员柳界清是望东洋的“功臣”。他常年住在望东洋边林场的一座房子里,我们到达那天,刚巧老婆来看他,带了一大袋鱼、青菜、干菜等等。“总算可以改善一下伙食了。”场长老梅跟他开玩笑,40多岁汉子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老梅说,平时他们多是吃干菜。这儿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记者问。“潮湿。一年四季都很潮,尤其是春天的时候,被子真能拧出水来,场里发了电热毯,还是没什么用。”下山的路上,老梅悄悄说,冒着得关节炎和风湿病的风险,每个月只有500元钱,他真觉得对不起职工。

湿地涵养着十余座水电站

老梅也很无奈。为建自然保护区,他们已贴进去了近20万元。为什么大家甘心这么干?老梅说得很实在:靠伐木过日子是没有出路的,从长远看,这是林场唯一的活路。

老梅告诉记者,上标林场属森工企业,改制势在必行。但改制资金缺口太大,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县财政也拿不出钱填补这一缺口。而一旦自然保护区建立,编制人员最少有12——15人,近一半在职职工的出路问题便解决了。而除了规划到保护区的1.7万亩山场外,上标林场还有1.6万亩左右的山林可以安置剩余人员,企业改制问题便迎刃而解。

从2000年起,林场便对望东洋湿地及其四周的山场进行了全面封山,并加大了湿地保护的宣传。但是,封山保护意味着今后就不能再对这些山场的林木进行采伐利用了,今年林场已在为没树好砍而发愁了。而保护区迟迟未能建立,生态补偿资金便无从谈起。

令工人们欣慰的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筹备工作已全部完成,而且,几年的努力使该地区的森林资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涵养了下游十余座大小水电站的主要水源,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方面来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