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劳保市场在哪里:三公九卿是怎样的制度?何时废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06:33:55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

(sangong jiuqing)对秦汉中央官制的一种称谓。三公之设,始于周代,但所指说法不一。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认为周代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代不设周代三公,辅佐皇帝治国者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总揽行政事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图籍秘书和监察。西汉初承秦制,仍设丞相、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汉武帝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末年,废丞相、御史大夫,仿周制,建立三公,名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至此官有三员,名称三公,可谓名实相符。东汉因袭西汉之制,但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大司徒改为司徒,大司空改为司空,合称三公。光武帝为加强专制皇权,将实权全归尚书台,三公受制于尚书。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相专权,三公还要听命于外戚、宦官。三公制逐渐衰落下去。先秦文献中有九卿之说。秦始皇置奉常,掌宗庙祭祀;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名籍;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和皇室生活供给;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治宫室。当时无九卿之称,实际上这些中央事务机构也超过9个。汉初仍如秦,只是名称有所变更,如奉常改太常,郎中令改光禄勋,治粟内史改大司农等。后渐有九卿之称,而将九卿定为九个机构及其长官名称,则始于王莽。现一般以三公九卿概括秦汉中央官制。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点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秦汉中央官制的一种称谓。三公之设,始于周代,但所指说法不一。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认为周代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代不设周代三公,辅佐皇帝治国者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总揽行政事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图籍秘书和监察。西汉初承秦制,仍设丞相、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汉武帝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末年,废丞相、御史大夫,仿周制,建立三公,名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至此官有三员,名称三公,可谓名实相符。东汉因袭西汉之制,但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大司徒改为司徒,大司空改为司空,合称三公。光武帝为加强专制皇权,将实权全归尚书台,三公受制于尚书。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相专权,三公还要听命于外戚、宦官。三公制逐渐衰落下去。先秦文献中有九卿之说。秦始皇置奉常,掌宗庙祭祀;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名籍;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和皇室生活供给;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治宫室。当时无九卿之称,实际上这些中央事务机构也超过9个。汉初仍如秦,只是名称有所变更,如奉常改太常,郎中令改光禄勋,治粟内史改大司农等。后渐有九卿之称,而将九卿定为九个机构及其长官名称,则始于王莽。现一般以三公九卿概括秦汉中央官制。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点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