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砂箱:民族大认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6:30:03
请问有谁知道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认同的局面?

这个说来话长。其实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民族的概念倒不怎么明确,那时候的人们看重的是生活模式。所谓华夏,其实就是一帮奉行定居、有城郭、以农业生产为主,举止行为讲究“礼”的人;所谓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就是那些游牧、无城郭、以渔猎放牧为主,举止行为不同于华夏的人。这两种文明的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交错居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有的原本是蛮夷,由于逐渐受华夏同化而被人以“夏礼”看待,有的原本是华夏,由于逐渐受蛮夷同化而被人以“夷礼”看待。
春秋时代,华夏民族内部礼崩乐坏,周室不兴,外部北有戎狄南有强楚的侵凌,形势岌岌可危。时代呼唤一位华夏文明的领军人物统领大家挽救危局,这人需要有强大的国力和对本文明的执着的信念,这就是齐桓公和管仲,他们的条件满足了上面的需要,齐国经济发达,实力雄厚,文化上受周礼影响较大。他们的尊王攘夷运动得到华夏各国包括周王的认同,形势一度得到缓解。继之而起谋取这场运动主导权的有宋、晋、楚、吴和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一运动的影响传播路径,即从黄河下游地区到黄河中游,随后是长江中部地区,最后是长江下游。特别需注意的是楚、吴和越,他们本是蛮夷,却最终接受了华夏的思想和文化,融入了华夏文明中。这一路径也反映出一个趋势,就是文明的传播总是从发达地区传播到不发达地区,旧的没落了,新的继之而起。春秋时代的形势大体如此。
战国时代,华夏文化继续传播,这次方向是西边的秦国。战国最终的结局,就是最后开化的秦国统一中国,终于确立了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支配地位。中华民族第一期的民族认同过程到此结束。战国时代民族大认同的局面是建立在过去上千年的文明传播的基础上的。

一是我炎黄子孙能容所有的文化基垫;
二是那时天下大乱,我中华大地皆为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