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喝酒图片大全:请帮我做个题: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方向。不要答太多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17:36:42

体制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一种已经稳定下来的关系模式,而体制性改革从来就是费心费力令人际关系紧张得罪人的事,没有足够的动力或者压力,人们是不会去做的。现在银行改革成为焦点,正是因为自1980年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后,经营效益持续不良,给银行自身和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到02年初,四大银行有18000亿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为26%。这个比率远高于世界前20家大银行3.27%的值,也远高于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各家银行6%的值。而即使这个18000亿26%的值,也是在财政部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拨走14000亿不良贷款的基础上达到的,而且是按照我国“一逾二呆”而非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的标准认定的;如果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不良贷款率将是40~50%。也就是说,收进了一万元居民存款,将这一万元贷出去后,有四五千难以收回。
这种状况带来三个问题。其一,国家其他的各个经济单位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大量补贴。99年和00年财政部从四大银行划拨走14000亿不良贷款,03年到05年政府注入共600亿美元(也就是将近5000亿人民币)的外汇储备,这些都是国家各个经济单位创造的财富。这就好比一个有八个子女的大家庭,其他七个成长得都不错,都有较好的收入;只有一个可能是因为得到父母的宠爱而在工作方面做得不够好,不能自食其力,要靠兄弟姐妹的支援才行。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其他七个子女既会抱怨这个子女,也会抱怨父母对他太过宠爱。所以说,这种补贴行为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其二,拖累整体的经济效益。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枢纽和血脉,当枢纽和血脉运行不畅时,自然会很大地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樊纲指出:非国有企业创造近70%的GDP,但只获得30%的贷款;国有企业创造30%的GDP,却获得了70%的贷款。这一方面产生了40%的银行呆坏帐,另一方面人为抑制了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三,更为紧迫的是,07年外资银行将进入国内,而民营银行也将破土而出。虽然我们一直对民营银行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但乡村和中小企业等“经济基层”对建立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呼声日益强烈,而且既然能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却不允许自己的国人办银行,这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其实现在政府对民间的金融活动已经采取了非常开明的态度,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可是,一旦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逐渐发展起来,就会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关系。在原来没有竞争的情况下这四大银行的经营效益都非常差,现在逐渐处于竞争环境之中,考验不是将更加严峻?如果经营效益进一步下滑,不仅政府将给予更多补贴,而且由于国民存款绝大多数存在这四大银行中,将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改革是必须的,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对四大银行的补贴状况提高它们的盈利能力、充分发挥金融对整体经济的枢纽血脉作用、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要改革,就要先找到问题的症结。其实,国有银行效益低和国有企业效益低,道理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经营性经济单位产权是国家的,决策管理是行政性的,那么在提高效益方面就会有先天性不足。这不光是中国的现象,也是世界性的现象,所以外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般不超过20%,而截止00年底,国有银行占全球银行资产的比重不超过30%。世界上几乎所有经营效绩较好的银行都是民营银行,而国有银行在排行榜上几乎都忝居末位。(见《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87页。)
为什么国有的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普遍效益较差?其原因有代理链条长、所有者缺位、产权虚置、预算软约束、内部人控制等,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充分的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延伸和复制,都是自上而下垂直等级制的结构。处于较上层位置的人员在地位、权利和收入待遇等方面都高于较下层位置者,而平级者则较为相似。可是银行作为资金密集型的经营性单位,随着其中各个从业人员的能力、努力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创造的效益可以相互间相差百倍;主持某个贷款业务的项目经理,在强的专业能力、强的身心投入、强的机缘配合之下,完全可以给银行带来很高收益;但这只有在强的激励机制下才会发生。给银行创造了一千万的效益,就可以拿到一百万的酬金,哪怕只是一个科级的项目经理。只有这样,各个专业人员才会全情投入,才可能创造高收益。但在国有银行的垂直等级制之下,分行行长月入一万,不可能让一个科级的项目经理月入一万五;下级的收入待遇只能低不能高。那能不能项目经理一万五、分行行长二万?也不行;因为分行行长是局级,而政府其他的局级干部比如说才月入八千,凭什么分行行长就月入二万?一个大型的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在内部保持结构原则的统一,那就是平级相似、上级高于下级,这是该体系良好运转的必要条件。可是,对于行政体系完全必要的体制性结构方式,对于银行这样的经营性单位却起到了强烈的抑制创利的作用。
因此,国有银行要真正建立起指向创利的体制,就必须脱离行政管理体系;因为经营性经济单位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单位,必须按照两种不同的体制来分别组织结构它俩,它俩才能各自发挥出自己的最大功能。
国有银行已经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是在没有脱离行政体系的状况下进行的,现在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也是这样。一家国有银行国家持有的股份从100%下降到51%,虽然实现了股份多元化了,但还是国有银行;因为还是政府控股,还是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掌握着该银行的各个方面的决策权,还是行政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原则决定着该银行的基调。上市后固然可以吸纳社会资金,并通过近段时间的集中努力(比如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等)使国有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收益率提高,从而能在上市时能较多地筹集到资金;可是因为内部的组织结构体制并没有得到真正彻底的改善,所以从长远看,如何提高效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这种情况其实在上市国有工商业企业那里已有较充分的显示,王森教授(山西财经大学中国企业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做过一项专门研究,就是把截止到04年年底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样本全部选出来,看看股份多元化跟绩效的关系,结论是国有企业改成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以后并没有提高绩效。
可是,虽然从经济学角度看国有体制下的银行,效益难以提高;但要把它们改革成产权明晰的经营单位,却是极为困难。我国国有银行系统的总资产接近10万亿,如何把它们明晰产权、落实到各个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巴曙松如此描述国有银行改革的缓慢:“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暖意融融的同时,造就了一块拒绝融化的寒冷坚冰。” 而造成这种缓慢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这么巨大的资产一直绝大部分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掌握的,假设其中一家资产两万亿,在这两万亿中这一百万和那一百万根本无法“拆分”,从“所有权”这个角度看,这两万亿是“融”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和我们已经进行的国有工商业企业的改制情况差别巨大。国有工商业企业成千上万,在产权方面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分离性”,政府完全可以在保持一部分资产(比如企业甲二百万)的情况下,让另一部分资产(比如企业乙一百万)民营化;可这种做法完全不能运用到国有银行体系。
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其他的思路。我们可以借鉴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成功经验,那就是:国退民进、抓大放小、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等。在外资银行将逐渐进入、民营银行将逐渐兴起的情势下,“收缩战线”是国有银行的较佳选择。具体说就是,在贷款方面,集中到电力、公路、铁路、石油石化、城建、电信等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这样可以保证贷款的效益;还应重点向经营效益良好的大型企业贷款,包括民营企业和在华的跨国公司。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它们当然也会和国有银行争夺这些“最优质”客户,但对于国家垄断行业可以行政性指令它们必须从国有银行贷款;对于大型企业则可以用利率优惠的方式进行竞争。和以前贷款范围广泛相比,这自然是“战线收缩”。在存款方面,进一步降低存款利率,乃至对小额存款收取“服务费”,从而有意识地降低国民在国有银行存款的意欲,逐渐降低国有银行的存款总量,促使存款向利率较高的其它银行分流。和以前吸纳国民存款90%以上相比,这自然也是“收缩战线”。其实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在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撤销了很多基层网点,对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减少贷款,对中小企业控制贷款等。
国有银行收缩战线一定是和外资银行进入民营银行兴起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两方面缺一不可。相应地,政府必须逐渐建立健全起对各个银行的监管体系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利率的市场化。再有,发展企业债券和真正发挥出股市功能,也是必要的“配套措施”,以分担国有银行的一些职责。
本文开始处我们谈到银行改革的三个目的,国有银行“收缩战线”正可达到这三个目的。其一,可以有效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从而有效减少国家对它们的补贴;它们可以从“困难户”改变成“盈利户”。其二,可以真正发挥出金融对于国民经济的枢纽血脉作用。易纲总结20年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说:“从原有的公有制体制之外生长出的非公有制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就业。”现在我国经济增长的70%是由民营工商业企业贡献的。这一经验自然也可以运用到银行业上。可以预计,当民营银行兴起外资银行进入后,它们都是产权明晰的经济单位,有着较好的激励机制;当它们活跃在金融行业时,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融资难、民营企业融资难等现象将得到有效改观;同时,金融业本身的经营情况也将会有一个较大提升。其三,化解潜在的金融危机。当国有商行吸纳了绝大多数储蓄时,也就意味着背负了巨额债务;而当贷款效益低产生很多呆帐坏帐后,就意味着内部经营危机。而因为国有商行占了当前金融的绝大部分,这四家的内部经营危机就可能会成为社会性金融危机,所以国家必须不遗余力地对它们进行补贴。当它们收缩战线后,储蓄少了也就负债少了,占金融业的比重下降了,贷款的投向因为是垄断行业及优质大型企业,所以收益有了保证,这样金融危机的风险就会消弭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