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探索青少年版:朱熹的理学在宋代究竟是起到了推动历史还是导致宋朝越来越积弱的反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5:18:44
众所周知,程朱理学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过宋代却又是整个中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分水岭,作为提出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的学说对宋代偃武修文、对内残酷镇压起义对外拱手称臣的局面提供了哪些理论依据?
诚望各位方家有以教我,谢谢!

肯定是起反作用嘛!中国从宋代开始彻底的衰下去,这和宋理学有不可推卸的关系

反作用。

朱熹理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在对历史过程的认识、解惑上的影响。
朱熹认为,自然界和社会运动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气亦盛衰故也。” (《程氏遗书》卷十五)他以“理”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理”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通天通地、贯古贯今。他用“理气”说,贯通天人古今,以天理流行的情况作为划分历史的依据。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两个阶段,即三代和三代以后。他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他认为对历史起兴衰作用的是天理。“理”是封建纲常名分,是以许多理学家、史学家也从这样角度谈历史的兴衰,以“理”总结兴亡得失。司光马认为维持纲常名分的等级制度,是使“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的根本办法。欧阳修也以“道”与“理”来谈历史的盛衰。他认为“道”高于万事万物,通过“理”支配世界上的万物。认为支配社会兴衰治乱的是“人理”,即封建的纲常伦理。他说:“礼义,冶人之大法;廉耻,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听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认为维持纲常伦理道德,为一个社会兴盛的关键。他以“理”的观点来概括纲常伦理,认为社会的兴衰治乱为“理”所支配。
2.是在对吏书编纂思想上的影响。
①史法、吏例上的影响:
朱熹不满意《资治通鉴》,认为司马光写史不以天理之正的思想编纂史书,因而引发出他对史法、史例等问题的议论。他评《通鉴》,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而不正其名;汉丞相亮出师讨贼,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寻检。” (《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二,《帖黄》)在朱熹看来,《资治通鉴》有两大缺陷,一是不合于纲常、名分的史法,二是编排上眉目不清,难以检寻。他认为离开“义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种“邪说”。《资冶通鉴纲目》是朱熹与其门人共同完成的。他们从天理说立吏例,其中的主导思想是明正统、《语类》山有一段记载:“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其动机是力图把理学渗透到史学中去。
②史书体裁发生变化,同样可以看出理学对史学的影响:
宋代学术史著作得到较大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理学家写学术史作品。宋代重要史学家,几平每一个人都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朱熹,他想使史学成为理学的附庸,提出“先经后史,经细史粗”等观点。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及《资治通鉴纲目》都是宣传天理之正,以适应道统建立的需要。在《资治通鉴纲目》中,他说:“盖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使夫岁年之久行、国统之离合、事辞之详略、议论之同异,通贯晓析如指诸掌。” (《资治通鉴纲目·宇例》)其特点是:
A.表岁以首年,意思是:在大事发生的年岁之行外书写某甲子,遇甲字、子字,则朱书以别之。虽无事,依举要亦备岁年。
B.因年以著统。意思是:凡正统之年,岁下大书(甲子下书年号),非正统者两行分注。
C.大书以提要:即以醒目大字把这一年的史事以提要形式写出来。
D.分注以备言。简要地说,详注史事,辑录吏论、吏评。这样的编纂方法意图是:“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者.有详陈其事者,有因家世而见者,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之说,所著之评,而两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折衷之语,今亦颇采以附于其间;”
朱熹呕心沥血,吸收当世著述编纂的长处,会之于心,融合创作。创造出纲目体裁、他的正统观转化为编纂思想,使史书更好地体现理学观点。纲目体继记事本末体后,成为吏书又一种重要的编纂体裁,两宋以后,这种体裁的史书又为史籍中一大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朱熹的理学思想已深深渗透到史学当中去。是以史臣论赞、史评、定论作品,大多数是执着天理标准评价历史事件,议论历史人物的功过,讨论历史的兴衰?而这些都集中反映丁当时理学对史学的影响。当然,史学家在用理学观点解释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从历史的实际出发,总结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从而使文学既有理学化的一面,又有重考订、求致用的一面;以天理评论、解说、编排历史,又讲史学致用,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事实讲盛衰。

楼主:朱熹可是主战派啊。

理学在宋朝时,基本没占过主导地位,更不会导致宋朝积弱。

中国的衰弱,是从元明开始的。理学的大力推广也是从元明开始的。
朱熹的理学是要人们忠君爱国,保护宋朝 免遭外敌入侵。

同意上面willyzhao说的
朱熹的理学在明朝才发扬光大,朱熹在宋代政治军事方面根本就起不到太大的影响。
宋代的积弱的说法也是不合适的,从民国国学大师钱穆开始就说宋代积弱是不正确的。只要对比一下当时中西方的发展就知道:宋代末年,蒙古大军能够打到莱茵河畔维也纳城下,把十万欧洲盟军打的抱头鼠窜,望风披靡。但是在东方,几十万蒙古大军还无法击败所谓“积弱”的南宋,甚至蒙古宗主皇帝蒙哥都被击毙在四川钓鱼城下。所以要纵横对比才能够说明问题的。

朱熹,肯定起反作用,朱熹是个极端主义者,尤其是他的那套保守理论以及对女子的种种不公理论,真实让人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