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盗猎车手的秘籍全部:植物为什么能吸收二氧化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3:54:55
植物为什么能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它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的碳是有机物中碳的来源。它是植物合成有机物所不可缺少的,只有有了它,植物才可以贮存能量。

任何的生物都主要又c构成
植物收二氧化碳吐o2吸收了c
假如co2=o2+c(当然没这么简单)
知道了吗?

这跟事实上就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光化学、光物理和生物化学转变的复杂过程。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并不是光合作用的每一步骤都需要光。 光合作用总体来说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需要光,称光反应,它通过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过程,吸收太阳的光能转换为电能,再形成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和NADPH2中,这一过程是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完成的,它随着光强的增大而加速。第二步不需要光,称暗反应,它通过二氧化碳同化,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贮藏在这些有机物分子的化学键当中,成为植物体的组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它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一、原初反应
原初反应是光合作用的起点,是光合色素吸收并传递光能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速度快(10-9~10-15秒),与温度无关。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化学反应(图3-7)。原初反应通过聚光色素收集太阳的光能并以诱导共振的方式将其传递给中心色素分子,中心色素分子发生一种光化学反应,把光能转化为电能,以高能电子的形式存在。
1.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主要通过叶绿体色素分子来完成的,色素分子整齐而紧密地排列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光合膜)上,根据各种色素分子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其分为聚光色素和作用中心色素两大类。聚光色素亦称集光色素、天线色素,它们本身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传递光能到作用中心色素分子上起光化学应,包括大部分的叶绿素a,全部的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作用中心色素亦称中心色素,有光化学特性,它能接受聚光色素传递来的光能并通过光化学反应将其转换为电能,指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P680和P700)。
原初反应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组成,需要有成群的色素分子(集光色素,作用中心色素)共同配合才能完成。这些在生理上形成协同作用的一个功能单位的色素分子的数量就称为光合单位,即吸收、传递一个光量子(光的单位)到达光反应中心所需要的叶绿素分子数。通常为250-400个叶绿素分子,其中作用中心色素分子约占1/250-1/400。
2.光化学反应(光能 --→ 电能)
光化学反应在光合作用中心进行,通过光化学反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光合作用中心是存在于叶绿体或载色体中的进行原初反应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结构。它包括一个作用中心色素分子(P),主要进行光能转换,把光能转换成电能。一个原初电子受体(A),接受作用中心色素分子转换的电能。一个原初电子供体(D),提供接受电能的电子。
罗伯特·爱默生(Robert Emerson)用小球藻作材料来研究不同光波的光合效率,发现光合作用最有效的光是红光 (650nm-680nm)和、蓝光(400nm- 460nm)。光合作用存在两种不同的光反应中心,分别进行两种不同的光化学反应,现在已经证明它们是光反应I和光反应II ,分别通过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来完成。

PSI(光系统I):D=PC(质蓝素)
P=P700(700nm波长光吸收最强的chla)
A=P430(结合态铁-硫蛋白)
PSII(光系统II):D=Z
P=P680(680nm波长光吸收最强的chla)
A=Q

在光合作用过程当中,PSI和PSII是相互联合共同发挥作用的,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最终将电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和NADPH2(同化力)中。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高能电子在一系列电子传递体之间的移动,释放能量并通过光合磷酸化作用把释放出来的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NADPH2和ATP )。作为能量载体的电子是由水分子中夺取的,水分子失去电子,自身分解放出氧气,这是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的来源。
1.电子传递(电能 --→ 活跃化学能)
原初光化学反应中,原初电子供体(P700和P680 )受光激发后,将其高能电子给予原初电子受体,使受体带有负电菏,而P700和P680 则带正电荷。因此,必然要引起电子在电子传递体之间传递。这一系列相互衔接着的电子传递物质系统,常被称为光合链。专家比较认可的电子传递链是 Z链,它是由一些电子传递体将两个光系统反应申联起来的方案,按电子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顺序作图,图形极象横写的英文字母“Z”,由此得名Z链(图3-8)。
Z链的PSII一侧,由于P680(原初电子供体)受光激发,发生光化学反应,失去一个高能电子被原初电子受体 Q (可能是特殊状态的质体醌)所接受,从而引起一系列电子的传递 ,Q 先传给PQ(另一种质体醌),再从PQ传至细胞色素f(Cytf),再其后将电子传给质体蓝素(PC),最后传给PSI的反应中心色素P700。P680由于供出电子而呈现氧化状态(P680+),最终可从水的光解中得到电子而恢复原状。
Z链的另一侧PSI的反应中心色素P700受光激发,将高能电子打出来给原初电子受体X(可能是一种非血红素的铁硫蛋白)继之传递给铁氧还蛋白 (fd)。在电子从X传至铁氧还蛋白之间,可能还存在一种称为铁氧还蛋白还原物质(FRS)的中间体,以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 还原酶作用下,电子从铁氧还蛋白传至NADP+,生成光合链的最后的产物NADPH2。所以,NADP+是光合链的最终电子受体。P700所失去的电子,可由PC中得到电子恢复原状,再继续接受由聚光色素传递来的光能,发生光化学反应。
2.氧的释放
水的光解放氧是英国人希尔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发现的。他向离体叶绿体悬液中加入高铁盐(Fe3+)然后照光,Fe3+被还原为Fe2+同时释放氧气。在这个过程中高铁盐作为电子受体,后来发现醌及多种有机染料都可以作为电子受体,总称为希尔氧化剂。离体的叶绿体在光下分解水,并释放氧的过程为希尔反应。其反应如下式:

2H2O+4Fe3+--→4Fe2++4H++O2

由于在化学上H2O的氧化是很难发生的,因此对放氧的机制迟至今日还不清楚。只知道锰和氯是放氧反应必不可少的,因为锰是PSII颗粒组成成分,氯离子在放氧过程中起活化作用。如藻类缺锰时,PSII放氧反应受阻。
3.光合磷酸化
叶绿体(或载色体)内光合 e传递与吸收能的高能磷酸键形成相偶联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有两个类型,即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和环式光合磷酸化。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PSII的光合中心色素P680受光激发后,放出高能电子,经过Z链的传递,在传递链上形成ATP,中间经PSI的反应中心P700又受光激发,继续推动电子进行传递,最后传递至NADP+使其还原为NADPH。由于电子传递的途径是一个开放的通路,必须有e补充反应才能继续进行,所以称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PSI的光合中心色素P700 放出的高能电子,经P430、Cytb563、Cytf和PC,最后又重新回到PSI中心色素。由于电子是在一个闭合电路传递的,因此,称为环式光合磷酸化。在这个循环中,仅在由P430到Cyt563时,磷酸化形成ATP,而不伴随其他反应。
经过上述变化,由光能转变来的电能进一步形成活跃的化学能,暂时贮存在ATP和NADPH之中,它们将用于CO2的还原,进一步形成各种光合产物,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化合物之中。这样,ATP和NADPH就把光反应和暗反应联起来了。通常把这两种物质合起来称为同化力。
三、二氧化碳的同化
二氧化碳同化在叶绿体的基质里进行,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把CO2和H2O合成为有机物(糖),同时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键能),贮存在所生成的有机物的化学键中。已经明确高等植物光合碳同化的途径有三条,即C3 途径(卡尔文循环)、C4途径和景天酸代谢途径。C3途径是最基本的碳素同化途径,其他两种途径都必须经过C3循环才能把CO2固定为光合产物----糖。
1.C3途径(卡尔文循环)
二氧化碳的同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50 年代卡尔文及其同事本森等人利用放射性14C 示踪、纸上层析和放射自显影等技术,以绿藻作为试验材料,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研究清楚了光合作用的碳转变的基本途径。这个途径现在都称C3途径、或称光合碳还原循环、还原的磷酸戊糖循环。整个循环可分三个阶段(图3-9):
羧化阶段:二氧化碳在还原以前,首先被固定形成羧基,然后被还原,以核酮糖-1.5-二磷酸(RuBP)作为二氧化碳的受体,在RuBP羧化酶的催化下,使RuBP 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二分子磷酸甘油酸(PGA)。在上述反应中烯醇式RuBP发生羧化,生成中间产物产β-酮酸,后者加水分解后生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它是CO2固定的最初产物,因为3-磷酸甘油酸是含三个碳原子的,所以这个循环也称C3循环。通过C3循环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称为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烟草、棉花、菠菜等均属于C3植物。
还原阶段:首先是在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下,PGA被ATP磷酸化,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然后,它又在丙糖磷酸脱氢酶催化下,被NADPH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GAP)。
再生阶段:包括二氧化碳受体RuBP 的再生和光合产物的形成,其主要反应过程是由GALP经过C4糖、C5糖、C6糖、C7糖等中间产物,再形成RuBP的过程,部分C6糖转化为光合产物。
2.C4二羧酸途径(C4途径)
60年代中期发现玉米、甘蔗、高梁等在光合作用中除上述途径外,还有一条途径。这类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最初的CO2受体是烯酸式磷酸丙酮酸(PEP);PEP在 PEP羧化酶作用下与 14CO2结合形成草酰乙酸。由于固定CO2 后的最初产物是C4 是化合物而不是C3 化合物,因而称为C4 途径(图3-10),具有C4途径的植物称C4植物。
C4植物固定同化CO2 的整个过程是在两种不同功能的光合细胞中进行的。首先,叶子吸收的CO2到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羧化酶)的催化下,CO2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了最初产物草酰乙酸。草酸乙酸在相应酶的催化下,分别转化为苹果酸和天冬氨酸,这些都是四碳的二羧酸;这些转变都在叶肉细胞中进行。以后,苹果酸转移到邻近的维管束鞘细胞,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苹果酸脱羧放出CO2转变为丙酮酸。丙酮酸又转移回叶肉细胞,在ATP和酶的作用下,它又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重新作为受体,使反应循环进行。
3.景天酸代谢途径(CAM途径)
仙人掌科、景天科、兰科和凤梨科植物等,具有一种类似C4植物的碳素同化途径,称为景天酸代谢途径。这类植物生理上的特点是气孔白天关闭以减少蒸腾,夜间开放以吸收大量CO2,并以形成苹果酸的方式暂存于大液泡中,到白天苹果酸脱竣放出CO2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光合产物。所以这类植物夜间的酸度增加,pH由6降到4;白天酸度减少而糖分增加,pH值由4上升为6。景天酸代谢途径与C4途径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类植物采取了“晚上开门进料,白天闭门加工”的办法,巧妙地把CO2 的吸收与还原在时间上错开,从而达到贮水节水的效果,以适应极度干旱的环境。C4植物的C3和C4途径是分别在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两个部位进行,从空间上把两个过程分开;肉质植物没有特殊形态的维管束鞘,其C3和C4途径都是在具有叶绿体的叶肉细胞内进行的。它们是通过时间把CO2固定和还原巧妙地分开(图3-11)。
四、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糖类,包括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双糖(蔗糖)和多糖(淀粉),其中以蔗糖和淀粉为最普遍(图3-9)。
卡尔文循环中,二氧化碳被还原产生的磷酸丙糖(3-磷酸甘油醛),不能在叶绿体内积累,两个磷酸丙糖缩会形成六碳糖;再通过一系列转化形成淀粉;暂时贮藏在叶绿体中,同时磷酸丙糖还运出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合成蔗糖。
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也可直接形成氨基酸、脂肪酸等。因此,应该改变过去认为碳水化合物是光合作用的唯一直接产物的认识。
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植物进行代谢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既可作为呼吸的底物,又可进一步转变为生命活动中的其他物质,包括结构物质和其他贮藏物质。

简单的所二氧化碳是植物的能量来源,是合成有机物的原料,你说对植物生长有那些影响呢?

简单的说,使它的体内含有叶绿素。。

这跟事实上就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光化学、光物理和生物化学转变的复杂过程。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并不是光合作用的每一步骤都需要光。 光合作用总体来说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需要光,称光反应,它通过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过程,吸收太阳的光能转换为电能,再形成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和NADPH2中,这一过程是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完成的,它随着光强的增大而加速。第二步不需要光,称暗反应,它通过二氧化碳同化,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贮藏在这些有机物分子的化学键当中,成为植物体的组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它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一、原初反应
原初反应是光合作用的起点,是光合色素吸收并传递光能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速度快(10-9~10-15秒),与温度无关。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化学反应(图3-7)。原初反应通过聚光色素收集太阳的光能并以诱导共振的方式将其传递给中心色素分子,中心色素分子发生一种光化学反应,把光能转化为电能,以高能电子的形式存在。
1.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主要通过叶绿体色素分子来完成的,色素分子整齐而紧密地排列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光合膜)上,根据各种色素分子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其分为聚光色素和作用中心色素两大类。聚光色素亦称集光色素、天线色素,它们本身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传递光能到作用中心色素分子上起光化学应,包括大部分的叶绿素a,全部的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作用中心色素亦称中心色素,有光化学特性,它能接受聚光色素传递来的光能并通过光化学反应将其转换为电能,指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P680和P700)。
原初反应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组成,需要有成群的色素分子(集光色素,作用中心色素)共同配合才能完成。这些在生理上形成协同作用的一个功能单位的色素分子的数量就称为光合单位,即吸收、传递一个光量子(光的单位)到达光反应中心所需要的叶绿素分子数。通常为250-400个叶绿素分子,其中作用中心色素分子约占1/250-1/400。
2.光化学反应(光能 --→ 电能)
光化学反应在光合作用中心进行,通过光化学反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光合作用中心是存在于叶绿体或载色体中的进行原初反应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结构。它包括一个作用中心色素分子(P),主要进行光能转换,把光能转换成电能。一个原初电子受体(A),接受作用中心色素分子转换的电能。一个原初电子供体(D),提供接受电能的电子。
罗伯特·爱默生(Robert Emerson)用小球藻作材料来研究不同光波的光合效率,发现光合作用最有效的光是红光 (650nm-680nm)和、蓝光(400nm- 460nm)。光合作用存在两种不同的光反应中心,分别进行两种不同的光化学反应,现在已经证明它们是光反应I和光反应II ,分别通过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来完成。

PSI(光系统I):D=PC(质蓝素)
P=P700(700nm波长光吸收最强的chla)
A=P430(结合态铁-硫蛋白)
PSII(光系统II):D=Z
P=P680(680nm波长光吸收最强的chla)
A=Q

在光合作用过程当中,PSI和PSII是相互联合共同发挥作用的,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最终将电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和NADPH2(同化力)中。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高能电子在一系列电子传递体之间的移动,释放能量并通过光合磷酸化作用把释放出来的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NADPH2和ATP )。作为能量载体的电子是由水分子中夺取的,水分子失去电子,自身分解放出氧气,这是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的来源。
1.电子传递(电能 --→ 活跃化学能)
原初光化学反应中,原初电子供体(P700和P680 )受光激发后,将其高能电子给予原初电子受体,使受体带有负电菏,而P700和P680 则带正电荷。因此,必然要引起电子在电子传递体之间传递。这一系列相互衔接着的电子传递物质系统,常被称为光合链。专家比较认可的电子传递链是 Z链,它是由一些电子传递体将两个光系统反应申联起来的方案,按电子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顺序作图,图形极象横写的英文字母“Z”,由此得名Z链(图3-8)。
Z链的PSII一侧,由于P680(原初电子供体)受光激发,发生光化学反应,失去一个高能电子被原初电子受体 Q (可能是特殊状态的质体醌)所接受,从而引起一系列电子的传递 ,Q 先传给PQ(另一种质体醌),再从PQ传至细胞色素f(Cytf),再其后将电子传给质体蓝素(PC),最后传给PSI的反应中心色素P700。P680由于供出电子而呈现氧化状态(P680+),最终可从水的光解中得到电子而恢复原状。
Z链的另一侧PSI的反应中心色素P700受光激发,将高能电子打出来给原初电子受体X(可能是一种非血红素的铁硫蛋白)继之传递给铁氧还蛋白 (fd)。在电子从X传至铁氧还蛋白之间,可能还存在一种称为铁氧还蛋白还原物质(FRS)的中间体,以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 还原酶作用下,电子从铁氧还蛋白传至NADP+,生成光合链的最后的产物NADPH2。所以,NADP+是光合链的最终电子受体。P700所失去的电子,可由PC中得到电子恢复原状,再继续接受由聚光色素传递来的光能,发生光化学反应。
2.氧的释放
水的光解放氧是英国人希尔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发现的。他向离体叶绿体悬液中加入高铁盐(Fe3+)然后照光,Fe3+被还原为Fe2+同时释放氧气。在这个过程中高铁盐作为电子受体,后来发现醌及多种有机染料都可以作为电子受体,总称为希尔氧化剂。离体的叶绿体在光下分解水,并释放氧的过程为希尔反应。其反应如下式:

2H2O+4Fe3+--→4Fe2++4H++O2

由于在化学上H2O的氧化是很难发生的,因此对放氧的机制迟至今日还不清楚。只知道锰和氯是放氧反应必不可少的,因为锰是PSII颗粒组成成分,氯离子在放氧过程中起活化作用。如藻类缺锰时,PSII放氧反应受阻。
3.光合磷酸化
叶绿体(或载色体)内光合 e传递与吸收能的高能磷酸键形成相偶联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有两个类型,即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和环式光合磷酸化。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PSII的光合中心色素P680受光激发后,放出高能电子,经过Z链的传递,在传递链上形成ATP,中间经PSI的反应中心P700又受光激发,继续推动电子进行传递,最后传递至NADP+使其还原为NADPH。由于电子传递的途径是一个开放的通路,必须有e补充反应才能继续进行,所以称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PSI的光合中心色素P700 放出的高能电子,经P430、Cytb563、Cytf和PC,最后又重新回到PSI中心色素。由于电子是在一个闭合电路传递的,因此,称为环式光合磷酸化。在这个循环中,仅在由P430到Cyt563时,磷酸化形成ATP,而不伴随其他反应。
经过上述变化,由光能转变来的电能进一步形成活跃的化学能,暂时贮存在ATP和NADPH之中,它们将用于CO2的还原,进一步形成各种光合产物,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化合物之中。这样,ATP和NADPH就把光反应和暗反应联起来了。通常把这两种物质合起来称为同化力。
三、二氧化碳的同化
二氧化碳同化在叶绿体的基质里进行,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把CO2和H2O合成为有机物(糖),同时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键能),贮存在所生成的有机物的化学键中。已经明确高等植物光合碳同化的途径有三条,即C3 途径(卡尔文循环)、C4途径和景天酸代谢途径。C3途径是最基本的碳素同化途径,其他两种途径都必须经过C3循环才能把CO2固定为光合产物----糖。
1.C3途径(卡尔文循环)
二氧化碳的同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50 年代卡尔文及其同事本森等人利用放射性14C 示踪、纸上层析和放射自显影等技术,以绿藻作为试验材料,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研究清楚了光合作用的碳转变的基本途径。这个途径现在都称C3途径、或称光合碳还原循环、还原的磷酸戊糖循环。整个循环可分三个阶段(图3-9):
羧化阶段:二氧化碳在还原以前,首先被固定形成羧基,然后被还原,以核酮糖-1.5-二磷酸(RuBP)作为二氧化碳的受体,在RuBP羧化酶的催化下,使RuBP 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二分子磷酸甘油酸(PGA)。在上述反应中烯醇式RuBP发生羧化,生成中间产物产β-酮酸,后者加水分解后生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它是CO2固定的最初产物,因为3-磷酸甘油酸是含三个碳原子的,所以这个循环也称C3循环。通过C3循环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称为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烟草、棉花、菠菜等均属于C3植物。
还原阶段:首先是在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下,PGA被ATP磷酸化,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然后,它又在丙糖磷酸脱氢酶催化下,被NADPH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GAP)。
再生阶段:包括二氧化碳受体RuBP 的再生和光合产物的形成,其主要反应过程是由GALP经过C4糖、C5糖、C6糖、C7糖等中间产物,再形成RuBP的过程,部分C6糖转化为光合产物。
2.C4二羧酸途径(C4途径)
60年代中期发现玉米、甘蔗、高梁等在光合作用中除上述途径外,还有一条途径。这类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最初的CO2受体是烯酸式磷酸丙酮酸(PEP);PEP在 PEP羧化酶作用下与 14CO2结合形成草酰乙酸。由于固定CO2 后的最初产物是C4 是化合物而不是C3 化合物,因而称为C4 途径(图3-10),具有C4途径的植物称C4植物。
C4植物固定同化CO2 的整个过程是在两种不同功能的光合细胞中进行的。首先,叶子吸收的CO2到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羧化酶)的催化下,CO2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了最初产物草酰乙酸。草酸乙酸在相应酶的催化下,分别转化为苹果酸和天冬氨酸,这些都是四碳的二羧酸;这些转变都在叶肉细胞中进行。以后,苹果酸转移到邻近的维管束鞘细胞,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苹果酸脱羧放出CO2转变为丙酮酸。丙酮酸又转移回叶肉细胞,在ATP和酶的作用下,它又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重新作为受体,使反应循环进行。
3.景天酸代谢途径(CAM途径)
仙人掌科、景天科、兰科和凤梨科植物等,具有一种类似C4植物的碳素同化途径,称为景天酸代谢途径。这类植物生理上的特点是气孔白天关闭以减少蒸腾,夜间开放以吸收大量CO2,并以形成苹果酸的方式暂存于大液泡中,到白天苹果酸脱竣放出CO2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光合产物。所以这类植物夜间的酸度增加,pH由6降到4;白天酸度减少而糖分增加,pH值由4上升为6。景天酸代谢途径与C4途径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类植物采取了“晚上开门进料,白天闭门加工”的办法,巧妙地把CO2 的吸收与还原在时间上错开,从而达到贮水节水的效果,以适应极度干旱的环境。C4植物的C3和C4途径是分别在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两个部位进行,从空间上把两个过程分开;肉质植物没有特殊形态的维管束鞘,其C3和C4途径都是在具有叶绿体的叶肉细胞内进行的。它们是通过时间把CO2固定和还原巧妙地分开(图3-11)。
四、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糖类,包括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双糖(蔗糖)和多糖(淀粉),其中以蔗糖和淀粉为最普遍(图3-9)。
卡尔文循环中,二氧化碳被还原产生的磷酸丙糖(3-磷酸甘油醛),不能在叶绿体内积累,两个磷酸丙糖缩会形成六碳糖;再通过一系列转化形成淀粉;暂时贮藏在叶绿体中,同时磷酸丙糖还运出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合成蔗糖。
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也可直接形成氨基酸、脂肪酸等。因此,应该改变过去认为碳水化合物是光合作用的唯一直接产物的认识。
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植物进行代谢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既可作为呼吸的底物,又可进一步转变为生命活动中的其他物质,包括结构物质和其他贮藏物质。

简单的所二氧化碳是植物的能量来源,是合成有机物的原料,你说对植物生长有那些影响呢?

由于光合作用……