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测防火涂料:牡丹起源于哪个国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6 15:49:49
牡丹可分为哪些种类,分别起源于哪些国家?

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别名:木芍药
科属:毛莨科,芍药属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声成为观赏植物。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阳之外,以山东荷泽赵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宋代的文豪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曾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可见牡丹早在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广为栽培,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自唐、宋以来千余年间,众多的诗人、骚客,专家、学者,用诗、歌、赋,笔记、小说,图象、花谱,从多方面记述了牡丹花绚丽多彩、国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诗词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牡丹不仅是名贵的观赏花木,而且有较高有经济价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药。它有根皮经过加工称“牡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有泻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宜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生长,不耐严寒酷暑,耐旱怕积水,“筑台植牡丹”也就是说: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则积水,积水烂根。

牡丹喜肥,适牡丹分类三类十二型。即单瓣类、重瓣类、重台类。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菊花台阁型、蔷薇台阁型、皇冠台阁型、绣球台阁型。以下举例说明。

单瓣型:花瓣1—3轮,宽大,雄雌蕊正常。如“黄花魁”、“泼墨紫”、“凤丹”、“盘中取果”以及所有的野生牡丹种。

荷花型:花瓣4—5轮,宽大一致,开放时,形似荷花。如“红云飞片”、“似何莲”、“朱砂垒”。

菊花型:花瓣多轮,自外向内层层排列逐渐变小,如“彩云”,“洛阳红”、“菱花晓翠”。

蔷薇型:花瓣自然增多,自外向显著逐渐变小,少部分雄蕊瓣化呈细碎花瓣;雌蕊稍瓣化或正常。如“紫金盘”、“露珠粉”、“大棕紫”。

托桂型:外瓣明显,宽大且平展;雄蕊瓣化,自外向内变细而稍隆起,呈半球型。如“大胡红”、“鲁粉”、“蓝田玉”。

金环型:外瓣突出且宽大,中瓣狭长竖直,呈金环型。如“朱砂红”、“姚黄”、“首案红”。

皇冠型:外瓣突出,中瓣越离花心越宽大,形如皇冠。如“大胡红”、“烟绒紫”、“赵粉”。

绣球型:雄蕊完全瓣化,排列紧凑,呈球型。如“赤龙换彩”、“银粉金鳞”、“胜丹炉”。

最后四型可以概括为台阁型:由两朵重瓣单花重叠而成。分为“菊花叠”、“蔷薇叠”、“皇冠叠”、“绣球叠”。如“火炼金丹”、“昆山夜光”、“大魏紫”、“紫重楼”等。

从花色上分

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墨紫色的“种生黑”、紫色的“首案红”、绿色的“豆绿”、粉色的“赵粉”、黄色的“姚黄”。还有花色奇特的“二乔”、“娇容三变”等等,另外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

从香型上分

一般白色牡丹多香,紫色具烈香,黄粉具清香,只要“嗅其香便知其花”了。

牡丹叶为3出2回复叶。因品种的不同,叶子所呈出现来的形状、宽窄、厚薄、颜色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大胡红”叶大、圆而肥厚,叶面多平展。如“墨洒金”叶形大而长,但小叶较狭长,质地薄,较稀疏开展或下垂。如“状元红”全叶中等大小,小叶长椭圆型,边缘缺多且较尖、上卷,叶多斜伸。如“豆绿”叶背有一层白绒毛。如“大棕紫”叶色发紫红等。

从枝干上辨别

这一方法是通过株形和分枝方式来区别品种。牡丹为丛生灌木,因不同的品种,其株形和分枝方式也不相同。

直立型:枝条开张角度小,直立向上,节间长,长势强,株丛高大,如“洛阳红”、““桃李增艳”等。

开展型:枝条开张角度大,向四周延伸,株形低矮。如“一品朱衣”、“赵粉”等。

半开展型:介于上述两型之间,如“脂红”、“蓝田玉”等。

分枝方式又分单枝型和丛枝型。

单枝型:当年生枝间较长,着新生芽少,此芽翌年早春抽发成枝,株高,枝稀疏,如“姚黄”、“粉二乔”等。

丛枝型:当年生枝间较短,新生芽多且发枝力强。当年即可形成丛生状短枝,株矮枝密。如“葛巾紫”、“瑛王名宝珠”等。

从芽上识别

牡丹不同的品种,其芽形与芽色也不尽相同。“洛阳春”的芽尖而圆;“朱砂垒”的芽呈狭尖型;“青龙卧墨池”的芽尖而带钩,好似鹰嘴。至于芽色就更为丰富:“百花妒”的芽为黄绿色;“脂红”的芽为绿色;“墨魁”的芽为暗紫色等。芽色与花色有一定的相关性,芽色深者,花色也深;芽色浅者,花色也浅。

从果实上识别

一般结实力强,心皮呈开张轮状辐射排列的品种,多为单瓣和半重瓣品种,如“似金莲”、“凤丹”等。结实率低,果实成簇生状,多为重瓣起楼品种,如“二乔”、“朱砂垒”等。

从根上分辩

牡丹的根部也作为区别其品种的辅助手段。一些品种根系中毛细根少,根的粗细较均匀,如“葛巾紫”。另一些品种有较多毛细根,呈蓬状,如“瑛王名宝珠”大多数品种根为白、黄白、红白色等,而“首案红”根呈紫红色,为识别此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最近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专组人员调查,我国滇、黔、川、藏、新、青、甘、宁、陕、桂、湘、粤、晋、豫、鲁、闽、皖、赣、苏、浙、沪、冀、内蒙古、京、津、黑、辽、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种植,大体分野生种、半野生种及园艺栽培种几种类型。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peony.net/

牡丹原产中国,是我国的国花,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艳、型美、富丽堂皇、雍荣华贵。自古我国人民视牡丹为“和平、幸福、富贵”的象征。
菏泽牡丹属中原牡丹种群,花色丰富多彩,花型千变万化。其主要花色为粉、红(含紫红)紫、蓝、黄、白、黑、绿、复色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淡、浓之分,根据花朵形态和雌雄进化程度,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蔷薇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台阁型九类花型。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落叶灌木,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现在栽培区域遍及全国各地。

栽培类群的起源

(一)牡丹野生种早期驯化栽培的历史考证

牡丹由药用而至观赏栽培,经过了漫长岁月。但早期的驯化栽培究竟始于何时,无从查考,这是由于秦以前牡丹、芍药不分,统称芍药,而芍药在《山海经》、《诗经》中已经提到,距今约3000年。另宋·虞汝明《古琴疏》记载:“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令羿植桐于云和,令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帝相为夏代第五个君王,约公元前1936年至前1909年在位,居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羿又称后羿,是夏代有穷部落的君长。帝相元年即有芍药植于后苑,距今将近4000年。这虽然是一个传说,却有相当的可信度,不过我们仍然不能据此将牡丹栽培起源的历史与芍药等同。因为牡丹花朵大,又具芳香,林区附近的农民群众常常从山林中挖到庭院栽植,这种原始的引种与人工驯化方式应当起源更早,只不过没有记载而已。由此推断,早期的牡丹药用与观赏栽培,距今3000年左右是有可能的。另外,河北柏乡县有汉牡丹的传说,中原第一批观赏牡丹品种又源于河北易县,所以在历史上太行山植被未被破坏时,这一带有野生牡丹分布的可能性极大。

关于牡丹观赏栽培之有据可查的,是宋·余仁中《顾虎头列女传》中有画面描绘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药,顾虎头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公元344—405年在世,可见牡丹的观赏栽培至今已有1600年左右。至于牡丹栽培品种的出现,则自隋始。

(二)中国牡丹栽培类群形成和演化的特点

中国牡丹观赏栽培自进入皇家宫苑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发展高潮,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种群和品种亚群。其中品种最为丰富多彩的首推中原品种群,次为西北品种群,再次为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中国牡丹栽培类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李嘉珏,1989,1992, 1998)。

1、多地起源

由于野生种分布较广泛,中国长江流域以北各牡丹产区多直接由山地引种驯化,杂交选育,形成品种系列,仅西南一带的牡丹主要由外地引种并经长期驯化选育而来。据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当时的洛阳牡丹直接由附近山区野生牡丹变异植株选育而来的品种就有“御袍黄”、“岳山红”、“金系腰”、“洗妆红”、“大叶寿安”、“小叶寿安”等。著名牡丹品种“魏花”出于五代魏仁溥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斫以卖魏氏。”也是由山上移植下来。此外,牡丹产地还有丹州、延州,即今之延安、宜川一带,隋代品种中有“延安黄”,宋代品种中有“丹州黄”、“丹州红”、“延州红”、“玉蒸饼”等;浙江一带,品种有“越山红楼子”;山东一带,品种有“青州红”(鞓红)。除上述产地外,甘肃临夏、临洮、榆中、陇西一带的牡丹,主要由当地紫斑牡丹演化而来,皖南一带的“凤丹”系列品种主要由当地杨山牡丹演化而来。

2、多元起源

根据近年来野生牡丹植物学分类与栽培类群园艺分类研究的进展,发现中国牡丹栽培类群的起源较为复杂,大多为多元起源,由单种起源的纯系已经很少。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牡丹产区有多种野生牡丹同时存在,如陕西延安及其周围见到有矮牡丹、紫斑牡丹,湖北保康至神农架一带则同时见到有卵叶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二是由于各地牡丹品种有着频繁的交流,特别是牡丹主产区常常是各地牡丹珍品荟萃,使得带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间得以实现基因的交流与重新组合。现在各个品种群与野生原种的关系已基本查清。根据最新资料,中国牡丹栽培类群的起源及其演化关系如图1—1所示,各品种群的情况简述如下:①中原牡丹主要表现出矮牡丹的性状特征,如植株较矮,树性较弱;小叶基数为9,端小叶3裂,叶片较大;柱头、花盘、花丝多为紫红色等,但也有紫斑牡丹与杨山牡丹的深刻影响。②西北(甘肃)牡丹主要表现出紫斑牡丹的性状特征,如植株高大,树性较强,小叶数目多,一般在19~21枚,最少为15枚,小叶片较小,叶背多毛;所有品种花瓣基部都有明显的大块黑紫斑(或紫红斑、棕褐斑);大部分品种柱头、花盘、花丝黄白色,部分为紫红色。③江南品种群中,部分品种如“风丹”系列直接表现出杨山牡丹的基本特征,小叶多为15枚,卵状披针形,全缘;柱头、花盘、花丝紫红色;树性强,株高多在1.2米以上。另一部分品种则是中原品种南移后,经风土驯化或进一步经杂交改良后的产物,有着复杂的遗传背景。④在西南品种群的形成过程中,见不到当地野生牡丹如四川牡丹、紫牡丹、黄牡丹以及狭叶牡丹的影响。现在品种主要是中原牡丹西移、甘肃牡丹南移,经长期驯化或杂交改良的产物。上述结论近年来已得到细胞遗传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的证实。

3、主要中心和次要中心

中国观赏牡丹的栽培和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全国虽然有着多个起源中心,但各地的发展并不平衡,因而有主要中心和次要中心的区别。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有着适宜牡丹栽培的气候、土壤条件,唐宋时期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洛阳相继成为牡丹栽培中心,独领风骚数百年,最后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地区为次要中心的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