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分类的小制作:现在中国的教育界怎样看待应试教育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00:04:55
希望能详细一些~好的话我还给加分~

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1、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否构成对立面?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构成对立面,并不意味着考试和素质教育构成对立面。王策三先生就是在这一点上有所混淆,根据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离不开考试,素质教育也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应试,因此才得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构成对立面”的结论。但事实上我们反对应试教育,并非反对考试这种手段,而是反对把本来是手段的东西作为目的,进而使整个教育的发展方向都受到扭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不同:前者单纯地以通过考试,在考试竞争中成为优胜者为根本的、唯一的目的;后者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为终极目标。应试教育思想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考试分数成为师生为之努力的唯一目标,一切教育实践都只为提高分数以在考试中胜出。就目前的考试形式而言,它还只是一种通过相对单一的量化指标来考察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手段,由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相对于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人格因素而言更容易用量化指标来考察,实际上就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因此知识教育才成为应试教育的核心。但这种前提下的知识教育从本质上说忽略知识本身的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它将学生看作装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高效率地向这个容器灌输一切考试涉及的知识,“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这些典型的思维模式足以说明这种知识教育的畸形发展。在这样极端狭隘功利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应试教育非但培养不出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的人,而且从根本意义上阻碍着这样的人的产生,因此,它与素质教育无法不形成尖锐的矛盾对立。
??应该指出,与“素质教育”不同的是,所谓“应试教育”并不是对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功能进行理性思辨的产物,也不是通过国家意志和政府机关自上而下公开推行的官方教育指导思想,本质上说,它是功利主义横行于教育领域导致的弊端的集中体现,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迫于各方面的功利考虑而逐渐自发形成的一种实用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则体现了一种比较抽象的,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带有更多形而上的因素。从理性与良知的角度出发,很少有老师不赞成“素质教育”、不反对“应试教育”,但是落实到行动上,可能还是会“应试”优先“素质”其后。就这一点而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其实也是现实的教育与理想的教育的矛盾,是实践中的功利主义与观念上的理想主义的矛盾。
??
??2、知识教育是否与素质教育构成对立面?
??真正的素质教育自然包括知识教育。只有应试教育下的那种畸形发展的知识教育才与素质教育构成对立面。提倡素质教育,意味着提高原本被应试教育忽视的德育、体育、劳育、美育的地位,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智育必定受到轻视呢?不一定。因为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并非截然分明,事实上完全可以做到彼此渗透——只有“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才会把它们分得那么界限明确。
??
??3、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可行途径

考试不等于应试教育
1999年6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说,《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描述已经很清楚了。现在我们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然要重新审视我们传统教育中所有的东西,对有价值的、对我们未来教育有裨益的东西要保留并发扬光大,对那些没有价值的、妨碍我们未来教育的东西应该大胆抛弃,对那些目前看来尚无多大价值,但也不妨碍我们即期教育的东西可以保留并存放起来。我们必须有这么一个检视的过程。尤其对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和主管教育的领导干部来说。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吸取以往教育工作中的教训。囫囵吞枣或盲目推广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或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到后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里,作为一个曾经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人,我想就某些人对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的一些误解谈点想法。不妥之处祈教育界同仁批评指正。
现在社会上有几种误解考试的观念,不妨列举几条:1)搞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2)考试就是应试教育;3)考试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4)考试会产生高分低能,等等。总之,一些人对应试教育的诅咒和牢骚一古脑儿地都抛向了考试。这也可以理解,考试似乎充当过一些人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绊脚石,但这只是表象,而实际上的祸首却是应试教育。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考试不等于应试教育。

一、应试教育是一种把教育目的归结为“为考试服务”的教育制度。考试,是一种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方式

可以说,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或政府都没有正式主张实行过应试教育制度,那么它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它是一种人们期望中的优良人才选拔制度的异化。在我国奴隶社会,就出现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封建社会,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兴旺,唐代还传至日本,后来又不断加以完善,据说,科举制度还被西方一些国家加以利用和完善,直到清代,科举制度仍长盛不衰。五四运动以后,各种西学传入中国,出现科举制度与新考试方式选拔人才制度同时并存的局面。一些爱国人士主张西学,废除以八股为代表的科举制度,主张用西方的新考试制度,即由以前写一篇八股文改为考试数、理、化、语文等后来考试的科目不断增加和完善。这些考试方式都曾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采用新考试制度,并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新考试制度下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的各路英才。“文化大革命”中这种考试制度被中断,采取考试与推荐并用的办法而实际上注重的是忽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推荐,过分强调政治素质,而忽视学生的业务素质,所以出现了很多笑话,比如“白卷英雄”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又恢复了高考制度,不仅注重学生的政治、道德素质,而且还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美育等,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各路雄才几乎都是在这种制度下培养起来的。高考制度功不可没,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改革开放的大花园中绽放的第一朵鲜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限制选拔优良人才制度的成熟与完善,导致优良制度变异,比如:1)教育资源极力有限。通过考试而被选上的名额与期望被选上的人数之间形成的差额太大,这样,很多人被幻觉的误导。这种幻觉是,过了考试这道独木桥,就会柳暗花明,前途似锦,官运、财运,想通就通。反之就会前途灰暗,希望渺茫。人们大概不会忘旧时代《范进中举》的故事。高考制度下也有学生因考不上大学而自杀。2)“读书做官”思想由来以久。旧中国,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数十分有限,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做官:富家子弟是为了巩固已获得的地位和名利。贫家子弟是为了叛逆,摆脱原有的阶层,进入更高层次。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难以及第的时候,他们所有的梦想似乎就毁于一旦。而当他们又不甘心安于现状的时候,社会上可安排的差事又极其有限,他们很难在已有条件下发挥已拥有知识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读书做官”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人们往往把考取大学与当干部、吃商品粮、有社会地位划等号。考不上大学而又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部分学子往往又得不到妥善安排,比如:农村学生往往是“哪里来,哪里去”,尽管宣传上要他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社会上很多相关措施不到位,他们中的部分人所学的东西还是被泥土所埋没了。这种现象又具有很强的“传递效应”;他们的处境对下一届学子往往会产生很深的影响。“读书做官”这种观念的存在不利于优良人才选拔制度的实施。3)社会地位相对固化,就业机制死板。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工人子弟当工人,农民子弟当农民,科研人员子弟进科研院所,干部子弟尽管无多大才能也能当干部,等等。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些人想通过读书考试进入他们理想中的更高层次,的确考上之后社会地位就有可能变化,考不上,即使学了一些知识,因社会就业资源有限,往往无用武之地。这种相对固化的社会地位让人对考试抱有极大的幻想,甚至将它的作用加以放大,从而导致选拔优良人才制度在人们观念上的错位。
应试教育是一种优良人才选拔制度的全方位异化。它不仅表现在操作方式、考试目的、考试心态之上,而且还表现在应试者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即世界观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各种心态也受制于人所处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往往只能通过读书,读书就是为了通过考试。除此之外,似乎很难找到比较合适的其它方式。应试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考试,是一种检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方式。任何一种考试都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在一种选拔优良人才制度异化的情况下,考试往往成了代应试教育受过的对象。实际上,我们不必如此去冤枉它,它就好象一件衣服,可大可小,可以花色灿烂也可朴素大方,完全可依一个人的好恶来定。它在过去已发挥了很多作用,未来仍将发挥它的作用。至少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找到一种理想的方式来替代它的位置。

二、应试教育终将被淘汰,而考试仍将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淘汰应试教育需要有这么几个条件:
1.教育资源极大丰富。比如,整个社会不仅有一流的大学,而且有众多的能满足各类人不同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应用性教育的院校;不仅有各种公费办的国立学校,而且有各种团体、私人、基金会兴办的私立学校。从高中到大学的路不再是独木桥。人们在选择所喜爱的院校时有更多的自由度和空间。
2.学生学习的行为选择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应该进入一种快乐学习境界。他们能把一种浓厚的兴趣融入学刁中,他们又能从学习中获得很多乐趣。某一阶段的学习不再是他们一劳永逸的事情。主动求索各种与自身生存、发展、提高的知识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
3.社会就业机制健全。假若社会上有很多职位可供选择,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去选择就业,那么人们完全可以不用去过独木桥了。
4.人们观念的变革足以让“读书做官”的思想不再有市场。
5.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规范管理法规完备,并且能之有效。
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正多方聚集教育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红红火火地掀起高潮,各种就业机会随着社会就业机制的健全而逐渐增多,计划经济时代死板的就业机制必将寿终正寝,人们的观念因经济、社会的变化正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革,学校教育正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本人的三方面配合下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应试教育必将走进死胡同。
应试教育走进死胡同,是否就可说考试也一起被取代呢?答案是否定的。
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其一,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等待点决定了考试将继续存在。客观性表观在考试的内容、时间、地点、科目、结果等不是依应试者的意志,好恶而可随意更改的。公正性表现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在某一种测试方式、某一张试卷面前都是平等的。全面性表现在应试者的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考试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检验。这些特点是目前情况下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其二,考试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选才方式,也就是说它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在美国,选拔各种各样的人才基本采用的是考试,医学博士必须通过考试拿到行医执照才能当医生,法学博士必须通过考试拿到律师资格证才能当律师,甚至在两个人之中挑选一个人都要通过考试来竞争上岗。
既然如此,考试本身是不是就尽善尽美呢?不是,任何一种考试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因为社会在变化,各种新知识、新观念都在以裂变的方式出现。所以,考试本身也要随之变化并加以完善起来,比如,对考试的内容、科目、方式等,我们都应该重新加以审视。特别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如此,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适应新形势的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