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html混合开发:歌德与巴浦洛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9:58:20
谁知道歌德与巴浦洛夫的资料,详细点,知道的毫不保留得告诉我吧,因为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所以没上分,答得好的我给追加分,希望大家踊跃回答,谢谢!

http://teacher.zjnu.cn/learn/course/wgwx/ouzhou/040301.htm

http://www.oklink.net/zjzj/foreign/germany/01.htm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5339.htm

上这些网!

歌德(1749~1832)
Goethe,JohannWolfgangvon
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其生平和创作可分5个时期。
学习年代和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3年后因病回家。在莱比锡时期写出了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抒情诗和戏剧。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继续读法律,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0年9月与赫尔德结识。在后者的影响下,他阅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及《莪相》等作品,并开始采集民歌。这时他写出优美的抒情诗《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年8月回到法兰克福,此后几年里除写了《普罗米修斯》等许多诗篇外,还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最为丰硕的成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小说中的维特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正的爱情,要求个性自由,并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他在鄙陋的环境、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不幸的爱情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只好以死来求得解脱。作品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维特的痛苦、憧憬、他的多情善感和愤世嫉俗情绪,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魏玛前期(1775~1786)1775年11月歌德应魏玛公国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担任国务参议员等许多职务,1782年获得贵族身分。他的职责有领导矿山开发、管理交通、领导军事到负责水利、掌管财政等等,此外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无法得到创作所需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渔夫》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意大利之行和法国大革命时期(1786~1793)歌德为了摆脱使他感到厌倦和苦闷的宫廷生活,于1786年9月3日改名换姓,悄然去意大利旅行。意大利明媚的风光和完美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使他陶醉。这期间他把《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诗体,完成了悲剧《埃格蒙特》。前者借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后者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个受人民爱戴的英雄。
1788年6月歌德从意大利回到魏玛,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担任剧院总监,兼管矿业。同年7月与假花厂女工克莉斯蒂安娜·武尔皮乌斯相爱并同居,1806年正式结婚。意大利之行使他的诗风起了很大变化。他不再通过骚动不安的情绪来表现自然的原始力和激动的呐喊,而是追求古代歌德故居希腊罗马艺术中体现的宁静、纯朴、和谐的美,以改造人的个性,实现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对诗歌形式也给予了更大关注。回魏玛后写的组诗《罗马哀歌》中出现的罗马少女福斯汀娜的形象同克莉斯蒂安娜的形象交织在一起,抒发感官享受,表明诗人身上正在觉醒的性爱要求。1789年完成了剧作《托夸多·塔索》。剧本通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在宫廷生活中的遭遇,表达了歌德自己在魏玛宫廷的苦闷和矛盾心情。剧中精明强干的大臣安东尼奥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诗人塔索正是歌德自己身上的两面。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歌德不赞成暴力革命,曾写了一些嘲讽群众和革命的作品。1792年歌德随奥古斯特公爵参加普奥联军征法,翌年美因茨城响应法国革命,成立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联军围攻法国军队占领的这座城市时,歌德又陪伴公爵参加了这次战役。30年后,在1822年完成的《随军征法记》和《围攻美因茨》中记述了这段经历。
和席勒合作时期(1794~1805)1794年7月底歌德与席勒结交,两人从此频繁交往,密切合作。他们的性格观点虽然不同,但互相取长补短,彼此都受益匪浅。直至1805年席勒逝世的10年,是歌德继狂飙突进时期后的第二个创作丰收期。除两人合作创作的《讽刺短诗》及许多叙事谣曲外,歌德还写了许多重要的哲理诗和表达文艺观点的诗,完成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和《浮士德》第一部。这便是文学史上狭义的德国古典文学时期,又称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晚年时期1805年5月9日席勒的逝世对歌德是个巨大的打击,他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创作受到很大影响。后来他重新振作起来,写出《十四行诗》,出版长篇小说《亲和力》。后者写4个男女由于两性间的吸引力的变化而重新组合的悲剧故事,诗人藉此来探讨自发情感与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带有当时盛行的浪漫主义的影响。从1813年起歌德就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诗歌以及中国、印度的文学和哲学。1814年~1815年到德国南部旅行又使他恢复了青春,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后又加以补充,共240首,形成了《西东合集》这部重要的诗集。它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一样,是诗人把西方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出色的努力。
1816年歌德的夫人逝世。这以后他潜心创作,完成了最重要的几部作品。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从1777年开始写作到完成,历时50年,分为《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分。主人公力求摆脱狭隘的环境,追求更高的理想,虽然走过迷途,但他不断自我克制,把握命运之舵,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诗剧《浮士德》是他的代表作。写成时间历经60年。作品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书斋生活的知识悲剧,和魔鬼靡非斯特订约后,在魔鬼的引导下又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等阶段,从“小世界”到“大世界”,最后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满足,在悟出人生真谛的瞬间死去。这是一位一心摆脱狭隘环境、不断探索真理、追求崇高理想的巨人形象,他的一生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文化发展的历程。
歌德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有所发明和发现。他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巨匠之一,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是文学领域里“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1849年9月26日生于俄国梁赞,1936 年 2月27日卒于列宁格勒。1875年从彼得堡大学数理系生物科学部毕业后,进入军事医学院深造,1879年在该 院获学士学位,1883年获博士学位,任生理学讲师。1884~1886年在德国路德维希和海登海因实验室进行心血管和胃肠生理学的研究。1888~1890年在彼得堡包特金实 验室进行循环和消化生理学的研究。1890~1924年任军 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1年起兼任实验医学研究所生 理研究室主任。晚年他又领导了苏联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现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的工作。十月革命后,在列 宁格勒建立了专门研究条件反射的实验站。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从事心血管神经调节的研究, 提出了心脏营养神经的概念。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 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 “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 性实验方法(如唾液瘘、食道瘘、胃瘘、胰腺瘘等),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总结发表在《主要消化腺讲义》一书中。为此他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 动方面。他第1次用生理学中的“反射”概念来理解“心 理性分泌”,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其代表作是《大脑 两半球活动讲义》(1927)和《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性 研究实验20年》(1923)。
1907年他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院 士;后又被英、美、法、德等22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为院 士。他是28个国家(包括中国)生理学会的名誉会员和 11个国家的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