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乐高的好处:柴科夫斯基的资料和图片,要英文的,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20:25:24
柴科夫斯基的个人生平,代表作等等。越快越好

我想知道你找这些干嘛?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一位,他的交响乐、协奏曲、芭蕾舞《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歌剧《奥涅金》等至今仍在世界舞台上长盛不衰。

与贝多芬所处的时代不同,他生活在沙皇反动统治最厉害的时期。在俄罗斯出现了民主革命思想--反对沙皇的统治,要求解放农奴。他成长在这样一种环境,对国家的暴政、人民的苦难忧心忡忡。他个性内向,却非常敏感;他不善于辞令,但是他通过音乐来宣泄自己的感情。他追求美,追求生活中的幸福,但是他不是政治家,他看不到出路。因此他的音乐就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总是可以听到人们的呐喊,可以听到英雄的胜利号角声;在他的音乐里常常听到的是命运沉重的号角,是发自内心的抒情:抒发他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抒发那残酷的现实、苦难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沉重打击;也抒发着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来面对这样的现实。

老柴(由于他的中文译名太长,在音乐圈里多简称他为“老柴”)的音乐表现手法更加旋律化。在交响乐中,作曲家常常使用一些短小的音乐动机构成一个基本的形象,随后动机逐渐发展,扩展成各种丰富的音乐形象,比如命运交响曲中人们最熟悉的那个三短一长的动机。而柴科夫斯基则经常用一些长的如歌的旋律。比如他的第六交响曲中的主题,旋律性很强,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甚至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

在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多写四个乐章的交响套曲,基本格局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行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辉煌的总结性快乐章。这种形式也是从单乐章的歌剧序曲逐渐发展起来的,交响乐symphony这个字,原来就是序曲的意思。歌剧序曲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ABA这种短小的曲式,即一段音乐A+另一段B+A的再现。为什么要再现?因为音乐是一种瞬间即逝的艺术形式,是产生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的。当作曲家希望他主要的乐思能够让人记住,就需要采用“反复”的手法,于是便出现了这种三段体曲式。随后,作曲家将各段扩大成为独立的乐章,在快速度的第一乐章之后,接上一个与第一段风格形成对比的、节奏舒缓的第二乐章;为了求得变化,采用了舞蹈性的、活泼的第三乐章,而以辉煌的第四乐章作为总结。这样就形成了快+慢+变+快这种古典交响乐的模式。

到了19世纪,民主思想发展了,人民大众也希望欣赏交响乐。有些作曲家为了使他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就逐渐压缩了交响曲的规模,出现了一个乐章的交响乐,即交响诗。它最早为李斯特所提倡。交响诗往往是标题性的,它借托了某一部文学著作、某一部戏剧的故事,或者是某一个事件、某地的自然风景。我们平常听到的交响音画、交响序曲、幻想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诗的范畴,这是交响乐大众化必然要走的一步。柴科夫斯基也写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交响诗,如交响幻想前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虽然是他早期的作品,但从中已经可以感觉到他后期的一些创作思想。

《罗密欧与朱丽叶》完成于1870年,取材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柴科夫斯基运用了非常鲜明的音乐形象,注入了强烈的感情,来歌颂那被封建家族间的仇恨扼杀了的一对青年人的纯真爱情,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思想。这首交响诗是用复杂的奏鸣曲式写成的,乐曲开始是阴暗、忧郁的引子,象征着黑暗、凶恶的传统势力。

这个主题反复一遍之后,随着越来越紧张的情绪,把音乐引向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仇杀、械斗,或者不满和抗争。

在这样的充满仇恨的气氛中,由中提琴奏出了一个美丽和受着压抑的爱情主题--它的第一部分热烈而温柔,第二部分像是绵绵情话。

在这对情人的热烈的二重唱之后,进入了展开部。这时仇杀的主题分裂成更加尖锐、紧张的动机,在黑暗主题的背景上厮杀着、呐喊着,通向了再现部。战斗是那样激烈,我们好像都能看到刀光剑影。

恶势力的阻挠、压迫只能加深纯洁爱情的浓度。请听到这个时候才转到弦乐上的爱情主题是多么的热烈而坚贞。然而,等待着他们的却是生离死别,弦乐上轻轻的颤音和大提琴的哀叹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悲剧。

在一阵更加残暴无情的厮杀之后,死亡终于来临。

在以葬礼音乐为前导的尾声中,爱情主题在小提琴的高音区升华到崇高的境界,而结束时全体乐队奏出的强烈和弦是愤慨?是抗议?令人深思。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可以听到老柴表现死亡的手法。爱情的主题第一次出现是那样的委婉;第二次出现又是那样的热情;到最后面临着死亡,并没有呼号,却打动着你的心弦。但是最后他以几个很强烈的和弦来结束,你的心灵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种愤怒,一个问号或者其他的东西。

老柴在中国最普及的是他的《天鹅湖》。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成功,有不少舞蹈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音乐,如果没有好的音乐作基础就编不出好的舞蹈,更激不起舞者的灵感和观众的兴趣。优美的旋律展示给人们一个美丽天鹅的形象,用来表现感情的是一种很交响化的手法,天鹅的主题在变化中多次反复,就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关于柴科夫斯基有一个很美丽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富有的寡妇梅克夫人,她的丈夫曾是俄罗斯早期的铁路商人。她喜欢音乐,也经常资助一些年轻、有才能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当时非常贫穷,要靠教课来维持生计。教课占据了他很多时间,他就没有时间写作品了,于是他的老师鲁宾斯坦就把他介绍给了这位夫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通信交流,两人成了知音,对于音乐、对于社会都有很多共同的看法,于是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这个友谊出于梅克夫人对柴科夫斯基作品的深刻理解,所以如果大家看一看有关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通信录,就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对于他音乐人生的注解。但是他们之间恪守了当初的协议,一辈子没有见面。

今天虽然我主要是介绍他最后的一部总结性的第六交响曲,但大家先了解一些老柴的人生追求和在这之前的第四交响曲的内容,一定也是有所帮助的。

他的《第四交响曲》是在认识梅克夫人之后不久创作的。他很高兴能够获得这样一个知音,所以他的《第四交响曲》是献给他们两个人的,他称它为“我们的交响曲”。在他和梅克夫人的通信中他讲了所有的细节:第一个乐章表现了犹豫和彷徨;第二乐章中谈到了对幸福的向往;第三乐章表现的是想要回忆过去的童年,却只找到一些模糊的记忆,一种喝醉了酒般的感觉,是一个拨弦的乐章;第四乐章则是让人们从苦中作乐里来享受生活。可以看出他与贝多芬的方式是不同的。贝多芬的方式是苦难但要去斗争,去争取胜利;而柴科夫斯基则认为欢乐是存在的,如果你感受不到它的话,你就到人民中间去吧,从他们中间你可以得到欢乐。

到了1890年,他突然收到了梅克夫人的一封信。信上说:“我最近遇到了财务上的困难,所以不能够再提供给你经济上的资助了,希望你有的时候还能记得我。”是一种很冷淡的语气。这封信给柴科夫斯基的刺激非常大,他马上回信给她:“钱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主要的了,但是这种语气让我很难接受。”他感到耻辱,也痛苦、失望到了极点。这时他就已经投入他全部的身心着手写《第六交响曲》,他自己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部交响曲。

这部作品在写作上仍然遵循了交响套曲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但其中表现的却是惶惑、痛苦和犹豫;第二乐章是一个五拍子的圆舞曲,温暖、亲切,好像让你唤起人生中的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是一个弦乐曲加进行曲的乐章,弦乐曲运用的是快速度的三拍子,而进行曲从弱到强,在非常强烈的结束之后,是一个慢板的第四乐章。这是一种很有独创性的做法,把第四乐章作为悲怆的慢板乐章。而在以前,末乐章通常都是辉煌的。这部作品在首演时并没有得到强烈的反响,但一周后,他去世了,所以人们才说柴科夫斯基是为自己写了一个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