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想吃什么英语:如何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4:29:13

人民满意、人民高兴、人民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有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的。“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为人民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被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保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永恒课题

——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学习体会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动员阶段,一开始我带着一个问题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围绕着这个问题,在认真学习规定的阅读篇目的同时,还重新研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右派”幼稚病》等科学社会主义名著。通过学习,我所体会到的对我们问题的答案就是: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永恒课题。这也是我今天所要汇报的题目。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所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指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为争取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进行的革命、建设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19世纪4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蓬勃兴起以来,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这150多年来,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三次高潮和三次低潮。

1847年6月,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正式诞生。同时,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的纲领以《共产党宣言》为名首先用德文在伦敦发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首次向全世界阐明自己的性质、理论观点、战略策略和奋斗目标。

《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就表明,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的特点:“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同时还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在于此。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开始建党时,向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1848年初,在《共产党宣言》问世的同时,欧洲大陆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运动。象意大利的一月革命、法国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德国的三月革命、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虽然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它又不同于以往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大的不同就是无产阶级成为这次革命的主力军,并使这次革命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因此说1848年的欧洲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革命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了检验,同时,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巨大,但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党悟水平和组织程度还不高,共产党尚处在幼年阶段,再加上资产阶级的妥协,这场革命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欧洲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多数成员流亡到伦敦。这期间,同盟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派别活动,同盟中央发生分裂。鉴此,于1852年根据马克思的提议,同盟宣布解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第一次低潮。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亲身参加了革命斗争,而且十分重视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在革命失败后的几年中,他们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象《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这些著作从理论上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其中,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纲领、策略、领导作用等问题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主要表现:

1、针对1848欧洲革命中共产主义者同盟没有发挥出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教训,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坚强组织的重要性,指出,“任何政党没有组织都是无法存在的。”

2、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指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才不会再象1848年那样受资产阶级利用和做资产阶级的尾巴。”

3、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内容。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论断。提出了“不断革命”的口号,划清了无产阶级政党纲领与小资产阶级政党纲领的区别。

4、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斗争策略,树立了从实际出发制定和调整党的策略的典范。

5、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对本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实行领导的问题。

这些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随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又逐渐高涨起来。马克思审时度势,于1864年在伦敦建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国际共运史上称第一国际)。列宁称第一国际是“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在第一国际成立之际,马克思亲自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章程》。在《宣言》和《章程》中,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进行了新的论述。特别是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次提出了“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发扬党内民主,调动党的积极性,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第一国际时,工人运动虽然走向了高潮,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广大群众中还是很模糊的。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时期的活动中心点,就是要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同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的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一是通过反对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阐明了党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二是通过反对各种改良主义,阐明党的革命路线是政治斗争;三是通过反对巴枯宁的分裂主义,阐明党内集中和权威的重要性;四是随着《资本论》在1867年出版,奠定了党的纲领的理论基础。1868年国际布鲁塞尔代表大会号召各国工人学习《资本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公认,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指导思想。

在第一国际后期的1871年3月18日,爆发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巴黎公社革命。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然而,公社只存在了72天,就被反动势力所扼杀。

马克思在公社失败的第二天就发表了《法兰西内战》这篇光辉著作。全面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缺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当时的公社委员会中,虽然有国际工人协会的成员,但他们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凭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能参加斗争。因此在许多原则问题上犯了错误。在公社存在的72天中,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二是没有与农民结成联盟。公社所提供的经验主要就是无产阶级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也要防止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由公仆变为主人。

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第二次低潮。也就是从这时起,一直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阶段走上了垄断阶段。就是在国际共运进入第二次低潮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仍然十分关心党的建设问题。他们反复强调,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是不可战胜的。

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它发展的高级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当时的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虽然落后,它却汇集了帝国主义的一切主要矛盾。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利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于1917年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此为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第三次高潮。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执政党如何保持其先进性,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共是15个,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比如,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及时调整了路线、方针、政策,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惩治腐败、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等。

以1956年2月苏共20大为转折点,国际共运走上曲折发展的道路。1956年6月,波兰发生了“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爆发20万人大游行,苏军出兵干涉。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此外还有南斯拉夫的改革、中苏论战。

苏联自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这32年的时间内,换了五任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虽然他们在各个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做了一些改革尝试,但总体上是走向下坡。以至于酿成了1991年的9·18事件,最终使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原来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了5个(越南、老挝、朝鲜、古巴、中国)。

苏东巨变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1、政治原因。苏东国家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长期的缺乏民主与法制,使人民群众普遍感到失望。

2、经济原因。经济体制上的弊端,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3、意识形态原因。有二:一是苏东国家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脱离群众,脱离现实,教条式地对待马列主义,从而丧失了对全体人民的凝聚作用;二是在改革中对原有的意识形态采取了虚无主义态度,自我否定,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全人类的利益”,向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主动交了旗帜,滑向西方意识形态。

4、民族原因。没有处理好各民族的平等发展权。

5、国际原因。在新技术革命的压力下,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忽视了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6、国际战略的失误。苏联长期以来执行一条闭关锁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对抗的国际战略,输出革命。在国内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由此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的生活得不到提高。

苏东巨变的严重教训主要有三条:

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即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还是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问题。

2、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包括改革的目的、改革与创新、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借鉴资本主义、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实际。

3、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建设。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兴亡。党的建设就是在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上全面体现党的先进性。

二、先进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史,是党内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不断将中国引向光明的历史,因而也是经过无数艰难和曲折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过程,始终伴随着一个重大课题,这就是针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8个关键时期。由1921年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近7000万党员,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

所谓两大历史阶段,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时间是中国的民主革命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这50多年的时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第二阶段是执政党,主要任务是带领广大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过两个历史阶段的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其先进性不断成长壮大的思想理论基础。

所谓8个关键时期,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上出现的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8个十字路口。

1、大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时期(1919—1927)

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民主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些革命史称旧民主革命。这些革命都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但最终都失败了。中国革命如何走?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面对新的形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两大主张:一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二是建立工农联盟。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同盟军、革命对象和前途等重大问题。初步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成功地进行了北伐战争。这个时期,首次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又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毅然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这期间,主要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成功地举行了“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武装,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正确处理了“西安事变”,确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极端艰苦曲折的斗争中恢复、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全党经历了由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样两次历史性转变。在这两次转变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以超乎寻常的革命胆略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顽强地坚持战斗。在实践中,在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斗争中,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937年,以“七·七”事变为标志,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急时刻,国共两党虽然建立了以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由于两党代表着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在抗战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因此出现了两条根本对立的抗战路线。一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片面抗战路线;二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存在和斗争,实质上是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

国共两条根本不同的抗战路线,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抗战局面,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在抗战初期(1937—1938)还是比较努力的,比如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但后来由于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和反共政策,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迅速开辟了敌后战场。在同日军浴血奋战的同时,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为了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领导作用,于1942年在党内开展了整风运动。通过党的自身建设,形成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为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最后战胜强大敌人提供了根本保证。正因为党保持了先进性,党的领导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发动了人民战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日本投降以后,中国面临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要从人民手中夺取抗战胜利果实,在美国的支持下,使中国仍旧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因此,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了三年的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解放了全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此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在全国胜利前夕,于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全国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社会的问题。会议规划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面临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烂摊子。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我们党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二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用了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又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期间经历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整党整风。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6、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的确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新课题。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应该说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加强党的建设,1957年4月,又开展了整风运动。到了6月由于对形势估计错误转为全国范围内的反右派斗争。到了1958年又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斗争和运动,使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发生了偏差。为了总结1958年由于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纠正错误,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会上由于彭德怀陈述了对“大跃进”的意见,但毛泽东认为是右派向党进攻。这样,使本来纠“左”的会议,转为反右,便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左倾”斗争。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又加上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针对这样严重的局面,1962年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千人大会)。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自我批评,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全面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1964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7、“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66年5·16通知为标志,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持续了10年之久。实践证明,这场运动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发生这样方向的错误,直接影响了党的先进性的发挥。

8、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6年10月——)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接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

结束文革以后,党和国家在“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影响下,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徘徊了两年。通过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变化,是与我们党直接开展的6次思想大解放分不开的。

(1)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当天新华社全文播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相继转载。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总结了大讨论的成果,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场大讨论成为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先导,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这是一次在我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思想大解放。解决了姓“马”姓“修”的问题。

(3)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谈话”科学地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标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等这些带根本性重大理论问题。以这些理论为基础,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从而解决了姓“社”,姓“资”的问题。

(4)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十五大报告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提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一理论突破又解决了姓“公”,姓“私”的问题。

(5)十五大在解决姓“公”,姓“私”问题的同时,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从而解决了“人治”、“法治”的问题。

(6)2001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讲话围绕着在新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展开的。其中,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表述,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阶层的新定位,以及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等,都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同时也科学地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新时期怎样建设党的一些敏感问题。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角度,解决了“无产”、“有产”的问题。

以上6次思想大解放的理论成果,经过2002年江泽民同志的“5·31”讲话的进一步确认,最终形成了十六大报告的理论框架。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中心内容的执政理论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涵的发展理论又有了新的突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思想解放这一主线,足可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时代前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伟大品格。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先进性的全面体现。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中心内容

这次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中心内容,就是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什么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中心内容?我的体会是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从人类社会的前进大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讲“三个代表”

从广义文化概念上看,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特别是近现代文明的发展,都表明滋养着文明社会的文化,主要是三大主流文化。一是科技文化。这是人与自然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渐积淀出来的征服自然的本领。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科技文化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中心文化。这种文化使人从自然力的控制下逐步得到解放。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直接体现物质文明。二是人本文化。这种文化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主要是解决人的主体性问题,使人从神的压仰和奴役中解放出来。这种文化的实质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这种文化与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着这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三是权利文化。这种文化起源于17—19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权利文化。这种文化要求社会制度的设计应当以公民的权利为核心,公共权力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实现公民的个人权利。这种文化所滋养的民主法制所显示的就是政治文明。

在这三大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当今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人权事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法治之路成为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这一切都表明,在新的历史时代,我国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如何面对挑战,在这些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体现党的先进性,这是我们党作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