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涂料施工方案:人类最初是善的还是恶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11:18:35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我们看自古有人性恶还是人性善的辩论,其实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恶的。

恶与善的判断标准是是么,那就是没有绝对标准。

人从动物进化迩来,人本身是自然的,比如,性的占有,利己性等。

这就会带来“恶”,性的占有会产生爱情,也可以产生性犯罪;利己性既会是人认识到“社会契约论”也会恶性膨胀,而不顾他人死活。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揭示人的身体不是社会的结晶,而是混合着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产物,并且人一出生就天生的具有自然性,我们以善与恶的角度观察,婴而本身的人性属性既是扇的也是恶的,所以墨子主张以法治国,若人性为善,要国和为。
但是秦朝一世而忘,说明人性不仅仅是恶的也是善的。
人一来到世上,还没有做恶的手段和娴熟的技艺,所以他们为恶不深,但是人至30以上,就成为渣滓,老油条,该会的差不多都会了,该懂得差不多都懂了,不该麻木的也都能麻木了。

参考一下以下说法

试问人性若是本善,这个世上最初的恶又从哪里来?而且这个世上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本来物产丰饶的地方,却屡屡人民流离失所,贪官大行其是,遍地黑暗?”支奴干道:“但如此而推,找别的例子,却也同样可知人心并非本恶。况且这里的‘本’乃是指根本,并非说另外一面全不存在。”

荷马点了点头,道:“这里所说之人性善恶,不是说一个人出生时是善是恶,而是说人类本身的本性。你所说的,自然也有道理;这世界本来便有善有恶,人之本性自然也是如此。由于人们大都崇善,希望自己和别人都是善人,因此不自觉便希望相信人性本善之说,以资安慰。便是我,其实也是如此。但你们可曾听说过害群之马?”

人最初是一张白纸,当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受到威胁时,出于求生的本能,人出现争夺,这就是恶的出现;过后人发现恶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但长远来讲是不利的,所以人就接受了长辈或外界的善的教育,当然也有一辈子都恶的。如果人一辈子都衣食无忧,人永远都是一张白纸,没有善、恶。

孟子说性本善 荀子说性本恶
没有标准答案

善恶本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也就无所谓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