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穿不了衣服的视频:抚台大人是什么官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2:26:36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扩展资料:

抚台大人的来历:

1. 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 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 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参考资料:巡抚-百度百科

抚台大人又称巡抚,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1.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从而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

2.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而且,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

3.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

扩展资料

抚台大人的来历

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巡抚

抚台也称做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

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扩展资料

巡抚办公地点

1、巡抚初设时,往往是在本省“往来巡抚”,与布政司合署办公。

景泰、天顺以后,各地巡抚陆续开府建衙。(何乔新《新建巡抚院记》,载《明经世文编》卷六七)对弘治时的南赣巡抚衙门作了如下记叙。 

前后堂五间,穿堂两廊,大门、仪门廊庑各若干间,东左建寝室,又东则建赏功所。大门之外,立抚安、镇静二牌坊。

屏墙之南,又立三司厅,以为巡守、兵备会议白事之所。……穹堂峻宇,高闳崇墉,规制壮丽,它镇所未有也。

凡政令之布、赏罚之施,皆在此。诸帅出兵、受律、献馘,亦在此。郡县百司政有弛张,亦必至此白之,而后敢罢行焉。

2、江苏巡抚衙门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书院为衙署。

自明宣德设应天巡抚开始,到清乾隆设江苏巡抚直至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张伯行、林则徐等,其中林则徐在任长达5年。

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墙体、门窗等损坏严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2005年7月苏州市对巡抚衙门旧址进行了保护性抢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巡抚

百度百科_清朝官制

抚台又称巡抚,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巡抚的官位在三司(明朝地方省级机构的官位设有都司、布政司、按察司等三司,分别掌管地方军务、财政民政和司法监察,三司职责分明,互不统属,互相制衡。)之上,也在地方总兵官之上。

巡抚就是一省的军事和行政长官,但是比总督的管辖范围小,可以被看做是缩小版的总督。

扩展资料:

明朝建立以后,把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布政使管财政,民政,按察使管司法,但是这又造成一个缺点,地方权力弱化分散,缺乏有力的领导,督抚制度正式为了弥补这个缺点而发明的。

巡抚一开始也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官员。巡抚刚开始设置的时候,主要职责在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等方面,之后才逐渐涉足并偏重于军事。

巡抚一词,早在朱元璋洪武年间就有了,洪武二十四年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到朱棣的永乐年间,永乐十九年王彰巡抚河南。

但巡抚成为一种制度,相对稳定专抚一地,一直要到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间。宣德五年,巡抚成为制度性的安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巡抚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巡抚,即是“巡察劝慰”的意思,敬称抚台。巡抚最早作为特派员,本来代皇帝巡管当地。所以,清初巡抚不是按省设置的,到乾隆时才固定每省一个。后来巡抚逐步演变为省级“一把手”,主管全省政务。

扩展资料:

抚台职能

明代巡抚的设置,有其明显的阶段性,总的趋势则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即由中央的派出大员向地方的军政长官转化,由临时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机构转化。

1.巡抚设置的尝试期

宣德、正统时期,是明代巡抚设置的尝试期。其特点是,一般以某项特殊性差遣为过渡。先有专责,兼为巡抚的情况,在宣德、正统时有很大的普遍性。胡概、周忱曾相继巡抚南直。宣德八年,对巡抚的基本职责,也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2.巡抚与镇守并设阶段

巡抚之外,又有镇守,始置于英宗即位之初。因而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巡抚与镇守并设的局面。在英宗即位后的不到五个月,江西、湖广、河南、山东、陕西诸省和宁夏、甘肃、辽东诸边均设置了文臣镇守,与巡抚并称“镇巡官”。

景泰四年后,各地镇巡官陆续向都察院系统迁转,皆称“巡抚都御史”。巡抚考满,可望“回院”主持两京都察院事务。

3.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

景泰至正德,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英宗复辟后,镇、巡合一,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 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

4.巡抚资格的逐渐制度化

自成化、弘治以后,巡抚均于两京各寺卿、少卿,大理寺丞,资历较深的给事中、御史、郎中,以及在外之布政使、按察使、参政,资历较深的兵备副使、上等知府内推升。

巡抚与京师的联系也相对减弱。景泰元年,巡抚与所有外官一样,得携家眷赴任,从而减少了巡抚与京师的个人瓜葛。成化二十二年废止了巡抚赴京议事的规定,等于承认了巡抚的地方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