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开发小项目:特别奇怪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16:19:19
有谁能告诉我释枷摩尼是一个什么样的高人或神?

【释迦牟尼(梵Sa^kya-muni-buddha,巴Sakya-muni,藏Sa^-kya-thub-pa)】

〔略传〕 佛教教主。约在西元前五百余年,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在今之尼泊尔南境),为该城城主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梵Siddha^rtha,巴Siddhattha)。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释尊自幼深切地体会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感受到人生欢乐的无常,于是发心寻求解脱之道。他曾在尼连禅河附近苦修六年。大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在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得到完全的觉悟,亦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后,他遂以‘佛陀’(觉者)、‘世尊’等名为世所知。

释尊一生的弘法生涯,大约有四十余年。他以无比的悲智愿行,为众生提出中正、和平的解脱途径;导之以法,齐之以律,为众生树立起自觉觉他的伟大典范;为东方文明耸立起史无前例的生命灯塔。

依据大乘佛教《法华经》的说法,在印度成道、弘法与涅盘的释迦牟尼,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示现而已。事实上,释尊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佛陀的寿量是无限的;佛身是常住的;佛陀的智慧光芒,是永恒地照耀众生的。

〔名号〕 释迦牟尼,汉译另有∶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等名。略称释迦,或牟尼、文尼。意译为能仁、能忍、能寂、能寂默、能儒、能满、度沃焦等。有时也可梵汉并举为∶释迦寂静。又可尊称为‘释尊’。释迦(Sa^kya,或S/akya)是种族名,意云∶‘能’。牟尼(muni)是尊称,意云∶‘寂默’或‘贤人’。全衔即‘释迦族之贤人’之意。

关于‘牟尼’之由来,《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云(大正3·745a)∶‘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云(大正24·298b)∶‘太子入城(劫比罗),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

〔降诞〕 有关释尊之降诞,距今约在二千五百年前。父为中印度迦毗罗城主净饭王,母是摩耶,为其邻国拘利城主之女。摩耶既怀孕,以产期近,随当时之习俗,欲还拘利城。途次偶经蓝毗尼园,因产气发,遂于园中生产,即后之释尊。

依《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经〉谓,释尊于过去迦叶佛时,志愿佛道,行梵行上兜率天,寻下天托胎摩耶,时天地震动,有大光明普照世间。住母胎间,依倚右胁舒其体,不为血精所污。出母胎时,天地亦震动,光明普照世间。有四天子手执极细衣,住于夫人前,赞叹童子。童子观察诸方,行七步。时大池生,夫人因其水得清净,虚空雨水注下灌童子身,诸天亦奏伎乐,散诸香华。

《佛本行集经》卷八〈树下诞生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等均记载童子诞生行七步,举手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既还宫,父王命名悉达多。悉达多又作萨婆悉达、萨婆额他悉陀、萨婆曷剌他悉陀、悉达罗他、悉达,译一切义成、一切事成、财吉、吉财、成利、验事、验义等。

《众许摩诃帝经》卷三所云(大正3·939c)∶‘尔时,净饭王见此祥瑞,种种殊胜,而自言曰,我子降生,具大吉祥,能圆满一切福德,能成就一切善事。应为立号名一切义成。’其时,摩耶夫人于太子诞后无几即逝世,因此,太子为母妹波阇(Praja^pati)夫人所养育。

〔出家〕 年事渐长,太子之文武诸艺,并皆通晓。《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等云,太子习艺之师为婆罗门毗奢蜜多罗(Vis/va^mitra),武技师为羼提提婆(Ks!a^ntideva)。寻十七岁(一说十六岁、十九岁、二十岁),迎拘利城主善觉(Suprabuddha)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妃(一说另有二妃)。然太子夙有出家学道之志,依《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云,太子尝出游王城四门,会老者、病者、死者及沙门,又观虫鸟之相啖,痛感世间无常,而常事禅定。后举一子罗侯罗,得继净饭王之家嗣,因欲遂其宿志。

二十九岁时(一说十九岁)太子私出王宫,除衣冠为沙门。到东南毗舍离国,访跋伽婆(Bha^gava^)求道,然于彼处所学,颇感不惬。乃更渡南方恒河,访住摩揭陀国王舍城(一说毗舍离城)附近之阿罗逻迦蓝(一说阿罗逻和迦蓝二人),及优陀罗罗摩子,既受其教,知皆非解脱道。遂渡西南尼连禅河,入伽耶城附近之林中,自事思惟考察,誓欲达真解脱地。

〔成等正觉〕 先是,净饭王遣使促太子归乡,以太子乞精进解脱之道,乃派憍陈如等五人随侍太子,为修行之伴侣。太子数年间,于林中自行减食等,积久苦行修练,后遂悟苦行非得道之因。因出苦行林,入尼连禅河沐浴,受乳糜供养,得恢复气力。

时憍陈如等人见之,以为太子之修道已萌退意,乃舍太子去西方波罗奈城鹿野园。于是太子独自至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敷吉祥草而坐,自誓设不成等正觉则不起此座。经数日,遂大悟,而成佛道。时年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

依《修行本起经》卷下〈六年勤苦品〉、〈降魔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书所载,当时魔王波旬率诸眷属军众来恼乱太子,以妨其成道。而太子毫不为所动。因得四禅观十二因缘,解脱苦本而得道。

又《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云(大正1·777a)∶‘持草往诣觉树,到已布下,敷尼师坛,结跏趺坐,要不解坐至得漏尽,我便不解坐,至得漏尽。我求无病无上安隐涅盘,便得无病无上安隐涅盘。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盘,便得(中略)涅盘。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我初觉无上正尽觉已。’

〔弘法及游化〕 佛陀成道后,暂止其地受解脱之乐。寻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来劝请说法。于是佛陀赴鹿野园,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五人乃以此得道,此即初转法轮。依《杂阿含经》卷十五、《转法轮经》、《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等云,于初转法轮,佛陀演说四圣谛及八正道,示离爱欲及苦行之二边而行中道。

佛陀在其地教化长者耶舍等人之后,更赴尼连禅河附近之优娄频螺聚落,度事火外道优娄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又入王舍城,为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说法,受其归依。时迦兰陀长者,以其所有竹园献佛陀。王在园中建精舍,礼请佛陀,是即迦兰陀竹林精舍。佛陀又教化住于王舍城附近之删阇耶外道舍利弗、大目犍连及其徒众二百五十人,至此,佛陀座下总有千二百五十五弟子。

寻因父王之邀,归迦毗罗城省亲。并为父王及妃等说法。时净饭王家,佛陀之异母弟难陀、罗侯罗、阿■娄陀、阿难陀、提婆达多,及释种之理发匠优波离等,同时出家为弟子。教团顿时增大。稍后,佛陀赴王舍城,为舍卫城长者须达多说法,长者感之。还国后,购舍卫城太子只陀(Jeta)之园林,建大精舍献佛陀,是所谓只树给孤独园。

佛陀旋应须达多之请,游化舍卫城,教化国主波斯匿王。又因毗舍离国王之请,游化彼地。后又为调停迦毗罗城与拘利城之间所起之水利争论,遂再还迦毗罗城。适父王崩逝,而参与葬礼。时姨母波阇波提及妃耶输陀罗等亦皆出家为佛弟子。至是乃有比丘尼教团。

〔安居处所及主要弘化地区〕 此后佛陀到处行化、说法,利益众生。依《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记佛陀成道以后四十四年间夏安居之处所。谓佛陀于波罗奈国初转法轮,即于此坐夏。第二、第三、第四年在灵鹫顶山(王舍城附近),第五年在脾舒离,第六年在摩拘罗山(在憍赏弥),第七年为母上三十三天,第八年在鬼神界,第九年在拘苫毗国,第十年在枝提山。

第十一年复于鬼神界,第十二年在摩伽陀闲居处,第十三年复于鬼神界,第十四年在舍卫只树给孤独园,第十五年在迦维罗卫国释种村,第十六年在迦维罗卫,第十七、十八年在罗阅城,第十九年在柘梨山中(柘梨山恐为Caliya之音写,为出于《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之鸯窭利摩罗舍邪之地),第二十年在罗阅城,第二十一年还柘梨山中。于鬼神界,不经历余处,有四夏坐。尔后十九年亦不经余处于舍卫国夏坐,最后于跋只境界毗将村夏坐。

《八大灵塔名号经》云,佛陀处王宫二十九载,六年在雪山修苦行,化度王舍城五岁。四年在毗沙林,二年安居于惹里岩,二十三载止舍卫。在广严城、鹿野苑、摩拘梨、忉利天、尸输那、憍睒弥、宝塔山、大野(A^lavi^)、尾劳聚落、吠兰帝(Veran~ja),及净饭王都迦毗城各行住一年。

此中,《僧伽罗刹所集经》等记佛陀多止住王舍及舍卫二城,与《大智度论》卷三所传合。又《分别功德论》及《高僧法显传》亦谓佛陀二十五年间居住于舍卫城。此盖王舍城是摩揭陀国之都城,为当时印度文化之中心地,故受教化者自多,又其附近有耆阇崛山等,且其王频婆娑罗归依佛陀,故佛陀多止住斯地。而舍卫城之北憍萨罗国之都城住民多,且有只树给孤独园等,又其王波斯匿亦崇仰佛陀,故佛陀亦常住此城。总之,佛陀之教化系以摩揭陀及憍萨罗为中心,主要行化于中印度地方。

〔提婆达多之叛与释迦族之亡〕 当佛教教团勃兴之时,有外道婆罗门等与之对抗,或构虚伪之事实,诽谤佛陀,或令人危害佛陀。尤其晚年有提婆达多之叛教,为教团所最感困恼者。

依《出曜经》卷十六、《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五、《四分律》卷四十六、《毗尼母经》卷四、《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三、卷十四等传云,提婆达多以佛陀已经年老,乃迫佛陀让与僧众之领导权。为佛陀所不许,乃大为愤懑。因教唆频婆娑罗王之太子阿阇世弑父为新王,其本人亦拟害佛而自为新佛。故放醉象袭击佛陀,或落大石伤佛身,皆未遂其愿。遂引诱佛弟子,另行独立设教团,以对抗佛陀。然不久,彼僧众依舍利弗等之劝说,多复归正法,而提婆达多亦因害佛造下五逆罪恶而生身堕入地狱。

依《善见律毗婆沙》卷二云,阿阇世登位八年,佛入涅盘。依此可知提婆达多之叛逆,当为佛陀七十余岁发生之事。后又值波斯匿王太子琉璃王即位,攻迦毗罗■城,灭释迦族。依《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义足经》卷下〈维楼勒王经〉及《五分律》卷二十一等云,当时大目犍连等对佛陀建言拯救释迦族,佛陀乃说明此为同族之宿业,无能止其灭亡云云。

〔涅盘〕 佛陀至晚年,其教化既普及,所谓应度者已度,未度者亦已作得度因缘故,佛陀遂于世寿八十岁时在拘尸那伽罗入涅盘。依《长阿含》卷二〈游行经〉等记,佛陀与阿难于毗舍离城附近之竹林丛作最后之安居。时染疾病,旋伴阿难到遮婆罗塔。魔王波旬劝请速灭度,却之而入定意三昧。更诣香塔,集诸比丘,谕水乳和合而无生诤讼之理,且宣言其后三月将入涅盘。

寻于庵婆罗村及负弥城之北尸舍婆林等地说法,并赴波婆城,受冶工纯陀旃檀树耳之供养。之后,小憩于拘孙河堤上,且澡浴其身。旋赴拘尸那伽罗城外末罗族所有之娑罗双树间,以之为涅盘处。阿难敷床座,头北面西而卧。时城内梵志须跋陀罗来乞决所疑,佛陀为之说法,是为最后弟子。佛又慰藉阿难,更告诸比丘,若有所疑,速咨问之,比丘等默然不言。以故佛陀知彼等已得净信,于法无疑滞,谕常精进不放逸等语,乃自初禅入四禅,归大圆寂。

时人天恸哭,唱世间眼灭。佛陀遗骸被运至拘尸那城北之天冠寺。七日供养后,以摩诃迦叶等亦与会,遂付荼毗,遗骸依香姓婆罗门言,分配予拘尸那伽罗、波婆、遮罗、罗摩伽、毗留提、迦毗罗、毗舍离、摩揭陀等八国,香姓婆罗门得舍利瓶、毕钵村人持地焦炭,皆分别起塔供养。

〔有关佛陀之入灭、降诞等年代及日期〕 佛陀入灭之年代,古来传说纷纭,如依众圣点记,则相当于西元前486年。而佛陀之年寿,《菩萨处胎经》卷二〈三世等品〉云八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云八十余,《般泥洹经》卷下云七十九,南传《大般涅盘经》、《金光明经》卷一〈寿量品〉、《八大灵塔名号经》,及缅甸所传等皆为八十岁。若依之推算降诞之年代,即当西元前565年。

有关降诞等月日,诸经论所传亦并不一致。此中,《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佛本行集经》卷七、《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谓二月八日。《修行本起经》卷上〈菩萨降身品〉谓四月七日(一作四月八日)。《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异出菩萨本起经》、《佛所行赞》卷一〈生品〉、《十二游经》、《灌洗佛形像经》等谓四月八日。又《大唐西域记》卷六〈劫比罗伐宰堵国〉条谓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三月八日),且上座部取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此之三月十五日)之说。

关于出家日期,《长阿含经》卷四云二月八日,《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谓二月七日,《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言四月七日,《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灌洗佛形像经》等曰四月八日,巴利文《本生经》佛传云阿沙荼月第十五日。关于成道,《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云二月八日,巴利文《大史》谓吠舍佉月满月之日。《大唐西域记》卷八曰吠舍佉月后半八日(此之三月八日),且上座部则持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此之三月十五日)之说。

关于初转法轮,《菩萨处胎经》卷七云二月八日,《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二谓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

关于入灭,《长阿含经》卷四云二月八日,《大般涅盘经》卷一、《善见律毗婆沙》卷一为二月十五日,巴利文〈一切善见(Samantapa^sa^dika^)序〉,及《律藏》(Vinaya-pit!aka,VOI.Ⅲ.)、《大史》第三章、《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条谓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即满月之日,《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作八月八日,《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一,及《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载说一切有部所传言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灌洗佛形像经》为四月八日。

尽管有如是等说法,大别之为降诞、出家、成道之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及二月十五日三说。入灭有二月八日、二月十五日及八月八日三说等。此中,八月八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从玄奘之译,当即唐历九月八日)入灭及初转法轮之说,系说一切有部所传者,二月十五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玄奘之译,当是唐历三月十五日)降诞及成道之说,系上座部所传者。又二月八日、四月八日两说,或为印度诸部间所传有误亦未可知。

实则印度历法原与中国不同,而译者不察其意,遂有年岁差异之事。按中国夏朝以建寅即太阴历一月为正。殷以建丑即十二月为正。周以建子即十一月为正。吠舍佉月为印度纪月之第二月,依建寅立正之说,其后半八日单译八日者,即二月八日说也;又若依建子立正说,则吠舍佉月即中国之四月,以之译为四月八日也。又印度之立正亦有建子建寅等别,若依印度建寅立正、中国建子立正之说,印度之第二月即中国之四月;若依印度建子立正、中国建寅立正之说,印度之第四月即中国之二月。

道安之《二教论》云∶‘案佛经,如来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与夏同。’依此说,则印度之立正以建寅,中国之立正以建子,即以印度之二月当中国之四月也。

又《俱舍论疏》卷一云(大正41·453a)∶‘婆罗门国以建子立正,此方先时以建寅立正,建子四月即建寅二月。故存梵本者而言四月。依此方者即云二月,根本一也。’依此说,则印度之立正为建子,中国之立正为建寅,即以印度之四月当中国之二月也。若然,二月八日、四月八日之两说,原于翻译之不同,则非传说之异。唐依夏历以建寅为正,且印度之历法是从月之十六日至翌月十五日之间为一月,区别之为前半(黑分)后半(白分)二种,若依唐历推算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即如玄奘言当三月八日,后半十五日即三月十五日。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一讲第一节(摘录)

释迦本国的族姓来源不详,有人说不是雅利安种,是蒙古种。住在今尼泊尔南与印度交界处之罗泊提(Rapti)河东北部。从喜马拉雅山以下二十里宽,横十六里,面积约三百二十万平方里,传说共有十个小城,最大的名迦毗罗卫,因以名其国。在传说的十六大国中,没有它的名字,可能当时已不能独立,是憍萨罗的属国(该城遗迹在今尼泊尔之梯罗兰柯提,Tilourakot)。玄奘曾至其地,据他在《西域记》中说,城之废墟仍然存在云云。全国八万户,五十万人,政权是共和制。当时处在强凌弱的形势下,释迦本国正受憍萨罗的威胁。因此,释迦牟尼一出世就对本国负有一种责任∶如何摆脱强邻的侵犯?他的父亲净饭王当然希望儿子能继续统治,至少要维持现状。

可是释迦本人后来不想做政治上的统治者,离开家,跟着思想家去学习,最后还构成自己的学说体系,并传播很广,发展成为宗教。这样,对他的传记就越来越神话化了。学者们对佛传做过很多研究,现在还有人在做,对他的大概情况是清楚了。

佛的传说,一部分保存在‘经’里,大部分保存在‘律’里。律有各部派不同的律,因而关于佛的传说也不尽同。大众部把佛传部分叫‘大事’,法藏部则叫‘本行经’(它的律叫《四分律》,是汉译佛律之直接导源)。汉译佛典中还有一部完整的佛传∶《佛本行集经》(六十卷,隋代译,把五部不同佛传汇集一起的)。各派律的佛传,都从佛的家世、出家以至成道后六年回家为止,此后的活动,都无记载(《佛本行集经》亦如此)。马鸣写的《佛所行赞》,也是采自各种传说,就直写至佛死为止(马鸣另一著作《大庄严论经》的归敬颂中,归敬的不止一部,其中就包括有犊子,可见是博采众说而成)。释迦成道后,曾组织了一个团体,创设了许多制度,其中有一个‘安居’的制度。从现存资料中,佛成道后四十五年内每次安居的地点,都有记载,并且还是合理的;第一,佛经常住在王舍城(摩揭陀首都),第二,有二十多年在舍卫城(憍萨罗首都)。这样,根据记载可以编出一个佛在四十五年的大概行事来。这证念迦传记是有其真实性的。

释迦一生的重要行事,可参看《印度佛教史略》中有关部分。大致如此∶他自幼受过完备的教育,结婚,生子,二十九岁出家,到摩揭陀一带寻师访道,无所得,苦行六年也放弃了,最后,独立思考完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这是他三十五岁那年的事。从此即开始宣扬自己的学说,历时四十五年。宣道地点,以摩揭陀、憍萨罗、拔沙三国为中心,东到瞻波,西到摩偷罗,范围相当广阔。

释迦为甚么要出家呢?他的学说反映的是甚么社会内容?

当时印度自由思想很发达,出身于刹帝利的思想家也不少。婆罗门对许多不了解的问题还要向刹帝利请教(初期《奥义书》中即如此说)。如关于普遍的神我(梵),本是婆罗门自己的理论,后来也解释不清楚,去请教刹帝利。又如‘轮回’之说,即由刹帝利般■诃那(亦译卜拉瓦罕)王创立,婆罗门祭言信从其说,并发展为‘业力’的理论,被当做‘秘说’来尊奉。释迦当时的处境是∶如果不能把本国的政治地位提高,个人就要在学术思想上争得领导权。传说他生下后,相士曾预言他将来不做转轮王,就成为大思想家,正反映了他当时面对现实所必须采取的非此即彼道路。在释迦出家的原因上,也有另外的说法。如说他看到病人、老人、死亡的痛苦;看到了沙门的自由自在,而引起他厌世之念。还有说他看见农人翻土,小虫被鸟啄食,而耕田的人全然没顾及生命之可贵,这一景象,使他深感无常与不幸等等。是不是他也看到农民种田的痛苦了呢?中国有些记载,说释迦在王宫感觉不到烦恼,走出宫门,接触社会种种现象,使他产生了‘世界是苦’的概念。这一记载虽不明确,但说务农是苦,是和他的学说有关联的。

支持释迦学说的,据记载,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影坚)王,是十分敬佩他的,给他供养,还给一处宣传场所——竹园精舍。后来,他得到了本族姓的支持;再以后,还得到憍萨罗国波斯匿(胜军)王的支持。此外,大富豪商如须达多·给孤独等人,都是他最有力的施主。据说,东园的鹿子母讲堂,即为一富豪家新娘卖掉一件昂贵的嫁妆施建的。释迦后来又去吠舍离,那里原是耆那教势力范围,活动极为困难,但他仍然得到庵摩罗卫献的一处精舍(《维摩经》中提到此精舍。庵摩罗卫的身份有说是长者,有说是妓女,不管怎样,钱财总是来自富豪阶层)。在佛的弟子中,开始是五比丘,其次是商人耶舍,耶舍一次就带来了六十个门徒。从佛陀的支持者看,尽是刹帝利、大富豪,他的学说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就不言而喻了。

◎附二∶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章第二节(摘录)

佛教是释尊所创立的。释尊在人间自觉觉他的行迹,深入人心,传说于僧伽(sam!gha)及民间。有关释尊的事迹,主要的出于‘律’部。

(1)为了说明僧伽的成立,叙述释尊的出家、修行、说法;到成佛第六年,回迦毗罗卫(Kapilavastu)省亲,教化释族止。后来加上诞生因缘(或更早些),集成佛传。这部分,‘摩诃僧只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为毗尼藏根本’。

(2)释尊晚年,作最后的游行,到拘尸那(Kus/i-nagara)入涅盘。起初也属于‘律’部,如《有部毗奈耶杂事》所说;《大毗婆沙论》也说∶‘如大涅盘,持律者说。’这部分,又增补而集为《游行经》(南传名《大般涅盘经》,编入《长阿含》。

这二部分集合起来,如《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为现存佛传的全部。但回国省亲以后,最后游行以前,三十多年的化迹,虽有无数的片段传说,却缺乏前后次第的叙述!

关于释尊出世的年代,由于印度古代缺乏精确的信史,很难下一定论。经近代的研究,阿育王(As/oka)已有相当明确的年代可考,也就有了论定释尊年代的可能性。因为佛教界传说,阿育王是佛灭多少年登位的,依此可推定释尊在世的年代。阿育王登位,学者间仍有二、三年的出入,今姑依西元前271年登位说。但佛教界异说纷纭,古老的传说有三∶

(1)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等说,如《十八部论》说∶‘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地名巴连弗,时阿育王王阎浮提。’依此说,佛灭于西元前387年;生年八十,释尊应生于西元前467年。

(2)南传赤铜鍱部(Ta^mras/a^ti^ya)的传说,如《善见律毗婆沙》说∶‘阿育王自拜为王,从此佛涅盘已二百一十八年。’依此说,释尊入灭于西元前489年,生于前569年。

(3)清辨(Bhavya)的《异部精释》说∶‘佛世尊无余涅盘后,经百六十年,俱苏摩弗罗城,达摩阿育王支配帝国。’这可能是上座部的传说。依此说,释尊于西元前431年入灭,生于前511年。

‘百六十年’说,过去也有译出,但总以为是‘百十六年’的误写,不受重视,其实是古说之一。‘百十六年’与‘百六十年’,可能本为一说,因误而分为二说,如‘百八法门’,被误为‘八百法门’那样。部分学者,以赤铜鍱部说为可信;有的以‘众圣点记’为证。在每年自恣、诵戒后,在《戒经》上加一点,年年如此,有几点就是佛灭几年∶说得似乎信而有据。其实,印度早期,并没有书写‘戒本’(西元五世纪,手写的戒本还不多),自恣诵戒后,在那里去下这一点!这三说都是古老传说,说到阿育王登位于佛灭多少年。这里提出这三说,不能详为考论,但我觉得∶阿育王登位于佛灭百六十年,也许更近于事实。

释尊是释迦(S/a^kya)族。释族的所住地,在今尼泊尔(Nepal)南境的罗泊提(Ra^pti)河东,卢呬尼(Rohin!i^,今Koha^na)河两岸,传说有十城。卢呬尼河西北的迦毗罗卫,是释尊的父王——净饭王(S/uddhodana)所治理的,在今尼泊尔的Tilorakot地方。从释族的住地,沿雪山(Hima^laya)向东,蓝莫(Ra^ma-gra^ma)是拘利(Koli)族,拘利族是与释族通婚嫁的。而向东,到拘尸那——释尊的涅盘处,这里是末罗(Malla)——‘力士’族。向南到毗舍离(Vais/a^li^),这一带是跋耆(Vr!ji)——‘金刚’族。跋耆有八支族,领导的贵族名梨车(Licchavi)。还有酥摩(Hima^)族,是尼泊尔一带的民族。这些东方民族,都与释族相近。如释尊的堂弟阿难(A^nanda),被称为‘毗提诃牟尼(Videha-muni)’。释尊被婆罗门称为Vais/a^li^ka,也就是毗舍离人。波夷那或作波婆(Pa^va^),是佛受纯陀(Cunda)最后供养的地方。七百结集时,波夷那比丘竟这样说∶‘世尊出在波夷那国,善哉大德!当助波夷那比丘。’跋耆比丘等,对释族是认为同一族系的。在佛教的传说中(除使用梵语的说一切有部),释族是从东方,沿雪山而向西方迁移的民族,与跋耆族等是大同族,所以《长阿含经》,有六族——‘释种、俱利、冥宁、跋只、末罗、酥摩’奉佛的传说。释尊的时代,恒河(Gan%ga^)南岸,以王舍城为首都的摩竭陀,兴盛起来;而在西进最前端的释族,与舍卫城(S/ra^vasti^)为首都的(北)憍萨罗(Kos/ala^)国毗连。事实上,当时的释族,已成为憍萨罗的附庸。憍萨罗代表阿利安(或准阿利安)人,而摩竭陀是六师流行,代表抗拒西方宗教的中心。释迦族是东方的,却是接近西方的,这是有助于理解释尊的立场,不落二边的思想特性。

释尊姓瞿昙(Gautama),名悉达多(Siddha^rtha),是迦毗罗卫净饭王的王子,母亲名摩诃摩耶(Maha^ma^ya^),诞生于岚毗尼(Lumbini^)园,在今尼泊尔的Tarai地方。诞生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所以释尊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aja^pati^)抚育长大的。生在王家,从小就被称许为∶‘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成转轮王。’转轮王(Cakra-varti-ra^jna),是不以

释迦牟尼是印度国王的儿子,他看见了人间的生老病死后决定不当王子.
出家去寻找人间的不生不死奇方妙法.走遍了山山水水,受尽磨难.
悟到了宇宙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最高的享受.让人们永离这生老病死的苦难,
投生到极乐世界.开创了佛教事业。
能修练成佛之人,就是能到西方及乐世界之人,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之人就是长生不死之身。

【释迦牟尼(梵Sa^kya-muni-buddha,巴Sakya-muni,藏Sa^-kya-thub-pa)】

〔略传〕 佛教教主。约在西元前五百余年,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在今之尼泊尔南境),为该城城主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梵Siddha^rtha,巴Siddhattha)。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释尊自幼深切地体会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感受到人生欢乐的无常,于是发心寻求解脱之道。他曾在尼连禅河附近苦修六年。大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在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得到完全的觉悟,亦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后,他遂以‘佛陀’(觉者)、‘世尊’等名为世所知。

释尊一生的弘法生涯,大约有四十余年。他以无比的悲智愿行,为众生提出中正、和平的解脱途径;导之以法,齐之以律,为众生树立起自觉觉他的伟大典范;为东方文明耸立起史无前例的生命灯塔。

依据大乘佛教《法华经》的说法,在印度成道、弘法与涅盘的释迦牟尼,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示现而已。事实上,释尊在久远劫前,早已成佛。佛陀的寿量是无限的;佛身是常住的;佛陀的智慧光芒,是永恒地照耀众生的。

〔名号〕 释迦牟尼,汉译另有∶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等名。略称释迦,或牟尼、文尼。意译为能仁、能忍、能寂、能寂默、能儒、能满、度沃焦等。有时也可梵汉并举为∶释迦寂静。又可尊称为‘释尊’。释迦(Sa^kya,或S/akya)是种族名,意云∶‘能’。牟尼(muni)是尊称,意云∶‘寂默’或‘贤人’。全衔即‘释迦族之贤人’之意。

关于‘牟尼’之由来,《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云(大正3·745a)∶‘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云(大正24·298b)∶‘太子入城(劫比罗),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

〔降诞〕 有关释尊之降诞,距今约在二千五百年前。父为中印度迦毗罗城主净饭王,母是摩耶,为其邻国拘利城主之女。摩耶既怀孕,以产期近,随当时之习俗,欲还拘利城。途次偶经蓝毗尼园,因产气发,遂于园中生产,即后之释尊。

依《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经〉谓,释尊于过去迦叶佛时,志愿佛道,行梵行上兜率天,寻下天托胎摩耶,时天地震动,有大光明普照世间。住母胎间,依倚右胁舒其体,不为血精所污。出母胎时,天地亦震动,光明普照世间。有四天子手执极细衣,住于夫人前,赞叹童子。童子观察诸方,行七步。时大池生,夫人因其水得清净,虚空雨水注下灌童子身,诸天亦奏伎乐,散诸香华。

《佛本行集经》卷八〈树下诞生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等均记载童子诞生行七步,举手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既还宫,父王命名悉达多。悉达多又作萨婆悉达、萨婆额他悉陀、萨婆曷剌他悉陀、悉达罗他、悉达,译一切义成、一切事成、财吉、吉财、成利、验事、验义等。

《众许摩诃帝经》卷三所云(大正3·939c)∶‘尔时,净饭王见此祥瑞,种种殊胜,而自言曰,我子降生,具大吉祥,能圆满一切福德,能成就一切善事。应为立号名一切义成。’其时,摩耶夫人于太子诞后无几即逝世,因此,太子为母妹波阇(Praja^pati)夫人所养育。

〔出家〕 年事渐长,太子之文武诸艺,并皆通晓。《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等云,太子习艺之师为婆罗门毗奢蜜多罗(Vis/va^mitra),武技师为羼提提婆(Ks!a^ntideva)。寻十七岁(一说十六岁、十九岁、二十岁),迎拘利城主善觉(Suprabuddha)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妃(一说另有二妃)。然太子夙有出家学道之志,依《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云,太子尝出游王城四门,会老者、病者、死者及沙门,又观虫鸟之相啖,痛感世间无常,而常事禅定。后举一子罗侯罗,得继净饭王之家嗣,因欲遂其宿志。

二十九岁时(一说十九岁)太子私出王宫,除衣冠为沙门。到东南毗舍离国,访跋伽婆(Bha^gava^)求道,然于彼处所学,颇感不惬。乃更渡南方恒河,访住摩揭陀国王舍城(一说毗舍离城)附近之阿罗逻迦蓝(一说阿罗逻和迦蓝二人),及优陀罗罗摩子,既受其教,知皆非解脱道。遂渡西南尼连禅河,入伽耶城附近之林中,自事思惟考察,誓欲达真解脱地。

〔成等正觉〕 先是,净饭王遣使促太子归乡,以太子乞精进解脱之道,乃派憍陈如等五人随侍太子,为修行之伴侣。太子数年间,于林中自行减食等,积久苦行修练,后遂悟苦行非得道之因。因出苦行林,入尼连禅河沐浴,受乳糜供养,得恢复气力。

时憍陈如等人见之,以为太子之修道已萌退意,乃舍太子去西方波罗奈城鹿野园。于是太子独自至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敷吉祥草而坐,自誓设不成等正觉则不起此座。经数日,遂大悟,而成佛道。时年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

依《修行本起经》卷下〈六年勤苦品〉、〈降魔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书所载,当时魔王波旬率诸眷属军众来恼乱太子,以妨其成道。而太子毫不为所动。因得四禅观十二因缘,解脱苦本而得道。

你问的应该是"释迦牟尼"吧.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可以称为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于耶酥在基督教(天主教)中的地位,相当于默罕默德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相当于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儒教中的地位.
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菩提树下开悟后,广度世人传法四十九年。

他是大彻大悟的觉者;是证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究竟的成就者;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解脱的大自在圣者;是正遍知的大智慧者。
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四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
五眼:佛眼通,法眼通,慧眼通,天眼通,肉眼通。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又叫神境通,神变通,如意通),漏尽通。

释迦牟尼(sakamuni)
南无婆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趣,令心所向皆无碍。
金刚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想认识释迦牟尼,建议读一读金刚经,可结合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