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纳对利物浦:"失之子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8:31:28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句俗语的后句如何理解?

语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原文是: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柳宗元集》说过:"《家语》:子羽有君 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孔子曰:“以容取人,失之子羽。”子羽,乃澹台灭明 也。"

子羽就是那个人,孔子因为他的相貌丑陋而以为他没有才能。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应该是:我只凭相貌去判断人的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②“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句话到真是孔子说的但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子羽是何许人也吧?
其时此公名曰澹台灭明号为子羽,其人少孔子三十九岁,相貌长的很难看,有一次他去见孔子,可是那几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老夫子心情不好,看到他的相貌不佳,便就没太注意他,不久他便离开了孔子,(当然从内心来讲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的)他的学问非常好,后来成的很了不起的人物。历史上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各地的元首们都欢迎他,而他本身还带点英豪侠气。子游在武城发现了他,便又介绍给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就感叹道:“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型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错就错了,孔子承认的错误,孔子还是非常勇于认错的,话又说回来了“人非圣贤,岂能无错。”圣贤不也和人一样吗?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

孔子自己长相就好不到哪里去,为啥嫌弃澹台灭明?
澹台,一看就不是华夏原生姓氏,而是外姓,来自北狄。
当时北狄的地盘已经很逼近鲁国,离得都不远了。
好多北狄部落就华夏化了,包括澹台、鲜于、端木等。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意思是:
孔老夫子一看到这个狄人的长相,毛都没褪干净,心里就想,这个胡虏还想传我衣钵。
于是非常看不起,并为再一次维护华夏正统,而沾沾自喜。
后来,老夫子围着各国转了一圈,发现自己的学问卖不出去,好多弟子都不陪他玩了。
而那个狄族的小子,却传来他坚守华夏礼仪,完全坚持夫子的教导,做得很不错。
好像死的还很符合夫子的理念。
于是,老夫子就唏嘘不已,感慨万千: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老夫子年纪还轻的时候,华夷之辩心理很严重的。
端木赐那么侍奉他,都不怎么遭夫子待见。
老夫子围着列国转了一圈后,心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他讨厌的人也不讨厌了。
华夷之辩也不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